旱作農業生產制約條件及策略思考
時間:2022-05-31 10:09:00
導語:旱作農業生產制約條件及策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平山縣地處石家莊西部山區,屬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國土面積2648km2,其中耕地面積30133.33hm2,在耕地中旱耕地面積13133.33km2,占耕地總面積的43.58%。隨著旱作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旱耕地生產條件得到了不斷改善。但是“寒、旱、蝕、薄、板、瘦”仍是制約旱農生產的主要因素。因此,有針對性的提出應對措施,對提高旱耕地農作物產能,促進農民增收,意義重大。
1制約旱農生產的因素
1.1寒。縣域西北和西南部深山區,由于年均氣溫低,無霜期短,凍害嚴重,對農作物生長發育影響極大,只能一年一作。
1.2旱。旱耕地集中在山丘區,農業生產仍然是“靠天吃飯”。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蒸發量大于降水量,而且冬春少雨雪,風大旱情重,耕地地皮處于干裂狀態,春末夏初多風,嚴重影響著旱農生產。目前仍有13133.33hm2耕地無灌溉條件,廣種薄收,靠雨養。
1.3蝕。由于山丘區地形起伏較大,加之多暴雨和大風的特點,使旱耕地土壤的水蝕極為嚴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形成跑水、跑土、跑肥“三跑田”,土層變薄,礫石增多,土壤肥力下降,旱耕地水土流失面積達10506.66hm2,占旱耕地面積的80%,年水土流失耕地跑水約8088萬m3,跑土52萬m3,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損失的養分折合化學肥料約1.56萬t。
1.4薄。土層淺薄是旱耕地土壤的一大障礙,旱耕地土壤除蝕變化,人為的耕作也是一個主要原因。目前土層淺薄的旱耕地面積為3888hm2,占旱耕地總面積的29.6%。
1.5板。由于旱耕地長期淺耕,有機肥施用量少,質量次,加上化肥用量日益增加,化肥品種使用單一,使旱耕地土壤有機質消耗大于積累,導致土壤理化性狀惡化,土壤容重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的1.05g/cm3,增加到1.4g/cm3,以1.25~1.3g/cm3居多。土壤孔隙度由56%下降到43%。耕作層厚度由18cm下降到11cm和8cm,低于11cm的面積占49.8%,導致作物根系密集層抬高,超過6cm的犁底層面積達77.5%,嚴重影響著作物根系對土壤深層水分的吸收。
1.6瘦。土壤瘠薄、養分含量低。據2008年對旱耕地土壤養分監測結果顯示,突出表現為有機質含量低,土壤養分比例失調,其中土壤有機質含量均值為8.9g/kg,堿解氮為75.4mg/kg、速效磷為12.2mg/kg、速效鉀含量為50mg/kg,土壤供肥能力低下已成為當前旱耕地產能的限制因素。
2對策
2.1加大旱耕地整理開發力度,防冶水土流失。旱耕地在整理開發中要運用“生物、工程、農藝、農機”相結合的綜合開發改造措施,建設圍山轉、反坡梯田、窄帶或寬帶高標準梯田,小塊并大塊,里切外墊,圍埂打埝,提高耕地平整度,并種植生態防護林,減少風、水對耕地的侵蝕。耕作上變順坡壟種為橫坡壟種,增加植被密度,減少土壤裸露面積和地表徑流,改善旱耕地生態環境,達到保持水土,最大限度的減少農業自然災害,增強旱耕地的抗耐旱能力。
2.2旱耕地實施免耕技術措施和秸稈覆蓋及地膜覆蓋途徑,可提高土壤覆蓋度,最大限度的減少地表徑流、地表蒸發和土壤裸露面積。
2.3深翻改土,活化土壤。針對旱耕地耕層淺、梨底層厚、土壤容重高,空隙度低的現狀,加大秋季深翻改土整地力度,活化土壤,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水分和養分的循環及土壤結構,提高肥水利用效率。
2.4加大旱耕地土壤培肥力度。①增施有機肥料對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有機肥在微生物作用下通過腐殖化和礦質化,能形成有機質和速效態養分,同時分解產生有機酸能促進土壤中難溶性無機養分的溶解,提高土壤供肥性能;②推廣秸稈堆漚還田和秸稈覆蓋還田;據報道畝覆蓋秸稈500kg,比裸地耕作土壤有機質增加1.5g/kg,速效磷增加8mg/kg;③實行肥糧輪作和間作,對綠肥作物實行割漚、翻壓和過腹還田培肥土壤;④糧豆輪作或間作,可通過豆料作物固氮和根茬還田培肥土壤。
2.5測土配方施肥。根據旱耕地土壤生產能力和作物目標產量,因產定需,配方施肥,做到農家肥、有機生態肥、化肥一起用,氮、磷、鉀配合施,提高作物產量,增加旱耕地土壤有機質庫容,減少和補充養分的直接消耗。
2.6調整種植結構,提高旱耕地產能效益。西北部和西南部深山區由于春季多低溫、秋季多霜凍、冬季多凍害,嚴重影響著作物生長和正常成熟,要調整種植結構,充分利用所處區域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時差食用菌、反季節蔬菜和中藥村生產,提高旱耕地產能和效益。
- 上一篇:紀檢局獎勵有功人員方案
- 下一篇:區街道辦社區人防隊伍組建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