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國油菜生產對比優勢

時間:2022-12-11 10:24:00

導語:小議中國油菜生產對比優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中國油菜生產對比優勢

一、問題的提出

油料及其食用油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之一。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當前我國油料生產總體不足,每年進口大量大豆、油菜籽、棕櫚油等油料和食用油。以2008年為例,當年進口大豆3744萬t、油菜籽130.3萬t和棕櫚油528.4萬t,其中大豆的進口數量約為我國生產數量的2倍(見表2)。

大豆的大量進口使我國逐步失去了定價權。根據沈瓊、劉小和等人的分析,進口大豆與進口油菜籽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替代關系。油菜籽適應性廣,從我國的自然條件來看,盡管氣候和地理環境差異較大,但各地基本上能滿足油菜籽不同品種和不同類型的光熱要求。因此,大力發展油菜生產成為我國油料生產的一項策略。國家發改委在2010年1月11日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繼續支持長江中游“雙低”油菜帶建設,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優質化生產。

依據斯密、李嘉圖及H-O-V理論,比較優勢是產品生產、貿易及生產要素流動的基石之一,也是產品競爭優勢的基礎。因此,分析并了解我國油菜的比較優勢顯得十分必要。

二、研究方法及數據處理

1、研究方法

目前比較優勢的測定方法有很多,如顯示性比較優勢法、貿易專業化系數法、相對貿易優勢系數法、國內資源成本法、工程成本法、基礎會計法等,本研究采用國內資源成本法,即DRC方法。

國內資源成本是指一國某產品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除可進口要素投入以外的全部國內生產要素投入成本。根據Bruno,Chenery,Pearson,Master和Nelson關于國內資源成本方法對于比較優勢測定的觀點,本研究采用其中兩個最基本的指標來評價產品的比較優勢,一個是社會凈收益(NetSocialProfit,即NSP);另一個是國內資源成本(DomesticResourceCost,即DRC)。其計算公式如下:

NSPj=(uj-mj)vi-∑fsjvs+EjDRCj=(∑fsjvs-Ej)/(uj-mj)

其中Uj表示j生產活動的產值;mj表示j生產活動的可進口性中間投入(=進口化肥投入費+進口農藥投入費);vi表示第i種產品的影子匯率,即一單位美元所代表的真正價值;Ej表示j生產活動的外部效果;fsj表示生產活動所需第s種生產要素的數量;vs表示第s種生產要素的機會成本。

另外,取DRCCj=DRCj/vj,并稱之為國內資源成本系數;取DRCC’=1-DRCC,稱之為比較優勢度。顯然,比較優勢度越大,該國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越明顯。

2、數據的選擇與處理

國內資源成本法計算需要的數據量大,這些數據有些可直接從相關資料中獲取,有些則需要通過一定的處理和轉換方式推導,具體數據計算和處理方法如下:對畝產量、物質費用、土地費用、人工費、收購價等指標,我們均取自《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09);可進口性投入中的進口化肥投入費與進口農藥投入費兩項指標以及官方匯率則取自于《中國統計年鑒》;對外部影響,我們取一般情況下的0值;對影子匯率,我們取與官方匯率一致。另外,為了同時了解大豆的情況,我們在計算我國油菜比較優勢度的同時還計算了我國大豆的比較優勢度。

三、中國油菜比較優勢實證分析

根據DRCC研究的中國油菜及大豆比較優勢情況(見表1),從資源成本的角度來看,近年來中國油菜的優勢在不斷增強,而中國大豆則一直處于比較劣勢。中國油菜的比較優勢度從2005年的-0.07逐步上升到了2008年的0.43;中國大豆的比較優勢度在2006年就達到了-0.35,雖然在2007年曾經回升到-0.18,但2008年甚至達到了-0.54。

四、中國油菜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依據我國油菜與大豆比較優勢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從比較優勢的角度,中國油菜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可以成為我國發展油料生產的一項策略。尤其是,“雙低”菜籽油營養價值高,僅次于橄欖油,被世界公認為是對人體最健康的食用植物油之一。“雙低”菜籽所含氨基酸比例適當,許多是人畜無法自身合成的必要氨基酸,其蛋白資源利用的迅速發展也使其相對于大豆的優勢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但是,中國油菜在發展過程中,在價格、數量及質量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1、逐步提升中國油菜的競爭優勢

我國油菜及其制品的主要劣勢之一在價格。依據相關資料,與大豆相比,2008年我國每噸大豆的進口平均價約為490美元/t,折合人民幣約3400元/t。而每t國產油菜籽的平均價格在人民幣3800元左右,較高的原料成本使市場上菜籽油價格約比大豆油高15%(見表2)。

在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波特系統地提出競爭優勢理論之后,人們將其作為指導分工和貿易的基本準則。一般認為,造成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分離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國際之間的名義匯率,一是技術創新。

中國具有較強的油菜生產科技創新能力。我國以長江油菜帶為核心的種植區不僅“雙低”油菜種植正在普及,而且全部為非轉基因產品。我國“雙低”菜籽油的精深加工水平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冬油菜也是我國一大優勢。加拿大等國種植的是春油菜,上市時間較我國晚。冬油菜還具有不與其他作物爭季節和為其他種植作物增加農家肥的作用。此外,WTO“綠箱政策”規定我國可有8%的投入,在這方面我國也有彌補價格劣勢的巨大空間。在當前匯率比較穩定的情況下,這些優勢完全可以提升我國油菜的非價格競爭優勢。

2、不斷提高油菜籽收獲質量

我國油菜籽的主要進口國為加拿大。2008年我國從加拿大進口的油菜籽的價格約為600美元/t,折合人民幣約4100元/t,略高于國產油菜籽價格。我國仍然進口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其質量的穩定性(即芥酸和硫苷含量)。我國油菜籽雖然在技術上達到了加拿大“雙低”水平,但在生產中質量還不穩定,尤其是“雙低”與“雙高”混雜。

以中油為龍頭研制的中油雜系列“雙低”油菜品種,含油量可達41%以上,芥酸和硫苷含量可分別在1%、30μmol/g以下,但目前仍未完全普及推廣。另外,農民在種植油菜時各種品種、“雙低”與“雙高”插花種植,收獲時混收,也造成了油菜籽質量的不穩定。

種子源頭也是影響油菜品質的重要因素。油菜是特殊作物,如果種子多、亂、雜引起插花種植,導致異花授粉,會直接造成生產“雙低”菜籽的品質下降。我國應嚴把種子關,加大種子市場的管理力度,規范種子市場秩序。

3、擴大油菜生產規模

我國各地基本上能滿足油菜籽不同品種和不同類型的光熱要求,要充分利用這一條件擴大油菜種植規模。以2008年我國進口3744萬t大豆、含油率18%來計算,我國需要生產1872萬t含油率36%的油菜籽,才能生產數量相應的食用油。這些油菜籽以2008年134.90千克/畝的單產計算,需擴大種植面積約13800萬畝,比現有9885萬畝的種植面積要多約40%。要解決這些問題,除間作套種提高復種指數外,“三冬田”也具有一定的挖掘空間。據統計,我國目前可以利用的“三冬田”可達3000多萬畝。當然,這些措施距離所需要的種植面積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國的油菜生產還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