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污染防治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2 07:15:00

導語:農業污染防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污染防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對策;湖南桃源

論文摘要分析了桃源縣農業面源污染現狀,總結了圍繞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并提出加強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對策。

1桃源縣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1.1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加重

1.1.1化學肥料污染。全縣2007年化肥總用量(實物量)約12.268萬噸,平均化肥施用折純量為564kg/hm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6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2.16%;施肥中有約1/3的N、P營養元素通過地表徑流和滲漏而進入水體,由于不合理施肥導致的N、P營養元素對水體污染的問題不容忽視。

1.1.2化學農藥污染。全縣2007年農藥總用量1388.4t,其中有機磷農藥725.1t、除草劑517.2t。農藥施用量很高,農業面源污染的隱患顯而易見。

1.1.3農膜污染。全縣每年農膜使用總量約為752t,平均回收率為26.2%,即每年大約有555t農用薄膜殘留在土壤中,對環境造成污染。

1.1.4生活廢棄物污染。全縣年生活污水排放量達1788.5萬噸、固體廢棄物排放量70.3355萬噸、生活用洗衣粉用量3880多噸。

1.1.5畜禽糞便污染。全縣畜禽糞便年產生量1295.5萬噸,養殖業廢水排放量467.4萬噸,其中規模養殖戶廢水排放量27.74萬噸,每年直接進入水體的污水有8.8萬噸;養雞專業戶雞糞年產生量13.286萬噸,其中進入水體的有10.6萬噸。

1.2工業“三廢”的污染在加劇

2000年前每年約146萬噸廢水進入農業環境,污染農業灌溉用水和水庫、河流,10.9億立方米廢氣污染物通過氣流運動或隨降水向農區擴散。2007年底增加到廢水960萬噸、固體廢棄物14.55萬噸、廢氣195億立方米。如此多的污染物,給產糧大縣的糧食及其他大宗農產品生產帶來了安全隱患。

2圍繞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

2.1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與監測工作

隨著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和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畜禽糞便及污水排放成倍增長。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為明晰環境質量情況,查清農業面源污染現狀,我們從2004年起在水稻、柑橘、蔬菜等作物上建立了農業面源污染長期監測點,2008年完成了全國第1次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

2.2開展農業投入品執法檢查

嚴查未取得登記證、無登記證或假冒登記證的肥料以及質量不合格的肥料、農藥,突破對農資質量案件查處的瓶頸,加大對大案要案的查處力度,對較大規模的批發商進行重點監控;同時開展以農資打假為主要內容的“夏季百日行動”。

2.3依法開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調查處理

幾年來,共開展了包括常張高速公路建設因施工導致的農作物污染受損事故的調查與鑒定;創元鋁業含氟廢氣污染農作物事故的調查與鑒定;陬市鎮東林村農作物遭受水泥廠廢氣、粉塵污染損害情況等多次農業環境污染事故調查處理。

2.4摸索整治農村面源污染的途徑

2.4.1大力推廣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全縣共建戶用型沼氣池4.2萬個,畜禽糞便通過沼氣池產生沼氣、沼渣、沼液,促進了全縣多種類型的種養模式發展。如全縣共發展豬—沼—稻模式、豬—沼—果、豬—沼—菜、豬—沼—茶、豬—沼—魚等模式4.2萬戶,沼渣、沼液作茶園、菜園、果園有機肥,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目標。縣百威有機肥廠利用畜禽糞便和食用菌栽培廢棄料以及農作物秸稈,加工成優質有機肥,既符合國家有機肥商品化的產業政策發展方向,又為我縣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開辟了新的利用方式。

2.4.2大力推廣資源高效實用技術。一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007年推廣測土配方科學施肥近6.67萬公頃,增效節支375~450元/hm2。二是推廣秸桿還田技術。全面普及稻草還田,提高了地力,減少了化肥施用量。三是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全面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減輕了農藥對環境的威脅,提高了農產品安全水平。四是推廣頻振式殺蟲燈誘蛾技術。2007年我縣在水稻、棉花、茶葉等作物上推廣頻振式殺蟲燈2667hm2,減少了農藥用量。

2.4.3開展鄉村清潔工程示范。一是鄉村清潔工程對村容村貌進行了整治;二是鄉村物業管理力度加大;三是通過沼氣、鄉村清潔工程等工程項目的實施,農村“五改”工程明顯加快;四是基礎設施條件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

2.4.4大力發展農業“三品”生產基地。全縣已建無公害大米、茶葉、蔬菜、水果等基地3.73萬公頃,綠色食品基地3333hm2,有機食品基地67hm2。

3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對策

3.1加強組織領導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事業。政府要真正納入工作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3.2加大資金投入

農業環境保護是一項公益事業,財政資金不夠,阻礙了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各級應當將農業環境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隨著經濟的增長逐年增加投入。

3.3加強環保設施建設

建議以一個鄉(鎮)或村為建設單元,解決村民生產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問題。辦法是在行政村內合理布局建設垃圾回收池,并解決運輸工具,做到戶有垃圾分類回收筒、組有垃圾集中收集池、村或鄉有垃圾填埋場,徹底解決農村生活垃圾亂扔亂丟的問題。

3.4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的推廣

3.4.1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減少農藥用量。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統一防治、承包防治,提高農藥利用效率。及時病蟲害信息,開展技術培訓,指導農民合理使用各種農藥。推廣新型施藥機械,減少用藥量,提高防治效果。減輕農藥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

3.4.2推廣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①大力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利用模式。對具備建池條件(資金、場地、地質條件)的中、小型規模養殖戶全面推進沼氣入戶建設,以解決和扭轉目前不合理的排放現狀,從源頭“關緊”污染閥門。對大型養殖場試行2個50%的處理利用模式:一是50%糞便、廢水通過建大型沼氣池解決排泄物的“出路”;二是通過糞尿分離,收集干糞進入堆漚發酵池,加工成商品有機肥。②凈化處理。利用凈化處理技術解決3個方面的污染隱患:對不具備建沼氣池的養殖戶建較大容量的化糞池沉淀過濾,經3級凈化處理,糞渣施入農田,廢水入養魚池或氧化塘進行生物凈化;養雞專業戶、養殖小區、養雞場則根據禽舍密度、規模確定凈化池的布局、規模,對污水實行凈化處理。另外,建有沼氣池的沼水余液可進入養殖戶生活污水凈化處理設施進行同步處理。③建商品有機肥加工廠。建議興建一定規模的有機肥加工廠,從根本上解決我縣畜禽養殖特別是蛋雞養殖糞便污染,通過集中加工處理才能緩解畜禽糞便的污染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