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開發整理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02 07:18:00

導語:土地開發整理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土地開發整理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土地開發整理;丘陵山區;湖南張家界

論文摘要丘陵山區土壤侵蝕敏感性強,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災害頻發,農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利用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耕地質量,是落實保護土地資源國策、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確保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舉措。通過對張家界市部分土地開發整理實施區的調查,總結了丘陵山區土地開發整理的成效、值得推廣的經驗,提出當前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張家界市地處武陵山區余脈,有典型的丘陵地貌特怔,這里不但擁有絕美的風景,而且還具備農作物的生長的良好生態條件,是長江中下游柑橘、油菜等作物優勢產業區。隨著耕地資源的日趨緊缺,國家對耕地質量建設加大了投入力度。為充分發揮土地開發整理資金效益,切實提升耕地質量,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筆者對張家界市2003~2004年2年實施的部分土地整理建設項目進行調查分析。調查涉及8個建設項目,投資幅度3535.06萬元,分布全市4縣區9鄉鎮23個行政村,整理面積2414hm2。調查區內累計搬填土方61萬立方米,搬遷墳墓28余穴,修筑各類溝渠192.8km,修筑田間道路60.44km,新植綠化、防護樹木6680棵,修建防洪堤22km,修建泵站4座,項目的實施使2414hm2土地得到了整治、改造和升級,實現凈增耕地264.5hm2,年經濟效益達2590.45萬元,直接受益農戶達2381戶。

1成效顯著

1.1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耕地質量

項目實施區道路與水利排灌系統得到改善,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道路綠化、防護林網的建設,增加了項目區內生態系統的容量;土地的局部平整和土壤的改良,增加了土壤的孔隙,提高了土壤肥力,生物資源得到保護和繁衍增殖。由于立地條件的改良,生產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耕地質量的提升,如桑植縣澧源鎮朱家坪、燕窩、肖家峪項目區通過農田整治,全區167.13hm2稻田耕地地力由4級上升為3級。慈利縣苗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區239.73hm2稻田,其耕地地力分別由原來的5級、6級上升為4級、5級(分級標準依據NY/T309—1996《南方稻田耕地類型區丘陵沖垅稻田亞區耕地地力評價指標體系》)。

1.2增加了農民收入,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項目的建成,耕地地力的提高,使農業科技成果的生產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種植業結構得到了到合理調整,農作物產量隨之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穩步增長,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慈利縣象市項目區通過土地整理后,糧食平均單產增加8%左右,直接生產成本降低10%左右。永定區沙堤項目區通過對99.2hm2農地的連片整理,當地農民利用整理后的土地進行生態旅游農業開發,大面積種植水果蔬菜和觀賞植物等,平均產值由原11250元/hm2左右增加到45000元/hm2以上,還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3增強了抗災能力,促進了環境改善

工程與生物措施的綜合實施,提高了項目區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了土壤侵蝕、風蝕、水土流失的可能,起到了調節氣溫,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從而達到項目區內生態良性循環,環境逐步改善的效果。如桑植縣瑞塔鋪鄉項目區,溪河沿岸曾屢遭洪水侵犯,大片耕地被沖洗荒蕪,沿河耕地逐年被浸蝕減少。國土部門利用土地整理項目投入資金建起15720m長的鋼筋混凝土防護大堤,為項目區內111.53hm2耕地筑起了安全屏障。桑植縣官地坪項目區修筑排灌水溝渠8558m,自車爾溪等水庫引水,改變了歷史以來該區農田缺水、人畜缺飲的局面,與此同時栽植防護林木1670棵,既起到防風護土作用,又達到美化環境效果。

1.4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實現了資源持續利用

項目區通過土地整理,大面積的未利用土地、河灘地得到開發利用,坡耕地梯改,山地截高填低,平地切彎拉直,實現了有效耕地面積增加。如慈利縣2個整理項目實現凈增耕地121.6hm2,新增耕地率11%;桑植縣2個整理項目凈增耕地48.6hm2,新增耕地率10.9%,其中官地坪項目區土地整理面積162hm2,新增耕地26hm2,新增耕地率達16.05%。由于基礎設施的加強,人居環境的改良,不僅使人地矛盾得到緩解,糧食安全得到保障,而且促進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實現了人口、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和協調、持續發展。

2工作經驗

2.1領導重視是關鍵

按照國家、省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要求,市、縣區政府分別成立了以分管市、縣(區)長為組長,國土、農業、水利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市、縣區土地整理管理部門成立了項目實施與監督班子。各項目各區段都有專門機構和責任人監管、督促。由于領導重視,指導具體,管理到位,確保了項目建設質量與進度。

2.2科學規劃是基礎

只有充分了解土地整理項目區的資源狀況,才能因地制宜地對項目區進行科學的規劃,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確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達到合理的協調統一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2.3機制創新是出路

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需要在實踐中總結,探索中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具體工作中應根據項目區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現狀以及經濟發展程度等進行土地整理分區,如河谷平地整理區、山丘崗地整理區、村鎮用地整理區等,然后按照各區特點確定整理模式,選擇相應的土地整理技術。

2.4強化管理是保證

土地開發整理涉及范圍寬、環節多、內容廣,強化管理是實現項目順利完工的保證。在選址立項、規劃設計、可行聽證、招投標、施工、監理、驗收、決算、竣工后續管理等每一個環節只有嚴格按照政策規定和操作規程要求實施,才能達到用最經濟的成本換取最可觀的收益的效果。

3存在的問題

3.1生物措施不到位,耕地地力偏低

桑植縣澧源鎮長潭村河灘開發項目,永定區檳榔坪河灘開發項目等,因后續培肥措施不到位,開發的耕地土層薄(有的雖較厚但全是新土)、耕層淺、質地非砂即粘,有機質含量低,未經培肥無法耕種,長期拋荒又將導致土壤板結,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的地塊雖已耕種,但肥水管理沒到位,作物長勢差,這樣不但沒有收成,還會導致土地更加貧瘠,有違土地開發整理的初衷。

3.2項目選址欠科學,投資分散,示范作用不強

慈利縣高峰坡耕地改良項目區地方偏僻,修路工程量高于整理工程量,項目區耕地坡度較大,坡改效果不佳。大多項目受投資規模限制,而建設范圍延伸,造成部分土地整理內容難以完善,工程示范作用不好。

3.3工程措施不配套,防災控災效果欠佳

部分坡改梯工程中,存在土地平整不夠標準,梯壁、排灌溝渠、沉砂井、蓄水池等設備欠配套,將會影響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

3.4工藝程序不夠完善,工程質量欠牢固

部分坡改梯工程的梯壁為易滑坡的土坎,缺乏加固措施;部分干砌石工程砌筑的護坡,表面和邊緣沒有達到順直、整齊、牢固要求,砌縫不緊密,有的寬度甚至超過25mm;有的排灌水溝未漿瓷或清縫等,達不到要求效果。

3.5耕作層遭破壞土壤和剝離耕作層利用不夠現象

某些施工現場遭破壞的耕作層沒用采取剝離措施,或剝離耕作層再利用不合理。

4應對策略

4.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思想認識

土地開發整理是國家耕地質量建設的主戰場,我們在耕地質量管理等相關法規和政策宣傳上,一是加強對管理部門自身的宣傳力度,樹立依法規、按規劃進行土地開發整理的觀念,增強公眾參與和監督意識;二是強化對領導的宣傳力度,增強領導干部對土地整理的時代感、緊迫感和責任感的意識,從而重視抓好土地開發整理工作;三是要強化對社會的宣傳力度,造就土地開發整理的社會輿論氛圍,提高全民對土地開發整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認識。

4.2加強橫向聯系,建立部門合作機制

土地開發整理涉及國土、農業、林業、水利、電力、財政、城鎮建設、鄉鎮企業等部門。要建立長效機制,使這些部門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發揮各自的職能,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利用行政、經濟、法律、科技等手段,積極行動,合力參與,充分發揮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確保糧食安全的功能。

4.3搞好規劃設計,實現資源合理利用

土地整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在編制規劃時,必須圍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建設規劃、通盤考慮各種工程、生物措施,確保各項措施按規劃、有步驟地落實。在山區集鎮土地整理上,要會同有關部門,對原分散的、自然的村鎮規劃進行修訂,重新界定村莊、居民點和鄉鎮界線,繪制村莊和鄉鎮駐地規劃圖。逐步做到農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鎮集中,鄉鎮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農田向規模經營集中。在山區耕地整理項目的實施中,要以小流域為單元,在流域內,對田、水、路、林、村全面衡量,合理布局,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

4.4加強整理土地質量監測,實現耕地質量穩步提高

通過開展整理耕地質量監測,能夠充分了解整理項目工程指標、布局規格以及相關效率模數是否合理、科學,耕層剖面構型、耕地物理參數和生化指標是否符合耕種要求,從而有針對性的指導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設計與施工建設,促進生物配套措施落實,實現耕地質量穩步提高。

4.5創新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4.5.1建立領導目標管理責任制。將土地整理納入經濟發展戰略,列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實行目標管理。對完成土地整理任務好的要給予獎勵;對完不成任務的要給予黃牌警告,并在評選先進時要實行“一票否決”。

4.5.2制定和完善丘陵山區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技術標準及操作規程。如規劃設計規范、項目規劃設計審查要點、項目現狀圖測繪技術規范、項目預算定額標準、項目實施管理規范、項目驗收規范、項目工程建設標準、工程監理規范等。

4.5.3完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制度。積極推行項目立項審查會審制,進一步完善項目法人制,全面實行項目招投標制,嚴格執行項目監理制。形成土地開發整理按規劃確定項目,按項目進行管理,按設計組織施工,按進度安排資金,按效益考核驗收的項目管理規范體系。

4.5.4加強土地開發整理實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要加強對土地開發整理實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尤其是丘陵山區土地開發整理的研發和推廣,以增加丘陵山區土地開發整理的科技含量。

4.5.5強化人才培訓。要提高土地開發整理管理人員與專業技術人員水平,為丘陵山區新一輪的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儲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