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的生態學探索

時間:2022-12-08 11:25:19

導語:土地利用的生態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土地利用的生態學探索

作者:張濛濮勵杰張躍進單位: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江蘇省南通市國土資源局

南通沿海開發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南通市沿海地區土地形成特點和土地開發利用現狀,沿海開發中土地利用存在問題分圍墾和開發利用兩大類。

灘涂資源圍墾面臨的困難和問題。1.圍墾速度加快,圍墾難度加大。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土地資源需求量加劇,各地對沿海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大。隨著灘涂圍墾技術與方法的不斷改進,南通市沿海地區的圍墾速度增長勢頭迅猛。然而,南通沿海地區處于海陸交錯帶,尤其是與海水交匯處的水、沙、氣、異常復雜,沿海灘涂開發難度不斷加大,成本越來越高。與此同時,速度過快、強度過大的圍墾舉措,則可能產生難以預測的生態環境后果,一些耗資巨大的優良港口,很可能大大提高運營成本甚至成為廢港,豐富的海洋資源也將因過度、盲目的灘涂圍墾而消失。

2.缺乏統籌規劃,圍墾選址隨意性大。沿海開發過程中,往往只要發展有需要、資金許可,就會想方設法圍墾所需的土地。圍墾區域選址的短期性、功利性和隨意性突出,導致灘涂圍墾缺乏行政區域間的協作和溝通,忽略對周圍區域造成的不利影響。最終可能會影響一定區域沿海開發戰略的實施效果,嚴重的甚至可能徹底改變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

3.圍墾方式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大。一是人為促淤將灘涂自然淤漲速度提升數倍甚至是數十倍,灘涂的底棲生物缺乏適應新生存環境的過程和時間,以至造成因生活范圍急劇縮小而大量死亡的狀況。二是沿海區域地處海陸交錯帶,海陸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維持了生態系統的穩定,無序和盲目圍墾會阻斷這種系統的能量循環方式,最終導致生態系統功能部分喪失。

圍墾土地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1.土地開發利用整體水平偏低。一是已圍墾灘涂土地利用效率較低,全市已圍灘涂中,有近20%的土地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二是沿海開發產業層次低下,大面積圍墾土地主要用于農業和養殖業,二、三產業占比偏低;三是土地利用粗放,投資強度不足,寬打寬用、圈而不用,浪費現象嚴重;四是基礎設施不配套,沿海鐵路、高等級公路和內河航道等綜合交通體系尚未形成,嚴重制約了沿海開發戰略的實施。

2.產業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在片面關注經濟增長的導向下,沿海開發區域往往只注重投資項目數量和經濟總量的增加,而沒有綜合考慮當地自然、社會和生態條件。由于缺乏長遠規劃和統籌安排,污染重、能耗高、占地大、檔次低的項目占比較大,產業結構低水平雷同、空間布局低層次重復現象嚴重。

3.環境保護亟待加強。一方面,對盲目、無序圍墾灘涂資源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重視不夠,保護性制度和措施不力,近海環境保護問題日漸顯現;另一方面,能耗高、污染重的產業項目,導致土壤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日趨加重,加劇了沿海地區的環境污染。與此同時,規模農業和養殖業的污染同樣不容小視,化肥、農藥、有機飼料的集中施用和粗放式管理造成的化學物質殘留嚴重,對土壤和水源造成了慢性污染,致使土壤、水體質量變差。

4.生態功能用地面積偏少,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降低。按照國務院批準江蘇沿海開發戰略規劃的要求,生態用地占比為20%左右。生態用地不僅調控、改善著沿海地區的環境質量,更是支撐沿海地區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環節。然而,生態用地大多是公益用性用地,投入大收益小,沿海開發中大多數地方都對生態用地建設重視不夠、面積不足,致使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無法真正實現。

沿海開發中提升土地利用水平的對策建議

堅持“深綠型生態化”開發方向。“深綠型生態化”目前在理論和實踐中尚沒有標準定義,筆者以為應該分為三個層面:淺綠型,即落腳點基于沿海開發宜人的景觀和環境上。中綠型,就是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如引進先進技術大大提高沿海開發區域的垃圾、污水處理水平,提高單位面積土地投資強度等。深綠型,就是在淺綠型、中綠型的基礎上,突出“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型”的循環和低碳經濟,真正做到沿海開發和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

堅持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圍墾開發現有灘涂資源。堅持人與自然和諧、陸地與海洋統籌、產業布局與生態保護協調,遵循海岸演變的自然規律,在不破壞生態環境、不改變輻射沙脊群總體動力格局、不影響沿海港口岸線、深水航道、入海河口泄洪排澇能力等的前提下,科學確定灘涂圍墾和開發利用區塊及時序,合理界定各圍墾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

堅持提高準入門檻,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按照南通市“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實現生態創建江北領先”的目標和環保優先的指導方針,制定和落實以環保為前提的沿海開發實施規劃,在產業結構、環境功能區劃、項目布局、污染防治等方面設置更為嚴格的準入條件,不斷提高環保門檻,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促進由單純引資向招商選資的轉變,為沿海開發騰出寶貴的環境容量,帶動產業升級,優化經濟發展。

創新建立生態用地建設模式。首先,要對原有生態系統的關鍵性因素,積極予以修復、保護。其次,保持合理的沿海開發用地類型比例,在生態系統比較脆弱,關鍵因子相對集中的區域,可以適當增加生態用地比例,以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而在生態系統比較穩定,關鍵因子較少的區域,可以適當增加建設用地的比例。再次,建立市場性生態補償機制,從因建設用地提高而增加的收益中對生態用地予以適當經濟補償,以調動生態用地建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