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10-15 03:04:31
導語: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技術推廣是推動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的重要手段,是推動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必要途徑。鄉鎮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主力軍。通過分析亭湖區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現狀,就如何加強鄉鎮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整體素養做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鄉鎮隊伍建設;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農業技術推廣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舉措,科研成果能否盡快的轉化成社會生產力,農業技術推廣是關鍵。加快構建以國家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以社會化農技推廣組織為重要力量,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涉農企業等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新型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為實現亭湖區農業產業興旺提供有力支撐,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1鄉鎮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鹽城市亭湖區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主力軍依然是各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進過多輪區劃調整和機構改革,5個鎮的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整體隊伍基本穩定,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工作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體制內單位的“旱澇保收”吸引力還是很大的,很大程度上改變了2004年農技隊伍改革前的人才流失嚴重的現象。目前,5個鎮的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批準編制數80名,現有工作人員76人,其中在編人員65人、編外人員11人,單位性質也由起初的差額撥款改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是基層推廣轉化農業成果、開展農業生產服務的“常規軍”,但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特別是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對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的鄉鎮農技推廣隊伍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新情況、新要求。主要存在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1.1農技推廣隊伍難以滿足發展需求。從鹽城市亭湖區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來看,已經先后走過純露天栽植、設施大棚、園區化發展等3個階段,現在已全面進入三產融合為主要形式的4.0階段,綠色農業、智能農業、功能農業等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在本區不同程度地開始顯現,這對當前鄉鎮農技推廣人員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事實是現有鄉鎮農技隊伍整體年齡偏大,繼續教育培訓提升不高,思想和知識趨于老化,已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有的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在編在崗的工作人員中,原始學歷基本都是高中或中專,年齡最小的已有40多歲,且部分人不能熟練使用電腦。1.2現行農技推廣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許多已經非常成熟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在實際推廣中,并不如我們理想中認為的那么受農戶歡迎,甚至部分農戶有抵觸情緒,導致許多新技術根本落不了地。比如近年來大力推廣的機插秧技術,盡管通過發放明白紙、登門宣傳、實地觀摩等方式方法,鄉鎮農技人員可以說做到了“苦口婆心”,但鄉鎮農技人員仍然遭到老百姓的“白眼”,認為機插秧太麻煩,技術要求高,水稻生長期間工作量又大,即使增產50~100kg也對收入沒有質的改變,費時、費事、成本高,沒有直播簡單方便。1.3現有農技服務難以提供有效供給。近年來,本區的瓜果、蔬菜、花卉等產業迅速發展,許多新型經營主體有思路、有實力、有激情,但相當一部分主體是農業的“門外漢”,致使他們對技術、對品種、對用工等方面的需求很大,但鄉鎮在開展各類服務中,雖重視了“大方向”,但忽視了“小細節”,服務供給失衡。比如在編的65名農技人員中,園藝類專業的僅有5名,瓜果產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在修剪、套袋方面的技術熟練工嚴重不足,“技術荒”“種苗荒”“用工荒”等服務供給不足嚴重制約著產業做大做強的前進步伐。
2問題存在的原因
2.1隊伍建設的環境亟待完善。(1)重視程度不高。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鄉鎮農技人員被視為助農致富的引領者,各級黨委政府在工資待遇等方面也都出臺了激勵措施,但隨著后期大環境的變化,鄉鎮考核體系重點發生轉變,特別是到了90年代末期基層農技人員地位和待遇有所弱化,隊伍建設也逐步被邊緣化。(2)人員更新不快。多年來,各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人員幾乎一成不變,有的鎮最近一次招錄人員還要追溯到1998年,加上能力較強或年輕職工被“抽調”“借用”現象又長期存在,導致“在編不在崗、在崗不專業、人員老化斷層”問題日益加重。(3)職責定位不準。農技推廣工作究竟是鄉鎮政府公共職能還是市場行為,是由政府來推動還是市場機制來解決,特別是以往因行政化推動出現產品滯銷的情況,導致農技人員一度處于“既要完成指標”與“又不敢強行推動”的尷尬境地,加上“人少事多”的實際情況,很大程度上進一步消弱了農技推廣的主動性。2.2農技推廣的基礎亟待提升。(1)農民科技意識不高。目前,農村主要勞動力基本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為主,傳統耕作方式根深蒂固,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導致有效接納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較差,多數農戶更加注重生產投入的成本和預期收益,對技術復雜、操作難度很大或者要投入很多的精力甚至金錢,從內心也不愿意采用。(2)農技培訓方式不活。鄉鎮農技人員技術指導方式較為傳統和單一,一些甚至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口頭宣傳和行政指導上,未能做到因人而異,采取讓農戶能聽懂、易接受、可操作的方式進行農業科技推廣,一定程度上影響新技術的推廣效果。(3)現行推廣體系不全。雖然乾寶牧業、大地禾等部分新型經營主體在技術指導上有專業型人才,少數經營主體主動與中科院、南農大、省農科院、市蔬菜所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但絕大多數主體受多種因素限制,農業新科技應用渠道仍然不暢,在全區面上尚未真正形成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農技推廣格局。2.3服務體系的鏈條亟待拉長。(1)示范服務欠缺。現在多數農戶要“種什么、養什么”,更多的是靠“眼見為實”,農技推廣單位是否組織好示范工作至關重要,這方面工作還有所欠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3年區里推廣美國薄殼山核桃時,一些鎮的農業服務中心人員嫌苗小不愿栽植,最后雖然在新興鎮倪杰村栽植3年后產生高效益,使得本區直至2019年才大面積推廣,比周邊東臺、鹽都等地整整落后2~3年。(2)產業服務欠缺。現在的各類農技培訓模式基本停留在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初期階段,突出“技術類培訓”,重點迎合產業技術需求確定培訓方案,未做到與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同步跟進,進一步拓展農技培訓對象,細化農技培訓內容,無法滿足本地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內在需求。(3)延伸服務欠缺。農技推廣服務的傳統思維尚未根本性改變,推廣服務的前延后伸還有所欠缺,“種什么、倒什么”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在與農戶、經營大戶交談中都提出迫切希望得到農業生產的產前、產后的系列化服務,特別是銷售等方面的服務,這也正是現在農技推廣所缺少的內容,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3鄉鎮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的對策
3.1提升農技隊伍的整體素養。鄉鎮農業服務中心仍是全區農技推廣服務重要的組織力量,必須要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切實提升鄉鎮農技現有隊伍的整體水平。(1)保證隊伍穩定。各鎮要進一步強化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公益性職能,嚴格控制隨意抽調或借用農技推廣服務人員去做與農技推廣無關的工作,制度化保障農技推廣服務的工作經費,確保現有的農技推廣工作人員一心撲在農技推廣服務上,充分挖掘他們推廣農業技術的內在潛力。(2)優化人員結構。鄉鎮要利用空缺編制,抓住部分人員即將退休的時機,加快人員更新速度,重點結合本地瓜果蔬菜、苗木花卉、三產融合等產業或業態的發展需求,合理確定招錄專業、招錄計劃,逐年向鄉鎮農技推廣服務隊伍注入新鮮血液,確保每個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形成一支老中青結合、專業結構合理的農技推廣團隊。(3)提升業務水平。要針對當前農業產業發展已進入新高階段,精品化、智能化、融合化農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特別是要順應全區現有的羊角椒、冬桃、蘆筍、菊花等一批優勢特色農產品從“單一小基地”到“優勢大產業”的內在發展需求,大力實施人員知識更新、骨干人才培養、農技人員輪訓等計劃,支持農技人員到農業院校研修深造,鼓勵基層農技人員到科研機構、企業、基地參觀學習,進一步提升現有農技隊伍的業務能力水平。3.2提升農技推廣的整體質效。農技推廣根本目的在于把科技成果轉化到實踐中,需要多方發力,一以貫之才能達到農技推廣的預期目的。(1)農民群眾促動。面對目前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的實際現狀,要加大對勞動者的技術和技能培訓,最大限度提升農戶的科技素質;要改革與創新農民培訓方式,在培訓方式上應突出層次性和實用性,對文化水平偏低的農民要采取現場示范操作講解多于室內理論培訓的方式,充分調動他們接受培訓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切實增強他們的科技意識;要根據農事季節特點,農技人員要深入農戶、深入田間進行現場技術指導,確保農民技術培訓不走過場。(2)農技人員帶動。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要轉換工作職能,發揮自身技術優勢,支持農技人員帶頭建立新技術示范基地,樹立現實樣板,切實起到“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算、激發農民賺”的示范引領作用。(3)社會組織推動。在繼續加強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的基礎上,要加強外延組織培育,引入更多元素參與到農業科技推廣中,示范帶動廣大小農戶應用新技術,重點要充分發揮各類科技示范戶等鄉土人才對農業科技的“傳、幫、帶”作用,鼓勵支持南農大、市農科院、鹽紅合作社、乾寶牧業等各類機構組織進入亭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政府與市場互動發展、互為補充的農技推廣格局,致力實現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行為社會化、推廣形式多樣化。3.3提升農技服務的整體內涵。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農技推廣服務要積極順應產業興旺的內在要求,不斷拓展服務的廣度和寬度,提升服務的厚度和深度。(1)順應新型經營主體需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振興產業的主力軍,對全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區農業、科技、人社等部門以及各鎮一定要針對新型經營主體,特別是本身技術力量不強的主體對技術、用工、項目的現實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引導他們與各類農業科研院所進行對接,幫助他們培訓產業發展需求的職業農民,支持爭取上級符合產業發展的項目,助其健康快速發展壯大。(2)順應優勢產業發展需求。當今市場的競爭已不是單個主體、單個企業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鏈的競爭。要結合南洋瓜果、黃尖菊花、便倉蔬菜等地方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需求,不斷提升產中服務水平,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幫助經營主體解決用工難等現實問題。同時,產前、產后的服務要緊緊跟上,著力形成從新品種的引進一直到廣大農戶的農產品收購、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條,實現產加銷環節互聯互通、互促互進,為地方優勢產業科學發展筑牢堅實基礎。(3)順應改革成果轉化需求。鄉鎮農技服務隊伍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每一次農村改革中起到“穿針引線”作用,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用的“最后一公里”,做實做細改革的“后半篇文章”,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帶農富農能力,提升農技服務的整體水平和層次。
作者:沈靜 單位:鹽城市亭湖區農業信息中心
- 上一篇:生態健康飼養豬模式推廣探討
- 下一篇: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路徑分析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