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成蟹養殖方法

時間:2022-07-05 09:48:55

導語:水稻田成蟹養殖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稻田成蟹養殖方法

北方地區稻田養蟹雖然歷經多年的發展,但仍存在養成規格較小、效益增長較慢等問題。近年來,遼寧省盤山縣河蟹技術研究所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在“稻蟹生態種養增產增效機理研究”過程中,探索出了在保證水稻不減產或增產的前提下,稻田成蟹養成規格、水稻產量和綜合效益同步增長的種養新技術模式。該技術模式于2010年9月通過了農業部現場驗收?,F將技術關鍵總結如下:

一、養蟹條件

稻田養成蟹應在4月25日放養扣蟹,但受稻田供水時間的限制,放養時間延遲至5月15日,在其他條件均適宜的前提下,5月15日放養扣蟹,河蟹養殖中只能蛻3次殼。因此,提早放苗以延長生長期是保證河蟹蛻4次殼的首要技術關鍵。

1.設置苗種暫養池

設置苗種暫養池,可以使扣蟹早攝食、早蛻殼、早生長,至投放稻田時,河蟹在暫養池已蛻1次殼。(1)暫養方式:利用鄰近水源的稻田作為苗種暫養池是目前扣蟹暫養的主要方式,但水體小、時常缺水是影響暫養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設置寬0.8~1.0米、深0.5米的環溝,并加遮陽物可以獲得較好的暫養效果。也可以利用稻田的排水溝作為苗種的暫養池,一般在每年3月下旬排水溝就進水,此時正是投放扣蟹的最佳時節。需要注意的是應設置好防逃設施。(2)暫養密度:根據暫養時間確定扣蟹暫養密度。在稻田插秧前投放扣蟹,暫養時間為30~45天,河蟹在暫養期間完成1次蛻殼,扣蟹入池密度15~20千克/畝,出池密度為30~40千克/畝。稻田插秧后投放扣蟹,暫養時間為50~60天,如暫養環境好,能完成2次蛻殼,扣蟹入池密度不超過25千克/畝,出池密度為60千克/畝。

2.設置環溝

從扣蟹投放至7月下旬是河蟹的快速增長期。由于稻田處于插秧至分蘗前期,受秧苗小、水位淺和炎夏高溫等因素的影響,田面時常缺水,制約稻田中河蟹的生長乃至生存。可以通過設置環溝解決這一問題。由于環溝占地減少水稻穴數,可以將環溝移到距田埂內第一穴稻0.6米外挖。0.6米寬、0.4米深的環溝,即可滿足河蟹在此期間的生長需求。環溝內移還能起到以下作用:防止河蟹埂邊打洞逃逸;環溝邊洞穴始終被水覆蓋,河蟹因缺氧時常進出,避免生成懶蟹;環溝外平臺密插水稻,彌補環溝占地、減少水稻穴數等作用。通過環溝內移,在滿足河蟹生長條件需求的同時,也使水稻一側由一個邊際效應增加為三個邊際效應,是水稻不減產或增產的重要條件。

3.施肥

水稻從施基肥開始至施追肥結束為5-6月,此期間正處于河蟹第2次蛻殼至第3次蛻殼的時期,施肥使水體氨氮過高,抑制河蟹的攝食和生長,是導致養不成大規格蟹的主要原因之一。應選擇能滿足水稻正常生長的一次性水稻肥,在旋地和插秧前全部施入。投放河蟹后,利用河蟹的糞便對稻田進行不間斷性施肥可以滿足水稻對肥料的需求。

二、苗種選擇

苗種質量是河蟹回捕率的關鍵,苗種規格是養成規格的基礎。

1.苗種質量

選擇規格整齊、肢體完整、體薄色淡、腸道明顯、肥滿度中等、脫水時間短的扣蟹,最好是適應當地環境的扣蟹。按以下方法篩選:一看規格和雌雄比例是否合適。二是隨機選3~5只相近規格的扣蟹,揭開蟹蓋看性腺顏色是否呈淺黃色。三是雌蟹腹臍呈圓三角、雄蟹螯足絨毛間斷生長才是在生長的苗種,要特別注意“近似性成熟”的扣蟹。

2.苗種規格

稻田養蟹由于供水時間晚,扣蟹在一個養殖周期只蛻3~4次殼??坌返?次蛻殼后增重100%~120%,第2、3次蛻殼后均增重70%~80%,第4次蛻殼后增重90%~100%,平均每蛻一次殼基本增重一倍。如果一個養殖周期河蟹按蛻4次殼計算,規格為200、160和120只/千克的扣蟹,可分別養成平均規格為75、100和125克/只的成蟹。在正常養殖條件下,應選擇規格為120~160只/千克、可以蛻4次殼的扣蟹。大規格苗種蛻殼周期長,但通過調整餌料質量和投喂技術,80%的河蟹基本能完成蛻4次殼。

三、放養時間

水溫超過12℃,河蟹開始少量攝食。水溫穩定在18~20℃河蟹開始蛻殼。苗種早入池、早投喂,可恢復體質,在物候期內實現蛻殼,是稻田養大規格蟹的技術關鍵之一。根據河蟹的生物學特點,扣蟹應在4月10日入池。

四、苗種入池

1.浸水

春季干燥,扣蟹鰓絲容易脫水。扣蟹出池4小時、8小時,鰓絲分別脫水超過1/3、2/3。此時扣蟹直接入水,死亡率超過30%。浸水方式:將苗袋整體沉入水中1~2秒提出,放置田埂靜置5~8分鐘;再次沉入水中10~15秒后提出,靜置5~8分鐘后進行消毒。具體浸水次數、時間,要根據出池時間確定。

2.苗種消毒

經過半年高密度群體越冬的扣蟹,由于受寄生蟲、拉網、裝袋和運輸等因素的影響,體表出現創傷,為未來病菌的侵入提供了通道。入池前要進行消毒,用20~3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藥浴3~5分鐘或用4%的食鹽水浸泡5~8分鐘。需要注意的是應連水帶苗一起入池,防止傷口部位的藥液再次因摩擦失掉。

五、產量

產量主要根據底犧動物的生物量和水體負載能力及水體自凈條件等因素確定。影響產量的因素主要有:回捕率、苗種暫養量和稻田放養量。一般條件下,20~25千克/畝是適宜產量。

1.回捕率

不同規格苗種回捕率差異較大,大規格扣蟹回捕率低,小規格扣蟹回捕率高。規格為120、160和200只/千克扣蟹的回捕率分別為40%~45%、50%~55%和55%~60%。

2.苗種暫養量

苗種暫養量=計劃產量×養成規格÷回捕率。以160只/千克扣蟹為例:畝苗種暫養量=25千克×10只/千克÷50%。低于此規格增加10%~15%,高于此規格減少10%的暫養量。

3.稻田放養量

河蟹暫養到蛻1次殼后,放入稻田時要進行二次篩選分揀,把近似成熟形態和沒蛻殼的剔除,放養量按暫養量減少20%~30%,養成出池規格較沒篩選分揀的扣蟹大。

六、餌料投喂與選擇

餌料質量優劣、數量多少,是河蟹養成規格、質量的物質基礎。河蟹蛻殼周期不是由時間決定的,而是由餌料轉換的物質積累速度決定的。成蟹養殖過程分三個生長階段:從扣蟹入池至7月中旬是河蟹的快速增長期,7月中旬-8月中下旬完成最后一次蛻殼前的緩慢生長期,最后一次蛻殼至起捕前是體重快速增重期。根據稻田養蟹投放苗種晚、生長期短、持續生長性強的特點,“以優質餌料足量投喂”是養成大規格蟹的技術關鍵之一。如前期餌料質量差、投喂量少、物質積累不足,會延長蛻殼周期,造成蛻殼次數減少和降低蛻殼后的增重;如中期物質積累不足,會生長期提前性成熟,造成蟹體擴延較小而降低出池規格;快速增重期攝食量大、轉化快、餌料不足是造成“個大體薄、體輕質差”的主要原因。

1.餌料選擇

目前河蟹餌料還是以配合飼料為主,豆粕、谷物、雜魚為輔。育肥期以前以配合飼料為主。選擇信譽好的廠家生產的粗蛋白含量不低于30%的配合飼料,最好聯戶去廠家定做,使質量有保證。鑒別飼料質量的方法為:一看,近似谷物糠麩色;二聞,餌料有明顯的魚腥味;三嚼,沒有雜質;四泡,在水中4小時不散,泡開后沒有沉淀物。

2.投餌量

河蟹在8月下旬育肥之前,除密度大外,白天基本不覓食。一般情況下,只在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投餌量以投料后2~3小時略有剩余為準。

3.育肥

8月中下旬,河蟹完成最后一次蛻殼后,進入晝夜攝食的育肥期。以配合飼料、新谷物、雜魚蝦等混合足量投喂,優于配合飼料。每天分早晚兩次投喂,進入9月中旬,河蟹巡邊覓食漸多,投料點要向內側擴延,避開巡邊蟹,以免干擾其攝食,浪費餌料。利用先期的“溝渠暫養池”作為后期的育肥池,效果要優于稻田。但進池育肥的河蟹,必須是不再蛻殼的硬殼蟹。

七、光照

稻田養蟹與其他環境不同的是中后期光照不足,對河蟹的生長呈現明顯的制約。由于水稻拔節封壟后,田面無光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下,是河蟹攝食量銳減和患水腫病的主要因素。可通過以下措施改善光照條件:①“設置環溝”創建光照區域。②“大壟雙行”栽插水稻,即行距為30厘米+20厘米,畝總穴數為1.35萬穴。③“擴行增穴”,即行距為33厘米+20厘米較30厘米+20厘米的株距每“延長米”加插0.6穴,畝總穴數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