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姜瘟病發源以及預防舉措
時間:2022-11-15 04:50:00
導語:生姜姜瘟病發源以及預防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姜瘟病又稱姜腐爛病或青枯病,屬于一種細菌性病害,病原菌為青枯假單胞桿菌。隨著生姜種植年限延長和種植面積擴大,姜瘟病危害不斷加重,導致生姜產量大幅度下降。
1危害特點
姜瘟病主要發生于地下根莖部分,也可發生于葉莖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莖部和根部的上半部發病。姜病部初呈水漬狀,表面發暗,內心變褐色,散發臭味,以后逐漸軟化,內部充滿乳白色惡臭汁液,用手擠壓流出污白汁液,莖桿受害成暗紫色,后變黃褐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殘留纖維,葉片被害狀呈凋萎狀,葉色淡黃,邊緣卷曲,終至全株下垂枯死。
安徽、山東各地姜瘟病發生、發展規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有零星發病現象,不仔細觀察難以發現,安徽阜陽地區8月上旬至9月中旬為姜瘟病第1個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為第2個高發期,整個姜瘟病發病期長達3~4個月。
2發生原因
一是溫度。生姜喜陰涼忌高溫高濕,姜瘟病始發病日均溫度為20℃左右。病原菌最適宜溫度為25~30℃,15℃以下病害發生很少。二是濕度。雨水的多少直接影響姜瘟病發生的早晚和輕重。陰雨天后暴晴,有利于姜瘟病的傳播和蔓延,因為這時土壤濕度大、溫度高,待到9月下旬氣溫下降,莖葉茂盛致使地溫下降,利于生姜的生長,而不利于病害發生。三是種植制度。根據臨泉縣長官鎮、高塘鎮、范集鄉、楊小街鄉姜農的經驗和筆者長期的調查,姜瘟病的發生與種植制度有很大的關系。前茬為茄子、土豆、辣椒、西紅柿等作物發生姜瘟病的可能性就大,與豆類、玉米、小麥、棉花等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姜瘟病發生相對較輕。四是施肥。凡偏施氮肥的地塊發病率較高,多施土雜肥、餅肥的地塊發病較輕。
3綜合防治
3.1正確選地,合理輪作
選擇土肥地整、地勢平坦高燥、上松下實、土質疏松、排灌方便的地塊,做到灌溉和連陰雨天田間不積水。輪作換茬是解決土壤帶菌的重要措施之一,避免與茄子、辣椒、西紅柿、煙草、土豆等作物輪作,可與豆類、玉米、小麥、棉花等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換茬,對偏酸性土壤施生石灰1500~2250kg/hm2,進行土壤消毒,冬季要實行深翻凍??,以減少病蟲害。
3.2建立無菌留種基地
繁育無病姜種精選無病、健壯姜種,單獨采收、儲藏,10月生姜發病與否基本定型,此時在姜田里選擇沒有病菌、生長健壯的地塊包括周圍無病感染的地塊進行隔離,作為留種地。
3.3使用無污染水肥
灌溉用水不可用污染過的河水,要用無污染的井水,不用病田流過的田溝水,出現病株后嚴禁大水漫灌、串灌,以澆灌為好;施肥需經腐熟,這是姜瘟病防治的重要措施,姜田有機肥要徹底發酵,并且防止摻雜感染姜瘟病的秸稈和土壤等雜質,最好使用餅肥,灌溉時可放入殺菌劑和高效低毒的殺蟲劑,對防止姜瘟病有很好的效果。灌溉時要繞過有病株的地方。
3.4藥物預防
姜瘟病應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病,很難防治,一株發病可導致整個田間暴發??唤N之前可用高錳酸鉀或農用鏈霉素等殺菌浸種,生姜種植之前用50%敵克松對土壤進行殺菌消毒處理;生姜生長期,用73%可殺得每隔15d左右田間灌藥1次,連續灌3次,方法是將藥劑稀釋成1000~1500倍液灌到姜株根部。田間一旦出現病株,要徹底清除病株及周圍土壤,并用以上姜瘟病防治藥劑灌穴。關鍵要做到用藥及時,清除要干凈,病株周圍1m左右的健株也要一并連土挖除帶出地塊,并深埋處理。
3.5發病初期用藥
出苗后,幼苗三至四葉期時,噴灑天達壯苗靈600倍液+96%天達惡霉靈600倍液,促進發根,提高姜苗的抗病性。以后每隔15d左右噴灑1次天達根寶600倍液+天達諾殺1000倍液,或天達根寶600倍液+可殺得800倍液,或50%滅菌威800倍液+50%消菌靈1200倍液,以上藥液交替噴灑灌根,以促生姜苗齊、苗全、苗壯,提高抗病性。發病后,除及時清除病株和病株周圍土壤外,還可用天達根寶800倍液+天達諾殺1200倍液+73%可殺得1000倍液,或用天達根寶800倍液+3%克菌康600倍液+2%春雷霉素600倍液交替噴灑姜田,并澆灌病苗周圍,每隔7d噴1次,連續3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