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玉米空稈原因及防止技術論文

時間:2022-02-10 02:18:00

導語:剖析玉米空稈原因及防止技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玉米空稈原因及防止技術論文

摘要:總結了引起玉米空稈原因,主要包括種植密度過大、施肥不合理、水分供應不足、授粉不均和病蟲危害等,并從因地制宜選用優良品種、實行合理密植、科學運籌肥水和加強田間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防止措施,以期為防止玉米空稈提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空稈;原因;防止措施

玉米生產過程中常出現不結穗或結穗不結籽粒空稈的現象,除先天性不育外,還有后天不育型,即植株上有效的雌穗不出花絲,不結籽粒。引起空稈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發育期間玉米體內是否獲得充足的營養用于穗的發育有關。近幾年來東港市玉米空稈率在3%~36%,已成為影響玉米單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1玉米發生空稈的原因

1.1種植密度過大

對于同一品種,在同等施肥條件下,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空稈率逐漸增加。在同一塊地上,每個玉米品種都有適宜的栽培密度,栽培密度過大,造成田間郁閉,通風不良,光照不足,光合作用減弱[1],合成有機營養減少,因此空稈率增加。

1.2施肥不合理

肥力越低,密度越大,空稈率越高。單一施肥比配方施肥空稈率高[2],施用二元肥料比三元肥料空稈率高。

1.3水分供應不足

玉米的生長發育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如果水分供應不足,植株生長矮小細弱,葉片發黃,雌穗分化與發育受阻[3,4]。據試驗,玉米抽雄前后20d內,1m3土層保持180mm水量,穗粒數761粒;保持138mm水量,穗粒數486粒;保持50mm水量,穗粒數只有311粒,因此當土壤供水不足時,有可能導致玉米空稈。

1.4授粉不均

玉米抽雄散粉期陰雨連綿,花粉粒吸水膨脹破裂死亡或黏著成團,喪失散粉能力,形成空稈。2008年東港市春季由于雨水偏多,地溫低,夏季陰雨天居多,晴天較少,生育推遲7~10d,在玉米授粉期8月10日左右又受熱帶風暴“麥莎”影響,造成授粉受阻,空稈率增加。

1.5病蟲危害

當玉米遭受地下害蟲、玉米螟危害時,咬斷根系,咬食葉肉,有的甚至傳毒,破壞輸導組織,使組織壞死,致使水分和養分不能正常運輸;或是受黑粉病、病毒病危害,大量養分被病菌奪走而影響體內正常生理活動,造成雌穗發育受阻,易形成空稈。

2防止玉米空稈的措施

2.1因地制宜,選用優良品種

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高產、高抗優質品種,如丹玉88、丹玉402、丹科2181、東單60、東單16等。采用種衣劑包衣拌種,精耕細作,確保苗全、苗齊、苗壯,為防止玉米空稈奠定基礎。

2.2實行合理密植

根據品種、地力和栽培方式,因地制宜確定適宜的栽培密度,保證玉米中后期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使莖稈粗壯,特別是滿足中部葉片對光照的要求,保證果穗充分發育,減少空稈的發生。一般東港地區株行距是50cm×60cm,栽3.3萬株/hm2為宜。

2.3科學運籌肥水

在施肥上,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做到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底肥和追肥相結合,氮、磷、鉀合理搭配,從而保證果穗發育過程中所需養分。一是施好幼穗分化肥。在玉米拔節期,施尿素75kg/hm2、磷肥225kg/hm2、鉀肥75kg/hm2,開溝條施于行間。二是重施穗肥。抽穗前5~7d,施玉米專用肥450kg/hm2或尿素75~150kg/hm2。三是巧施葉面肥。自玉米拔節之后,用0.3%硫酸鋅鉀5000倍液,噴施2~3次。在玉米拔節孕穗至開花授粉期如遇高溫干旱,要及時灌水,滿足雌雄穗發育對水分的需求。水分過多時,應及時排水防澇[5],從而減少空稈的發生。

2.4加強田間管理

在玉米田間管理過程中,要及時間苗,留大小一致的壯苗,使玉米生長整齊健壯,加強病蟲草害的防治,在玉米開花期如遇陰雨連綿,要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減少空稈的發生,從而提高產量。采用去雄技術能有效削弱頂端優勢,減少雄穗對雌穗的抑制,調整養分的合理分配,降低空稈率。當雄穗露尖時,隔行或隔株將雄穗拔出,切忌帶掉功能葉[6-8]。去雄后,全田只剩1/2雄穗。授粉結束后,將剩余的1/2雄穗再去掉,以減少養分消耗,提高粒重。

3參考文獻

[1]任建平,郭自豪.玉米空稈禿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J].種業導刊,2008(6):27.

[2]陳建勛,張慎舉,田偉,等.豫東夏玉米空稈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河南農業科學,1999(3):10-12.

[3]陳建民,陳占禮,張瑞民,等.大田玉米空稈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J].種子世界,2008(8):44.

[4]賈春婷.玉米空稈原因及防止對策[J].農村科技,2009(8):22-23.

[5]耿冬紅,韓濤,楊廷亮.淺談玉米空稈、缺粒成因及防治措施[J].種業導刊,2007(5):19.

[6]潘蘭,陳加來,孫利忠.玉米空稈產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8(10):140.

[7]韓麗娟,楊克力.玉米空稈的原因及對策[J].河北農業科技,2007(8):8.

[8]曹修才,侯廷榮.玉米空稈的原因及防止措施[J].玉米科學,1995,3(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