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業務管理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7-07 04:41:41

導語:農業機械業務管理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機械業務管理問題及對策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及速度已得到飛速的提升,其中包括農業經濟;由于農村人口逐步向城鎮轉移,農業生產正在由傳統分散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集中的機械化、自動化方向轉變,助力生產效率的提高。

一、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意義

1、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建設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7%的耕地面積上,養活了近20%的世界人口。一方面得益于我國糧食產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農業生產現代化建設,實現“機器換人”將會克服各種復雜的作業環境下,地理因素及自然條件上的不穩定性,實現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建設是將工業化的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不斷夯實經濟基礎。

2、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生活水平

2020年,中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43834元,農民為17131元。農村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與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仍舊存在較大的差距。且當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逐步向城鎮流入,導致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因此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到機械設備,可以有效克服勞動不足的問題。在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較高的廣東、江蘇、福建等省份,農村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達到了3.19萬元。可見,農業機械的應用對于提升農村從業人員的生活水平有著極大地促進作用。

二、農業機械業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從業人員整體技術水平偏低

農業生產機械化涉及到多個方面,開荒、種植、灑水、收割等,在不同的季節著不同的機械要求,這就需要從業人員能夠熟練掌握且靈活的應用各種農業機械設備,適應不同地理環境的生產要求;其次當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在學齡年代,整體受教育的水平偏低,對于機械設備的應用,學習能力不足,學習深度不夠,就是“開起來干”,有闖勁,缺巧性;第三是缺少系統化的培訓,目前在鄉鎮及農村,缺少對農業機械設備進行宣傳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幫助從業人員提升技術水平,往往是由生產廠家的技術人員進行簡單的教學之后,便派上“戰場”,可能會導致后期出現安全隱患以及設備的損壞。

2、日常管理及建檔深度不夠

農機設備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我國廣闊的農村地區,整體對設備的建檔及管理的意識不夠,重生產、重收入,但是對設備的日產管理及建檔工作還比較缺乏。雖然部分地方已經著手了對農機設備的檔案管理工作,但是深度還不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管理職責不夠清晰,未能明確說明歸屬管理部門及職責體系;其次是在管理上缺乏系統及標準,各縣、各鄉鎮未能實現統一格式、統一卷宗,較為混亂;第三是缺乏多農機設備的跟蹤管理,未能實現統一的高效率調度,導致農機設備的使用效率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3、缺少信息化技術的應用

農機設備管理的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農機設備的故障率。當前各縣、各鄉鎮均有不同類型的農機設備,但是在管理上仍處于表格管理上,未能做到引進專業的信息化人才,構建網絡管理系統,實現區域內的統一管理;其次是缺少ERP信息系統的應用,對農業機械的管理實現流程化、標準化的管理,對設備的動態進行實時監控。

4、農業機械的保險機制缺失

我國農業機械保險起步晚、發展慢。上世紀80年,我國做出了對農用拖拉辦理第三者責任險的嘗試,但是由于拖拉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機械擁有者還需要支付未知收益的保險成本,整體收效甚微。截至目前,我國仍舊沒有相對健全的農業機械保險法律法規體系。雖然國務院在2012年出臺過《農業保險條例》,但只是對農業機械的保險做了方向性的指示,具體的細節及責任的劃分在各個地區、各個保險公司的執行上還是缺乏統一的法律體系支撐;其次是農機設備的權益者參保意識不強,農機設備本身就屬于季節性使用的產品,作業時間較短,作業空間較為空曠,設備的權益人認為沒有參保的必要;第三是保險公司認為農機設備的風險性較高,作業的環境較為惡劣,農機設備的操作人員安全意識、維護意識以及操作技術等存在太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因此整體保費較高,保險范圍較小,這也就導致了農業機械的參保率低的問題。

三、農業機械業務管理的對策

1、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

面對農業機械管理人員及實際操作人員整體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對于實操人員來講,要從會使用農業機械轉變為懂農業機械,聘請廠家及行業內專業人士講解農業機械基礎知識、基本結構、常見問題及維護方式、安全操作指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講解;同時也可以充分運用當前的短視頻平臺,發動實操人員之間進行相互的分享,從而實現技能的提升;對于管理人員,要在了解農業機械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對農機產品的調度管理、設備問題及診斷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從保持區域內設備的最佳運作狀態及最合適的工作效率。

2、完善農業機械的建檔管理

提高農業機械檔案管理意識,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應該重視檔案管理工作,配備專業的檔案管理人才,給予合適的檔案管理空間,對現有的農機設備進行建檔建冊;健全檔案管理制度,區域內統一檔案管理標準,明確各個部門文件歸檔范圍,建立分類的標準、歸檔的要求,制定管理的建立、保存、查詢、借閱、整理等的相應管理制度,確保檔案管理的規范操作;根據檔案的記載要求,定期對注冊在檔的農機設備進行維護檢查,及時發現并解決可能存在的磨損、故障等問題,確保農機設備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正常投入使用。

3、加強農業機械的信息化建設

農業機械管理信息化的建設首先是政府方面給予專項費用的支持,通過實現信息化建設后科學測算農機設備的需求量,及在區域內實現精準調度,提升設備的運轉效率。其次是需要引進專業的人才,相關責任部門在新招考的人員中,應對所學專業進行限制,有針對性的提升專業管理水平;第三是在區域內建立一個完整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對農業信息進行采集、整理、分析、分享。提高農業信息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制定農業機械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強化縣級、鄉鎮以及各部門之間的聯系,反饋農機設備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實現PDCA的循環管理,從而全面提升農機設備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4、完善農業機械保險

強化農業機械的管理工作,必須提供堅強的保險作為后盾;首先必須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根據中央的指示,積極推動農業機械保險的的立法,明確政府、保險機構、參保主體的責任及權益,切實做到有法可依,同時實施農業機械保險稅費的減免政策,降低參保主體的參與成本;第二要聯合保險公司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先試點,后推廣,覆蓋到鄉、深入到村、落實到戶,做到點對點的宣傳,全面分析保險的優勢及對財產保護的積極效用,通過案例以及大大概率的測算,提升參保的意識;第三要規范保險公司的保險范圍、及核查、理賠等程序,向機動車市場對標,形成標準化的流程,一切做到公開透明。

5、落實農業機械安全管理

農業設備的安全管理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線,首先是從業人員的安全,通過專業的培訓后,組織開展安全操作考試,提升安全作業技巧;其次是設備自身的安全,對于農機設備的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對于私自改裝農機設備及存在安全隱患的設備,要求立即停工整改;實施農業機械的強制報廢制度,根據實際情況,以安全為底線,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社會需求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制定農業機械的服役年限,以及投入生產運作的基本安全底線,對于超出年限、不滿足安全生產要求的設備進行強制報廢。總結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升,未來對農業機械的管理工作將會更加的復雜,但是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農業機械管理體系,不僅可以有效提升設施設備的運營效率,還能提升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平穩發展。

作者:韓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