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改革探析

時間:2022-12-23 04:50:00

導語:農業產業化改革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改革探析

作為農業縣,要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提速農村經濟的發展,關鍵是幫助農民增收,核心是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要科學把握現狀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組織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幫助農民增收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強大動力。當前我縣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情況可以說是有潛力、有條件、有機遇。

1、具有發展的潛力。由于歷史的原因和自然條件的掣肘,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較晚,水平偏低。具體表現為:缺乏具有競爭優勢和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能在全國、全省叫得響的品牌不多,上規模、上檔次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多;缺乏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農產品物流體系,農業市場化水平偏低,沒有形成專業市場;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大多數農民和企業的關系松散,誠信原則堅持得不好,企業、農民的市場主體行為不規范;缺乏科技在農業生產的投入,傳統的生產、管理方法在部分群眾中根深蒂固,農民的整體素質較低;缺乏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支持項目建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等等。總的來說,就是沒有突破傳統農業的束縛,缺乏市場經濟的意識,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農業產業化具備開發的潛力。

2、具備發展的條件。一是企業改革提供了發展的條件。各種企業的改革改制,使企業屬性回歸,購銷壟斷被打破、區域阻隔被撤除,市場供求關系逐步形成,出現了農產品加工與流通尋求合作,產品購銷與生產尋求聯合的態勢。二是訂單農業提供了載體。糧食、水果訂單的面積不斷擴大,農產品訂單的數量快速增長,農產品產銷聯合、以銷定產的趨向日益突顯,產業化經營的“前鏈”逐步形成。三是農業產業化的推進提供了基礎。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四化”進程,加大“一線三片”的建設,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扶持,使農產品的品種、品質得到優化,基地的規模得到壯大,企業的經營水平得到提升,為產業化經營夯實了基礎。四是消費理念的轉變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加入WTO后,人們的消費轉向優質、綠色、營養、安全,消費結構逐漸升級,多樣化、專用化、優質化的市場消費理念拓展農業產業的發展空間。五是思想認識的提高增強了發展的活力。產業化經營的實踐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激活了人們對產業化經營的強烈愿望和迫切的需求,企業也因此增強了信心和動力,自覺參與到產業化經營中來。

3、面臨發展的機遇。一是中央1號文件的貫徹實施,特別是對農民實行“兩免四補”,加大對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支持力度,既調動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也激發了人們發展、支持、參與農業產業化的主動性。二是國家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西部大開發、新農村建設,有利于爭取多方支持,加強鄉村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化經營夯實物質基礎。三是我省實施大湘西開發,加大扶持的力度,有利于發揮懷化的區位優勢,做好“買東賣西”“外購外銷”“內購外銷”的文章。四是加入WTO,有利于利用國際農業資源和銷售市場,憑借“綠箱”和“黃箱”政策,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生產結構,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穩定的貿易環境。五是國家“陽光”工程、“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實施,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要大膽創新思路

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各類龍頭企業,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市場等有機結合起來,實行產購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由于區域各要素的特殊性,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更要與是俱進,創新思路。

1、要用工業化的理念來推進。一是要“聯”,使企業和農戶聯合,加工和流通結合,形成良性互動的態勢;二是要“培”,培育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迅速融入全市、全省的農業產業化的龍頭群體和品牌系列,增強其競爭力、輻射力;三是要“引”,通過上爭、外引、內聚,大力引資、引智和通過項目帶動聚合各方面的力量推動農業產業化。

2、要按市場經濟的規則來運作。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思想必須與市場對接,觀念必須與世界融合,嚴格遵循價值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認真抓好“產業聚集”“產業延伸”“產業擴散”的文章,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把分散的產業環節聯絡起來。積極謀求企業與農民之間的雙贏,逐漸完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分配機制。

3、要以合縱連橫的方式來整合。所謂合縱就是要用活中央、省、市有關農業方面的政策,用足縣、鄉、村、組到農戶在農業生產、加工方面的優勢,把政策和優勢有機結合起來,保證重點發展1-2家,進而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所謂連橫就是按照“多鄉一品”、“板塊建設”的思路,根據市場要素配置資源,敢于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把具有相同或相關的生產、加工一些區域或企業,進行整理、整合,把區位和整體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4、要靠嚴格管理的抓手來拉動。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并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負責抓政策引導及協調服務,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堅強的后盾。二是要實行責任制管理。對農業主管局及相關部門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應承擔的任務,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進行界定和量化,實行目標管理,綜合考核。三是實行企業的管理模式。從行政主管部門到農戶的生產經營都要引入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積極探索良性互動的機制,以思想理念先發之勢來謀求產業化經營的先發之機。

5、要借優質服務的力量來牽引。一是金融服務。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支持力度,增加有效信貸投入,加強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結合,推動銀企合作。開放投資領域,讓更多的民間資本直接進入投資領域,打破資金對產業化的制約。建立完善的農業產業風險投資機制。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省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二是社會服務。加強交通運輸、水力、倉庫、產品及生產要素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起產業風險規避機制和面向農村的社會保障機制;及時掌握和分析情況,認真幫助解決具體問題。三是環境服務。要優化政風、凈化商風、淳化民風,增強政策的供給功能,出臺一些具有激勵相容功能的政策,及時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給予支持,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四是科技服務。要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的力度,通過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運用科技的優勢來打造產業的優勢。

三、要明確發展舉措

近年來,我縣產業化經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引導和帶動了一批農業經營的企業和生產農戶,為推進產業化經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是,其廣度和深度都還不夠。下一步應該突出五個重點:

1、突出龍頭企業的發展。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有計劃、有重點地培育一批大型龍頭企業,不斷增強它們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支持能力。應選擇一些經濟實力強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和以農產品加工、營銷為主的鄉鎮企業,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行列,充當龍頭企業,發揮它們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引導和支持作用。應鼓勵具有比較優勢、有發展潛力、產業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的企業,擴大規模,增強實力,發展成為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提高競爭力。

2、突出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對經濟利益進行合理分割,適時引導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向緊密型發展。要充分調動農戶、龍頭企業和各方面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要發揮農業行業協會作用,使之成為貫徹國家產業政策的中介和政府部門的助手。支持各類經紀人和農業專業大戶等中介組織在農業產業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突出市場體系的培育。要積極融入現代物流,努力形成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要培育和扶持流通服務組織,規范“訂單農業”發展。要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建立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機制,開辟面向國際市場的農產品“綠色通道”,為農業大流通提供保障。運用好現代市場營銷手段,建立統一的、專門的市場預測系統和信息系統。圍繞訂單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建立連接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科研單位、重點縣鄉和專業大戶的信息網絡,提供多樣化、全方位服務。

4、突出農業基地的建設。要堅持“圍繞龍頭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連片開發建基地”的原則,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種植結構,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基地建設,把支柱產業基地建設與龍頭企業的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力扶持專業戶和專業村的健康發展,使之配套成龍。要樹立零資源觀,巧妙使用“拿來主義”,以政策、環境、管理、服務上的優勢來外引資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注入新的活力。

5、突出名優品牌的打造。要將各地分散的、規模較小的加工企業,通過掛大靠強,形成產品系列,提高產品檔次,擴大知名品牌市場分額。特別是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鎖定到農業的多功能性,保護環境,實現綠色GDP上來;把發展的定位提升到田園風光和鄉村風味,提供綠色生態景觀,弘揚特色民族文化上來;要把品牌的打造轉移到發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生產效益好的精深加工名牌產品上來,從而提升產品的文化底蘊和知名度,積極自然的融入國際國內的大流通,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