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種養模式發展低碳農業問題
時間:2022-05-18 10:19:00
導語:立體種養模式發展低碳農業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遼寧省2009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2.41萬hm2,占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的2.9%,2010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7.93萬hm2。該地區的自然光熱資源對于高產和主要作物而言,種植一季有余,種植兩季又不足。人均耕地數量已由1949年的0.23hm2下降到2009年的0.096hm2,土地資源的有限性以及人口增長和耕地縮減的壓力,導致土地承載能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促使采用立體種養等模式發展低碳農業成為必然之選。
1基本構成單元和特點
1.1基本構成單元
立體種養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單元上,把栽培作物(如農作物、藥用作物和真菌等)和(或)養殖動物在空間上合理組合,實現生產與布局的空間集聚和結構整合效應,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耕地資源的一種有效途徑。它是由物種結構(多物種組合)、空間結構(多層次配置)、時間結構(時序排列)、食物鏈結構(物質循環)和技術結構(配套技術)等基本單元構成的,是一種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產業結構。
1.2特點
立體種養模式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集約性。通過集約利用土地,實現技術、勞動力和資金的綜合效益;二是高效性。通過挖掘土地、光熱、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續性。該模式能有效減少有害物質的殘留,提高農業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質量,增強農業后勁,提高土地和水體的持續生產能力;四是安全性,立體種養模式注重產品和環境的安全,主要體現在利用多物種組合來同時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復和農業發展,使經濟與環境協調融合。
2遼寧省的發展現狀和立體種養發展模式
2.1發展現狀
目前遼寧省農業處于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面對振興老工業基地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巨大需求,面對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只有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手段、生產方式、發展模式和經營理念的現代化,才能突破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產出量大質優健康的農產品,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保證農民收入增加。2010年遼寧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457.3億元,較上年增長21.3%,人均GDP達到42355元,較上年增長20.5%。在經濟規模上已具備了加快發展現代低碳農業的能力。2010年第一產業總產值為1631.1億元,占GDP的比重為8.8%,下降到10%以下。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04.8億元,較上年增長26.0%,城鎮人口比重為62.15%。這些結構性指標反映出,遼寧已經具備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以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已經達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加速實現現代低碳農業的新階段。
2.2發展模式
近年來遼寧立體種養低碳農業發展已初見成效:如首創了一種以沼氣為紐帶的能源生態綜合工程———“四位一體”模式,即將沼氣池、畜(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有機組合,實現產氣、積肥同步,種植、養殖并舉,取得能流、物流和社會諸方面的綜合效益。據統計,一個600㎡的“四位一體”,可年產沼氣300m3,提供沼肥16m3,出欄生豬10多頭,生產蔬菜500多㎏,增加農民收入5000元以上。遼寧省各市在采用立體種養模式發展低碳農業方面進行了創新和實踐:如盤錦市建立了太平農場、鼎翔公司、西安生態養殖場、石山種畜場四個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其中西安生態養殖場以生產和利用水生植物為核心,牧漁農相結合,實行四級凈化,五步利用,資源多層次開發,多級循環利用的復合生態模式,成為被聯合國環境署命名的全球500佳之一。阜新市以雙匯、大江等加工企業為龍頭建立養殖業和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立體發展鏈條,建成千畝以上農業園區15個。葫蘆島市大力開展能源生態建設,連山、建昌、興城、綏中四個縣(市)區44個鄉、96個村,共推廣“三位一體”、“四位一體”農村能源生態模式戶用沼氣池8400戶,推廣高效節能組裝炕連灶5萬鋪,推廣太陽能采暖房6460㎡,推廣太陽能熱水器10萬㎡,連山區奶牛養殖場建起了一個100m3的中型沼氣池養殖小區,綏中縣還建成一個可供150戶農家用的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不僅減少了能源消耗,還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民收入。北票市通過推廣“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即每戶有一個太陽能房,800㎡日光溫室,在溫室的一側建造1個10m3的沼氣池,池上建1個20㎡的養豬舍及1㎡的廁所),形成太陽能房、日光溫室蔬菜生產、養豬和沼氣“四位一體”綜合利用的良性循環模式,改過去零星養殖為規模養殖,改過去自然發酵為沼氣發酵,改善溫室內二氧化碳的供應。通過蔬菜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改善豬舍環境,蔬菜的部分副產品用作豬飼料,不能作飼料的根莖葉可作為沼氣原料,以減少植物殘體上病蟲侵染源,進而降低溫室內病蟲害發生率和農藥用量,從而達到節本增效、種養結合和保護環境的目的,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3發展戰略
3.1提高認識,深化對以立體種養方式發展低碳農業及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科學認識采用立體種養模式發展低碳農業必須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追求區域社會發展全過程的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以優化保護環境,節約土地,提高農業生產力為根本出發點,實現社會經濟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必須堅持五點原則:第一,統一性原則。發揮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統一和綜合功能,促進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第二,集合性原則。以科技為先導,綜合利用多學科成果的集成技術,進行設計規劃和開發。第三,相關性原則。協調農、林、牧、漁的發展關系,促進從單一產品結構向綜合產品開發轉化,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第四,層次性原則。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允許地區層次、產業層次差別的存在。第五,有序性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實現開發與治理的結合和互相促進。
3.2擴大規模,以縣為單元發展立體種養低碳農業將農業由戶、村的層次向縣的層次發展。縣政府從行政的角度,它有權運用政策等措施,借著調動自己擁有的財力和資源,發揮對生態經濟系統的調控能力,具有經濟規模和危機分擔功能。從規劃的角度,縣是具有一定規模和特點的政府群體,能定出本地區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積,有效統籌農村的勞動人口。從生態的觀點出發,只有在一定大的區域范圍內,立體種養農業生態系統才能發揮出穩定的功能和效益,因此,以縣為單元加速生態農業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3加強培訓,發揮農民主觀能動性加強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通過廣播電視、進村宣講、發放科普資料、科技特派專家個別輔導示范等方式,積極引進先進的農業科研成果和優秀的農業技術人員,加強對農民進行種植業、養殖業和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采取有效措施深入群眾,給予其充分的自主經營權,調動起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更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3.4促進農業科研和生產緊密結合,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依靠科學技術引領和帶動農業科技水平是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基礎。我國農業科技研究、開發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20%左右,因此促進農業科研和生產的結合不僅是以立體種養發展低碳農業的當務之急,更是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中之重。因此應積極推動大專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與農村地區“聯姻”,促進人才和技術優勢嫁接到農村,將產、學、研有機結合,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有針對性的增加農業實用科研項目的研發力度,在農村地區建立研發實驗基地和科技示范園區,綜合應用工程技術、生物技術及農藝技術,實行多學科協作攻關,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農業開發,積極推廣立體種植、立體養殖、立體種養結合等模式,應用科學技術的引領和帶動,推進立體低碳農業的發展。
3.5加大投融資力度,增加政府投資,鼓勵社會資金和農民資金進入采取靈活多樣的投融資方式解決資金問題。第一,增大政府投資力度。總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我們要堅持不懈地消除貧困落后,讓農民群眾早日過上富裕安康的生活。”可見,未來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和投入力度還會加大;第二,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通過企事業單位建基地、搞承租、實行股份制、銀行貸款、對口扶持等多種形式籌集資金;第三,鼓勵農民投資。立體種養低碳農業發展的真正獲益者是農民,通過讓農民認識到好處,掌握了技術,再加上基地和園區的示范輻射作用,就會激發農民投資的熱情,擴大投資規模。
- 上一篇:縣長在慈善總會成立會發言
- 下一篇:縣長在林權糾紛調處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