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土地整理項目的選址及其可行性論文
時間:2022-12-18 03:04:00
導語:探求土地整理項目的選址及其可行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了土地整理項目選址應注重的若干問題,明確指出了確定項目區地址時應考察和調查研究的具體問題及其如何進行界線的劃定,并對項目區可行性研究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土地整理項目;選址立項;可行性研究
近年來,全國實施了不少土地整理項目,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由于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存在規劃時間短、技術力量薄弱等原因,造成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全面性等方面不夠理想,特別是規劃項目安排上存在著時期安排不當及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1]。本文主要針對土地整理項目的選址及其可行性進行探討。
1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內涵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或城市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工程技術等方面的手段,對土地利用現狀進行調整、改造、綜合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過程。其內涵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土地整理本質是不斷提高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能力;二是土地整理強調利用與保護的相互結合;三是土地整理追求生態、經濟、社會三效益的協調統一;四是土地整理表現為一個持續的動態發展過程[2]。
2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有關政府領導和部門或群眾在土地整理上認識不完全一致;二是有關土地整理項目申報、選址、立項等相關人員對土地整理的目的認識不夠全面;三是有關土地整理項目可行性調查研究工作做得不夠扎實。
3土地整理項目選址應注意的問題
3.1土地整理的要求和原則
土地整理選址立項所選項目區應滿足的要求:一是項目區土壤和地形適宜于作物生長發育,適宜于田間機械作業,適宜于灌排工程布設,適宜于防風固沙;二是項目區及周邊地區能逐步將25°以上的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20°以下的坡耕地應因地制宜實現梯田化或退耕;三是能充分應用生物、工程與農藝等方面的科學技術;四是能與農業經營機制完善聯系起來,逐步做到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五是村莊整理要考慮適應城鎮化的發展和農村現代化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2-3]。
土地整理項目整個實施過程必須遵守各項基本原則:一是以農地整理為主原則;二是集中連片,具有一定規模,有利于集約利用土地的原則;三是具有較好的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的原則;四是能發揮社會、經濟、生態綜合效益,確保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五是公眾參與積極性高,可與相關部門相協調的原則;六是示范項目要具有典型性、特色性、代表性,可與建設“小康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示范村相結合的原則。
3.2土地整理的其他相關問題
目前,土地整理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的相關問題主要有:一是土地整理與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及生態保護問題;二是土地整理與農村城鎮化問題(農村村民向中心村、鎮集中);三是土地整理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長遠發展的問題;四是土地整理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問題;五是土地整理與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完善問題;六是土地整理與土地權屬管理問題。
3.3土地整理項目區范圍界限的劃定
土地整理項目選址時應認真考察和調查研究以下具體問題:一是具有較好的水利資源,能否解決項目區灌溉排水問題;二是項目區的干部群眾是否積極性高,公眾參與、出工投勞、共同投資的意愿是否強;三是否符合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能否與村鎮規劃及有關部門相關規劃協調一致;四是按照整理潛力大小、綜合效益好壞、實施難易程度等因素,全盤考慮選定項目地址,成熟一個上一個。應首先根據土地整理的要求、原則和相關問題及選址時要考慮的具體問題,初步確定土地整理項目地址,然后根據該項目所在地址及周邊有關具體情況等,最后確定土地整理項目區的范圍界線,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以下不同的劃定方法:一是以村、鄉(鎮)等行政(土地)界線為界;二是以流域界線(分水嶺)為界;三是以現有基礎設施工程(路、溝、渠等骨干工程)的中心線或邊線為界;四是以人工建筑(房屋、圍墻、堤壩、橋涵等建筑物、構筑物)的邊緣為界;五是以天然障礙(河流、塘庫、林帶等障礙物)的邊沿為界;六是以地形特征(山腳線、山谷線、山脊線、陡坎線等地貌線)為界;七是以滿足特殊(地塊)要求的界線為界;八是以若干種方法(含上述方法或其他方法)劃定的界線為界[4]。
4土地整理項目可行性調查研究分析
4.1規劃方案的擬訂與可行性分析
土地整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擬訂好項目的規劃方案及作好可行性分析是一項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工作,直接關系整個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否科學合理、操作是否可行,并對后續工作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規劃方案的擬訂與可行性分析要注意以下方面[1]:一是一定要與項目(區)概況及特點緊密聯系;二是一定要與項目(區)的資源和潛力調查分析緊密結合;三是一定要與項目區及周邊地帶的主干工程和主要基礎設施及項目所在行政區有關部門對其計劃安排互相協調;四是一定要與公眾參與的意見互相統一;五是一定要注重合理布置田間溝、渠、路、林和村主干工程總體布局方案;六是一定要注重科學劃分整個項目區和確定田塊大小及土地平整單元;七是一定要做出2種(以上)方案的比較;八是一定要進行投資規模和綜合效益的比較。
4.2項目投資規模和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項目的投資規模和效益分析是土地整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項目規模(項目區總面積)是投資規模的依據,但不能以項目規模大小來定投資規模的大小,投資規模的大小應以項目區的農用地(耕地)整理和村莊整理的面積的大小作為主要依據,投資規模估算應以骨干工程(含土地平整)數量和農民住房拆遷為主要內容,投資規模估算的文件依據和采用的定額應綜合考慮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及水利廳等部門的有關文件和標準,主要材料的估算和人工費用的計算應以通用價和當地市場調查價格相結合的方法,效益分析要注意綜合效益的分析,各項目對社會、生態、經濟三效益的作用,應根據項目特征,突出主次不一樣,社會效益應突出是否體現滿足農民愿望和當地的需要以及示范和帶動等作用;生態效益應從項目建設對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影響上進行分析;經濟效益主要考慮新增農用地(耕地)面積、改造(改良)原有土地和其他方面調整的新增收入。效益計算應按當地市場預測實事求是地進行概算,可采用靜態或動態的分析方法估算投資回收期[4]。公務員之家
5參考文獻
[1]鄖文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可行性研究與評估[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
[2]高向軍.土地整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3]范樹印.土地整理工程設計[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
[4]徐雪林.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實施管理[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
- 上一篇:剖析開展土地積零為整工作論文
- 下一篇: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機制綜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