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農業產業化特性及推廣的局限性論文
時間:2022-12-18 04:22:00
導語:探究農業產業化特性及推廣的局限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總結了農業產業化的概念與其基本特征,分析了其在推廣中存在的局限性,包括:山東模式的不可復制性;沒有解決傳統農業的根本性問題;市場機制難以發揮積極作用;農戶市場農業意識低下等,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概念;基本特征;局限性
農業產業化一直被認為可以很好地解決目前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銜接問題,進而推進農業市場化和持續增效,但由于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傳統大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且受諸多前置條件限制,實踐中大范圍推廣應用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盡管各地政府大力倡導和推進農業產業化,但在全國大范圍推廣中,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絕大部分農區并沒有如山東等地一樣建立起完善的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產業化的增產增收效果并不明顯,值得深思。
1農業產業化的概念
農業產業化經營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山東,當時濰坊等地突破了以種糧為主的傳統農業思維定式,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當地特色農產品生產,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在全國率先發展起以蔬菜、果品為主的特色高效種植產業。繼而在市場作用和政府扶助下,紛紛建立起農產品后加工及相關服務業,并不斷做大做強,形成了較為完整和穩定的產業體系,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山東也因此由傳統農業大省逐步成長為農業強省,成為各地觀摩學習效仿的榜樣。
農業產業化的概念就是在總結山東成功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產業化就是借鑒二、三產業發展思路,盡可能還原農業作為一個產業的特質,將目前相對獨立的涉農各要素充分組合起來,延長產業鏈條,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的農業經營模式。多年來專家學者不斷總結完善,形成了一個涵蓋了產業化思路、目的、效果、特征為一體的,十分完整具體的理論定義: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地方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的經營體系。
2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特征
2.1市場化
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的起點和歸宿。農業產業化的經營必須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其資源配置、生產要素組合、生產資料和產品購銷等要靠市場機制進行配置和實現。
2.2區域化
區域化即農業產業化的農副產品生產要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相對集中連片,形成比較穩定的、區域化的生產基地,以防生產布局過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產不穩定。
2.3專業化
專業化即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專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等,這些只有通過專業化才能實現。
2.4規模化
生產經營規模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條件,其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只有達到相當的規模,才能達到產業化的標準。農業產業化只有具備一定的規模,才能增強輻射力、帶動力和競爭力,提高規模效益[1-2]。
2.5一體化
一體化即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龍”型產業鏈,使各環節參與主體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同興衰、共命運的利益共同體。這是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所在。
2.6集約化
農業產業化的生產經營活動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2.7社會化
社會化即服務體系社會化。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建立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對一體化的各組成部分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信息、技術、資金、物資、經營、管理等的全程服務,促進各生產經營要素直接、緊密、有效地結合和運行。
2.8企業化
企業化即生產經營管理企業化。不僅農業產業的龍頭企業應是規范的企業化運作,而且其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為了適應龍頭企業的工商業運行的計劃性、規范性和標準化的要求,應由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的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發展,要求加強企業化經營與管理。
3農業產業化推廣的局限性
3.1山東模式的不可復制性
盡管山東在農業產業化上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其成功的關鍵是以特色農產品為主導,并非進行傳統糧作種植。如壽光的蔬菜、煙臺蘋果、葡萄產業等,并取得了先發優勢。這在說明了產業化應該建立在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的基礎上,同時也決定了其不可復制性。畢竟我國對農業的戰略訴求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我國絕大部分農區也都是以傳統糧棉油生產為主,同質化較重,特色并不明顯。即便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也不能要求都去發展特色生產而放棄糧食種植。
3.2沒有解決傳統農業的根本性問題
制約糧作農業發展的瓶頸主要是土地集約化程度低、經營規模小,使得農戶難以依托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其勞動力價值的充分轉化,從而使農業長期處于隱虧狀態,這不是依靠科技投入所能改變的。農業的“不掙錢”制約了生產主體,即千百萬農戶農業投入的積極性,這里就包括資金、科技和勞動力的投入,反過來又制約了農業增效和單產的提升,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才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癥結所在[3]。而農業產業化,無論是采取什么模式,都主要是在小農戶與市場的銜接上做文章,并沒有著力改變土地分散經營和農民單打獨斗的局面。
3.3市場機制難以發揮積極作用
山東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之所以能取得明顯成效,其相對發達的外向型商品化特色農業起了主要作用。特色農業往往就是高效農業,其生產效益足以承載農戶勞動力投入的價值轉化,使山東可以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而特色農業的高效是傳統糧作農業無法企及的,一些地方政府為發展特色農業,在結構調整中“逼民致富”和在企業農戶間“拉郎配”,只會勞民傷財,適得其反。
3.4農戶市場農業意識低下
在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結合上,小農戶由于種種原因,談判能力弱,使得農產品優質不能優價,造成了農產品的增產增質卻不增收,損害了農民利益,因此要有一個龍頭企業來主導。這是一種典型的想當然的制度設計。事實上是農戶與企業本身的利益很難調合,農戶不但存在談判力弱的問題,踐約能力也很低。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農戶或者高價別售,或者求售無門,而農戶的分散使企業和農戶間訴訟成本高昂,所謂的農業訂單,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過是一紙空文[4]。公務員之家
4結語
因此,被飽受“三農”問題困擾的政策專家、經濟學者奉為經典的農業產業化,遠非放之四海皆準的靈丹妙藥,解決農業增效的根本辦法還是土地的集約化、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因此,不從土地制度上加以變革,任何技術上的改良措施都如隔靴搔癢,難以解決根本性問題。
5參考文獻
[1]晉鳳,韓進鋒.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特點及對策研究[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4,24(4):62-64.
[2]李俊.淺論新形式下農業產業化經營[J].現代農業,2010(5):152.
[3]南養菊.中國農業產業化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2010(12):31.
[4]馮春燕.探索我國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6):54-55.
- 上一篇:市場推廣年度個人匯報總結
- 下一篇:學校基建科長年終匯報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