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開展土地積零為整工作論文

時間:2022-12-18 03:01:00

導語:剖析開展土地積零為整工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開展土地積零為整工作論文

摘要總結了石屏縣壩心鎮新海資村開展土地積零為整工作的基本情況及背景,介紹了其主要措施,并簡要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進一步打算,為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地積零為整;背景;措施;成效;云南石屏;壩心鎮新海資村

新海資村位于壩心鎮西南部,距壩心鎮政府所在地9km,海拔1440m。最高氣溫39.5℃,年平均2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23mm。距雞石路、323國道線3km。新海資村現有農戶325戶,人口1215人,居住著漢、傣、彝等民族。該村土地肥沃,全村土地面積66.85hm2,人均耕地0.067hm2,林地300hm2,主要種植水稻、大枇杷、楊梅等。2007年,人均純收入1556元。

1土地積零為整的背景

新海資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曾經大大解放了生產力,但隨著現代化農業規模經營的需要,一家20多塊田地的生產模式,阻礙了經濟的發展。199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時,由于水利設施、田間交通條件較差,全村土地按自然條件分為水田、干田、旱地等3個級別,集體根據田塊的自然條件把田、地分為12個片區,采取抽簽的方式分田地,造成很多困難。一是一戶人家至少有20塊田,田地過于零星分散,增加投入,不便于管理,農戶間容易產生矛盾,影響村內和諧。二是水利設施、交通閉塞,致使農田耕作困難,延誤種植節令,農作物得不到良好的生長,生產效益低下。三是田地分散較大,不能合理利用,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不利于規模化經營投資,不利于科技含量的提高。四是原二輪土地承包時,集體的田地全部承包給農戶,集體沒有預留機動田地,集體沒有經濟收入,致使公益事業建設沒有經費保證[1]。

2措施

2.1創新思想,更新觀念

在種種困難條件下,新海資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在村委會正確領導下,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從集中解決農民的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出發,根據中央關于199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再延期30年不變的政策,在農戶土地承包面積不變動的基礎上,提出了土地“積零為整”的新觀念、新思路,從大處著眼,從大局出發,從根本上解決田地過于分散、無法經營的問題[2]。

2.2領導重視,組織堅強

在新海資村提出積零為整的土地承包新思想后,得到了鎮政府的大力支持,組織成立由鎮長任主任,副鎮長、村總支書記任副主任,小組長、村民代表和部分群眾為成員的積零為整的土地承包工作辦事機構,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網絡體系,為推動積零為整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2.3宣傳先行,層層發動,營造濃厚的調整氛圍

在積零為整的宣傳工作中,新海資村充分利用廣播、墻報、會議等多種形式,在全村深入廣泛地進行宣傳發動,營造出濃厚的積零為整土地調整氛圍。短短1個月中,該村召開積零為整土地調整工作部署會議共6次、村民大會24次,板報宣傳16期,宣傳標語56條幅,通過大量的工作,積零為整土地調整工作已深入人心,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使廣大農民意識到積零為整是生產的大事,為積零為整土地調整工作夯實了群眾基礎。

2.4堅持六個原則,規范有序推進積零為整土地調整

一是堅持“一事一議”群眾自愿的原則;二是在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變的原則,穩妥推進土地積零為整土地調整工作;三是堅持各戶積零為整土地調整后的土地總面積與原二輪土地承包總面積不變動的原則;四是堅持不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的原則;五是堅持一切從當地客觀實際出發,從農民需要出發,不搞行政命令、一刀切,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六是堅持集體預留機動地不超過5%的原則[2-3]。在堅持以上6個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村民大會、舉手表決的方式,把土地分為好、中、差3個級別,按田塊的上下順序抽簽丈量,保持各戶第二輪土地承辦面積不變動,集體機動地預留3.33hm2,穩妥推進土地積零為整土地調整工作。

2.5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維護農民群眾基本權益

認真落實農村土地二輪延包30年不變政策,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統分集合的雙重經營責任制。全村共積零為整調整56.67hm2土地,2006年下半年,新海資村率先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換發、補發工作,2007年全村基本完成了積零為整后新土地面積、四至界線等調查摸底和信息數據錄入核實工作,并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換發、補發工作,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切實維護了農民群眾基本權益,讓農民群眾長期擁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維護農村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

2.6實施多措并舉,鞏固調整成果

一是興修水利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生產條件,通過一事一議,自籌資金30萬元,興建了蓄水量55萬m3的紅塘子大壩塘,貫通南北的灌溉溝3452m,全面改善生產條件。二是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全村規模化種植生態、安全、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大枇杷、楊梅,大枇杷種植面積達到89.33hm2,楊梅種植面積達到272hm2,全面深化農業結構調整。三是推進農業規模經營,成立枇杷專業協會,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有效解決農戶小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形成規模化的生產基地。四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協會成員,牽動生產發展,通過專業協會與千家萬戶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使分散經營的小農戶組合成專業協會聯合體,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4]。在沒有協會時,各農戶為自己個人利益,枇杷銷售價格相互壓低價,導致枇杷增產,農戶減收,經銷商得利;通過協會統一銷售價格以后,農戶達到了增產增收的效果,目前全村農民專業合作協會組織成員達到200戶。

3取得的成效

新海資村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采取積零為整的土地調整方式,提高了農業土地的利用率,促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和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于2005年8—11月完成該村土地積零為整工作,主要堅持原二輪土地承包總面積不變動的原則,積零為整,把每戶20多塊土地調整為每戶1~2塊。到2008年已初步取得土地規模經營實效,規劃種植了26.67hm2水稻、89.33hm2大枇杷、272.00hm2楊梅,農民實現增產增收,生活狀況大有改善,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850元增加至現在的1556元。公務員之家

4結語

在集零為整工作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開展具體工作時,也存在著不足:一是個別群眾在涉及私人利益時,不能以大局為重;二是個別群眾思想不夠解放,處于被動,抱有觀望思想。因此,應克服工作中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認真總結經驗,鞏固村在集零為整工作中取得的成績。

5參考文獻

[1]張程源,覃永暉,吳曉.循環經濟理念下常德市革命老區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規劃[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4):238-239,250.

[2]鄖文聚,楊紅.農村土地整理新思考[J].中國土地,2010(2):69-71.

[3]王平,邱道持.淺析農村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制度建設[J].廣東土地科學,2009(5):23-28.

[4]路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河南現代化農業建設[J].河南農業科學,2008(1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