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農業干旱實踐
時間:2022-08-01 08:55:41
導語:解決農業干旱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長垣縣地處黃河下游,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特征為春季干旱,多風少雨;夏季炎熱,雨多溫高;秋季涼爽,溫差較大;冬季寒冷,雨季稀少。境內多年平均降雨量為619mm,但年際變動幅度較大,而且夏季一般占全年降雨量的80%,降雨相對集中,形成了旱澇頻發的客觀事實。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長垣縣已初步建成了石頭莊、大功、左寨、鄭寨4個引黃灌區,共有引黃口門10個,總設計引水流量104.5m3/s,設計灌溉面積86萬hm2,實灌面積4.3萬hm2,整體形成了跨縣引水與境內引水相結合、直接引水與間接引水相結合、引水灌溉與蓄水補源相結合的水利工程體系,灌溉補源涵蓋了全縣90%以上的耕地面積,年均引黃水量達1.2億m3,年均澆灌耕地23.3萬hm2次,為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提供了堅實支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2.抗旱措施
2.1堅持未雨綢繆,做好日常水源儲蓄。一是在抗旱前期或旱情即將發生時,區別各灌區實際,充分利用河渠、坑塘、涵閘等水利工程,適時、適量地做好引黃調度,在補充地下水的同時,努力為農業抗旱儲蓄一定水源。二是由縣財政投資,先后于2009年6月和2010年6月在天然文巖渠上建成了石頭莊和瓦屋寨兩座橡膠壩,壩前水位分別達2.9m和2.5m,兩座橡膠壩聯合運用,可攔蓄水量860萬m3,渠內形成水面50km,當地抗旱水源應急保障能力大大提高。三是積極推進“兩個轉變”。根據本地旱情發生規律和天氣預測分析,抓住時機,科學調控,最大程度地利用雨洪資源,有效地緩解了“澇旱急轉”情況下水源短缺的問題。
2.2推行春旱冬灌,提高農作物“抗旱”能力。由于當地氣候特點,春旱在絕大部分年份都會發生。據統計,長垣縣冬小麥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96%左右,而冬小麥極宜冬季澆灌。針對這種情況,長垣縣有關部門在冬季都要周密制訂引水計劃,合理調配水源,并著力引導廣大群眾準確把握澆灌時期,認真做好冬季澆灌等麥田管理工作,普遍實現春節前澆灌1~2遍,在促進小麥等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的同時,保證了土壤墑情良好,春季一旦發生旱情,不至于因短期內未能及時澆灌而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大的影響。
2.3結合引水入城,盡力補充地下水源。從2005年起,長垣縣從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的戰略高度,重點實施了引水入城工程項目,并于2009年6月初步實現了清水入城的預期目標。連續3年來,通過東、西兩條線路,累計向城區輸送黃河水源6100萬m3。為了發揮水源的綜合效益,長垣縣牢固樹立生態與農業兼顧、城市與鄉村兼顧的指導思想,除了沿線供應農業澆灌外,采取在城區上游、下游分段攔蓄,嚴防水源流失浪費,一方面保證了城區水質,另一方面也有效地補充地下水源,為農業抗旱奠定了良好基礎。
2.4加強河道治理,快速扭轉黃河河床下降對引黃抗旱帶來的不利影響。由于黃河連續實施調水調沙生產運行,境內河床平均下降1.5m,最高達1.8m,相同流量下的黃河水位也明顯下降,給沿黃地區按時、按需引水造成了的很大困難。為此,長垣縣一方面主動向黃河河務部門反映,爭取對引黃閘門予以改造,另一方面及時對引黃閘前的引水渠和下游引水河道調整設計和治理標準,使引黃渠道盡可能地與黃河河床變化相適應,保證了引黃工作順利進行。
2.5強化服務指導,確保抗旱工作有序開展。一是主動與黃河河務等部門溝通協調,爭取引水計劃下達,引黃閘門按時開啟;二是根據不同旱情、不同水情,科學制訂水源調配方案,并提前將水情通報各個鄉村,讓群眾心中有數,妥善安排抗旱工作;三是在抗旱期間,尤其是旱情大范圍發生時,水利部門和水管單位組織技術人員深入抗旱一線,引導和幫助群眾實行輪流澆灌、有序澆灌,避免私自攔截、扒口等發生,并針對不同實際,指導群眾采取宜井則井,宜渠則渠,宜塘則塘,充分挖掘一切可用水源,有條不紊地開展抗旱工作。
2.6加大財政支出,為農業抗旱提供應急保障。在大旱期間,往往發生水源不足、機井不足、設備不足等問題,而且有些問題一家一戶、一村一組難以及時解決,在這種關鍵時刻就需要各級政府迅速反應,尤其是在資金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如在2009年特大干旱期間,縣財政撥付62萬元,其中30萬元用于新打機井補助,32萬元為各地打配機井提供全額資金,在短時間內全縣就實現新打機井340眼。同時又為灘區的武邱、苗寨兩鄉鎮撥付10萬元用于購買提水設備,切實解決了群眾的燃眉之急,有力促進了抗旱工作的順利開展。
3.結語
3.1防重于抗,堅持防旱與抗旱緊密結合。防旱抗旱,如同防火救火。在很多大程度上,防旱比抗旱更為重要,所以要積極做好天氣預測、水源儲蓄、引水安排和河道疏浚等工作,努力防止旱情發生,并為遏制旱情蔓延發展做好各項準備。
3.2建管并重,堅持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緊密結合。水利工程是搞好抗旱工作的基本保障和主要措施,但在旱情一旦發生時,更要認真搞好水源調配、用水管理以及后勤供應等工作,為群眾抗旱提供全方位的支撐和服務。
3.3多方投入,堅持上級投資與地方投資緊密結合。國家投資是提升水利建設水平、加快水利建設步伐的主要途徑,也是搞好抗旱工作的重要保障。但在抗旱期間,地方各級政府尤其是縣鄉兩級政府也要在建筑物維修、河道應急清淤、機井打配和物資供應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及時為當地抗旱解決各種困難,保證抗旱工作的順利開展。
- 上一篇:史記人物靈動性與修辭藝術
- 下一篇:書法觸覺美及美感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