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種引進測試研究

時間:2022-06-28 10:07:40

導語:玉米新品種引進測試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玉米新品種引進測試研究

渭北旱原春玉米區,普遍種植高桿稀植大穗玉米品種,這些品種過去在一定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水平下,發揮了重要的增產作用。但是近年來,隨著土壤肥力、生產投入、田間管理及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耐密品種經過試種顯示出較大的增產潛力。為了篩選出適宜我縣種植的優質高產高抗的雜交玉米新品種,改善玉米品種結構,我們在過去試驗的基礎上,于2011年對引進的7個耐密玉米新品種和六個稀植大穗玉米品種進行了本次試驗,以當地主栽玉米品種中金368作對照。在同一管理條件下,用每個品種最佳密度進行比較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參試品種

新引進共13個雜交玉米新品種參加試驗,其中高密度品種(4000株/667m2)5個:榆單9號,豫豐3358,農華101,先玉335,大豐256。中密度品種(3500株/667m2)2個:永99-5,強盛101。低密度品種(3000株/667m2)6個:東裕33,盛單216,萬瑞8號,忻黃單156,東單60,蠡玉11。以中金368(屬于低密度即3000株/667m2)作對照。

1.2試驗方法

1.2.1試驗設計

參加試驗包括對照共14個玉米品種,設14個小區,按品種種植密度分類排列,不設重復,每小區長27.8m,寬7.2m,小區面積200m2。小區間距0.5m,走道1.5m,周圍設保護行,占地3335m2。施肥整地后,平地機械覆蓋1.4m寬膜并全程覆蓋,膜心距1.8m。膜面寬1.2m,膜上人工打孔點種4行,每小區覆蓋4幅寬膜即種植16行,行距平均為45cm,株距按各品種要求的密度分別確定。各生育期定點對各項目觀察記載,收獲時各品種實收記產,每小區品種取10穗室內考種。

1.2.2試驗地點

試驗地設在旬邑縣鎮頭國營農場,海拔1350m,地形為塬面平地,土質為黃蓋黑壚土,質地優良,肥力中等。

1.2.3栽培管理

田間管理按照現行生產水平操作。試驗地前茬為玉米,肥力中等。播種前整地用機械深耕后再旋耕,隨同整地每667m2施尿素25kg,玉米專用復合肥(13-8-4)50kg,一次施入。4月25日覆膜播種,4月27日地面噴施玉米專用除草劑,5月6號出苗,5月25號間定苗,7月20號鋤草。全生育期未追肥,除了播種后施用除草劑外,再未施其它農藥防治病蟲害。

2結果分析

2.1氣候特點對玉米生長發育影響

由于苗期低溫,大部分生長勢弱,拔節以后基本恢復。玉米出苗到抽雄期有輕旱,導致各個品種株高普遍較矮。抽雄以后雨水較多,其中7月19日以后多風多雨,部分品種輕度倒伏。灌漿期多雨低溫,中晚熟品種普遍灌漿不足,產量潛力未充分發揮,多雨也不利于各品種的抗旱性鑒定。

2.2產量結果

2.2.1品種產量比較

低密度類產量最高的是忻黃單156,單產(即每667m2產量,以下同)為586.9kg。比對照中金368增產1.9%。低密度類其余5個品種均比對照不同程度減產,減產幅度在2.1%-27.9%。中密度類強盛101單產687.3kg,永99-5單產610.2kg,分別比對照增產19.4%和6.0%。高密度類5個品種產量最高的是豫豐3358,單產是766.9kg,比對照增產33.2%,其次是大豐26,單產為726.7kg,比對照增產26.2%。還有先玉335、農華101,單產分別是682.2kg和634.7kg,比對照分別增產18.5%和10.2%,只有榆單9號比對照減產15.0%(見表2)。

2.2.2密度產量比較

低密度類六個品種單產平均為504.8kg,比對照減產12.4%,中密度兩個品種單產平均為648.7kg,比對照增產12.7%,高密度5個品種單產平均660kg,比對照增產14.6%。七個耐密品種(包括2個中密度品種和5個高密度品種均歸為為耐密品種)單產平均為656.8kg,比對照增產14.1%,耐密品種單產平均比低密度稀植大穗各品種增產平均為31.9%。(見表3)。

2.3生育期

試驗點設在我縣上部原區,氣候冷涼,玉米出苗以后到收獲無大的旱情,早霜來的晚,無逼熟現象,生育期延緩,玉米生育期比往年長。對照中金368生育期長達150d,與對照生育期相同的是東單60,其余各個密度類型品種均早于對照,早熟2-10d。(見表1)。

2.4植株性狀與抗倒性和抗病性

各密度類型中的各個品種株高、穗位、莖粗見表1。抗倒性,7月11號、14號和15號降雨和刮大風,玉米正在拔節,側根未下扎,中金368、萬瑞8號、新黃單156、豫豐3358、農華101、先玉335、永99-5、強盛101均有輕度倒伏。成株期以后盡管風雨多,但是參試品種再未發生倒伏,東裕33、東單60、榆單9號、大豐26、強盛101、蠡玉11等抗倒性突出。抗病性,旱塬地區大小斑病未流行不做鑒定。絲黑穗病、白粉病均未見發生。農華101玉米品種有一定程度穗腐病。中后期多雨,抗旱性未能充分表達,故不做鑒定。

2.5果穗性狀

參試的各個密度類型玉米品種中,果穗長度、禿頂長、穗粗、總粒數和出籽率、千粒重等詳見表1。

3小結與結論

3.1參試品種小結

3.1.1豫豐3358、大豐26、先玉335這三個品種單產分別為766.9kg、726.7kg和682.2kg,比對照分別增產33.2%、26.2%和18.5%,增產效果明顯。全生育期分別為144d、145d和140d,比對照早熟5-10d。株高豫豐3358較矮,為201cm,大豐26、先玉335分別為247cm和252cm。穗總粒數分別為519粒、643粒和577粒。千粒重分別為333g、288g和304g。豫豐3358和先玉335粒深出籽率高,大豐26抗病性突出,這三個品種表現豐產性好,生育期適中,抗逆性強,綜合農藝性表現好,結實率高,屬于耐密植類品種,適宜我縣大面積推廣。

3.1.2強盛101、永99-5、忻黃單156這三個品種單產分別為687.3kg、610.2kg和586.9kg,比對照分別增產19.4%、6.0%和1.9%。全生育期分別為140d、140d和145d,比對照早5-10d,株高分別為260cm、252cm和220cm,穗總粒數分別為611粒,585粒和555粒。千粒重分別為348g、300g和369g,強盛101和永99-5這兩個品種莖稈粗壯,上部葉片斜挺,果穗較大,籽粒較深,抗病,豐產性好,綜合農藝性較好,抗逆性較好,屬耐密植品種。忻黃單156果穗大,籽粒大,豐產性好,植株矮,農藝性壯好,屬于稀植大穗類型唯一增產品種。這三個品種田間生長不整齊,可進一步試驗示范。

3.1.3農華101試驗單產634.7kg,比對照增產10.2%,增產效果明顯。該品種株型、果穗和籽粒等類似于先玉335,但后期穗腐病重。東單60單產與對照相近,穗較粗且行多粒深,抗病突出,但晚熟,成熟不足。盛單216、東裕33這兩個品種果穗較大,抗病突出,但晚熟,灌漿成熟度不足,減產多。榆單9號植株粗壯較矮,葉片寬而直挺,但果穗較小,千粒重低,減產多。蠡玉11晚熟成熟度差,不抗青枯病,減產多。萬瑞8號生長勢弱,果穗小,不抗倒伏,減產多。這些品種均不適宜推廣。

3.2討論與結論

(1)試驗點地理位置在旬邑中上部原區,靠近子午嶺山系南沿,海拔較高,屬于低溫欠熱的地區,春秋氣溫低,夏季時間短,對于晚熟品種和灌漿緩慢品種有嚴格要求,該試驗點是這些特性最低限考察理想之地。稀植大穗品種除了忻黃單156外,盛單216、東裕33、東單60、蠡玉11等均因當地積溫不足,灌漿緩慢,灌漿不足而導致減產。

(2)試驗結果按密度歸類分析結果總體來看,在地膜全程覆蓋條件下,中密度類和高密度類即耐密品種除了榆單9號外,普遍比低密度類即稀植大穗各個品種包括對照中金368平均單產高,增產幅度很大。并且以出籽率高、品質好、容重高、灌漿脫水快、中早熟類型增產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