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產業現狀與策略詮釋

時間:2022-05-11 04:27:00

導語:食用菌產業現狀與策略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食用菌產業現狀與策略詮釋

摘要:分析莊浪縣食用菌產業存在的問題,并指出莊浪縣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有利條件,進一步提出發展對策,以為推動莊浪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食用菌產業;現狀;發展對策;甘肅莊浪

食用菌具有食藥兩用優點,具有降脂、降糖、抗癌、提高免疫力、促進生長、改善胃腸功能、延緩衰老、增強記憶力、改善骨質疏松、美容減肥等功能[1]。食用菌是新時代保健食品,發展食用菌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我國是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近20年來,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較快,已成為僅次于糧、棉、油、菜、果傳統農業的新型優勢產業。

莊浪縣于20世紀80年代就有零星的食用菌栽培點,自1993年引進日光溫室技術后,食用菌產業有了突破性發展,產量和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10年上半年,莊浪縣食用菌生產大戶有110戶,從業人員600人,總產量1700t,總產值330萬元,戶均純收入1.5萬元。發展龍頭產業,不僅振興莊浪經濟,而且活躍了周邊縣、市經濟。但莊浪縣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與鄰近天水地區差距較大?,F將莊浪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狀況總結如下。

1莊浪縣食用菌產業存在的問題

1.1生產規模小,品種單一

莊浪縣食用菌生產主要集中在中川農業示范園區,其他鄉鎮零星種植,生產經營規模小,生產方式落后,勞動生產效率低,經營方式以戶為單位,且以手工生產為主,生產條件參差不齊,戶均年生產菌袋在0.5萬~8.0萬袋之間,年純收入1萬~8萬元。全縣種植大戶有30戶,戶均年產值4萬~24萬元,戶均純收入2萬~10萬元,為莊浪縣食用菌產業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但因只供莊浪縣銷售,在縣內市場基本達到飽和,限制了新戶發展,造成資源和勞動力浪費,綜合效益較低。該縣食用菌生產品種單一,品種少而老,技術和技術設備落后,主要以生產平菇為主,雞腿菇、白靈菇、香菇、金針菇有少量生產,質量低,當地銷售量少,規模有待進一步擴大。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導和政策支持,莊浪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基本處于停滯不前狀態。

1.2科研力量不足,經費缺乏

由于食用菌生產未列入產業發展規劃,申報課題難,嚴重制約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莊浪縣自1994年以來的15年間的試驗示范種植,對品種、配方、消毒設施不斷地改進,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保證了食用菌的初步需求。但該縣食用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與壯大并沒有明顯的起色,總結其原因有以下2點:一是沒有成立專門的食用菌研究小組,沒有專門機構和專職人員,技術力量嚴重不足。二是食用菌生產屬自發性,沒有咨詢、供種、試驗示范場所、完善的服務體系,菇農自作主張由外地(天水、平涼、陜西)購種,沒有經過試驗盲目生產,一旦引進有問題的菌種進行生產,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

1.3技術、設備落后

雖然莊浪縣每年都進行技術改進,但與我國食用菌總體發展水平仍不能同步,沒有統一部署,設備簡陋,周轉資金少,管理粗放,防病防蟲意識淡薄。目前,液體菌種生產尚屬空白,無法帶動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

1.4缺乏生產合作組織,產業鏈條短

菇農各自為伍,沒有統一的合作組織,產業鏈條短,不能組織貯運,只能就地銷售,價格極不穩定。由于沒有項目資助,無法組織學習培訓,對我國食用菌發展動向缺乏了解,無法掌握近期發展的新技術、新經驗,僅憑經驗生產,缺乏交流,部分菇農以失敗而告終;由于是自發性發展,規模小,分布零散,不能收購,就地銷售經常出現供過于求或供不應求現象,導致其社會效益降低[2-3]。

2莊浪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2.1氣候差異較大,自然條件優越

莊浪縣位于甘肅省中東部,地處東經105°46′15″~106°23′45″,北緯35°03′23″~35°28′26″,轄區跨經度37′30″,跨緯度25′03″,年平均氣溫7.9℃,生態分類屬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的半濕潤偏旱區的草原灌叢帶,十分適宜食用菌生產。

2.2農村富余勞動力多,勞動力價格低廉

莊浪縣農業人口41.65萬,是甘肅省第二人口密度大縣。該縣具有發展食用菌產業所需的手工勞動力,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4],建設農村短、平、快的優勢項目。

2.3原材料資源豐富,生產成本優勢突出

全縣總面積1553.14km2,總耕地面積6.10萬hm2,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07萬hm2,以小麥、玉米、洋芋、胡麻為主栽作物,其秸稈都是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加強食用菌生產,促進秸稈轉化利用,變廢為寶,使廢料能培肥地力,發展循環經濟。此外,鄰近的華??h盛產煤,可就近為莊浪縣食用菌生產供煤源,節約運輸成本。鄰近的天水市昌盛有限公司從事食用菌加工產業,為莊浪縣食用菌產業鏈條的就近延伸提供了便利。

3發展對策

3.1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推廣

建立健全食用菌產業發展機構和食用菌試驗示范推廣服務體系,成立食用菌科技隊伍,大力開展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大力開展科普宣傳[5-6]。增項目,樹樣板,每年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抓點示范,以點帶面,增強效益吸引力,農技中心、鄉農科站要把技術指導與物資配套、產品收購、銷售相結合,讓群眾取用菌種方便、放心,與菇農建立訂單農業,保證菇農放心生產。

3.2結構調整,長期規劃,科學合理布局

無論是從政策要求上,還是從自然資源、地理位置、勞動力支援、社會需求上升、氣候因素等方面,發展食用菌產業都需要有良好的條件,需要領導重視、政策扶持,需要建立大項目及更深層次的項目,應長期規劃,聘請高新科技人才,建立良好發展空間。正如市委書記馬世忠在2010年4月15日講話中強調的“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產業”。按照全縣不同生態類型,分關山高海拔高寒陰濕區、前川溫暖河谷區及中北部干旱山區三大區域,在關山高海拔高寒陰濕區的永寧、鄭河、韓店、通化、楊河、良邑等鄉鎮建立白靈菇、金針菇、小平菇基地;在前川溫暖河谷地區的南坪、盤安、朱店、萬泉、水洛、陽川等鄉鎮建立香菇、雞腿菇基地;在中北部干旱山區的臥龍、大莊、柳梁、趙墩、南湖、岳堡等鄉鎮繼續擴大種植平菇,示范種植雙孢菇、雞腿菇。各鄉鎮要建立食用菌生產示范村、示范戶、輻射帶動戶[7]。

3.3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服務職能,建立良性的市場運作機制,促使種植農戶、技術服務、收購運營及市場管理之間形成相互合作、互通信息和資源共享的密切協作關系,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管理模式,以天水市昌盛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促進莊浪縣食用菌的產業化發展[8]。

4參考文獻

[1]呂承義.食用菌防治現代病[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2]詹萍,劉巧燕.廣西食用菌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0,31(2):73-76.

[3]陳秀娟,阮海東.加快福州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思考[J].福建農業科技,2010(2):90-92.

[4]雷百戰,林偉君,萬忠,等.2009年廣東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4):285-288.

[5]潘春彩,石朝民,袁建生,等.許昌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4(6):71-72.

[6]康源春.抓標準化生產,實現食用菌生產大省向強省跨越的目標——2003年河南省食用菌產業化研討暨新產品展示會紀要[J].河南農業科學,2003(12):32.

[7]方芳.食用菌生產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8]刁治民,張文靜.青海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對策[J].青海草業,2003(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