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分析
時間:2022-06-03 03:38:29
導語:農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評價指標的選取
由于信息產業發展及信息化進程很快,農業信息化方面尚未建立系統、規范和全面的統計體系,同時,由于國家信息化體系中的信息技術應用、信息資源、標準規范、安全等方面的內容和指標還欠規范,適時進入統計報表有一定困難。因此,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中應充分考慮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根據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現實水平及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研究和政府統計的現狀,遵循科學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動態性等原則,并綜合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有關專家的反饋意見、研究區域的實際情況及研究目的,選取指示性強、數據來源可靠的發展基礎、應用現狀和發展環境三個方面共18項二級指標對商丘市的農業信息化水平進行評價(見55頁表1)。
(二)評價指標數據的獲取
并且在分析時,所有指標均作了無量綱化處理。通過采用該體系評價后基本上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農業信息化評價
(一)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則可通過一種降維的方法對數據進行簡化,從較多的指標中找出較少的幾個綜合指標,使這些綜合性指標盡可能反映原來指標的信息,且指標之間互不相關。通常是取原始m個指標的某種線性組合,適當選取組合系數,使得這少數幾個綜合指標之間的相對獨立性、代表性盡可能完好。
(二)實證分析
商丘市作為國家“三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先行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中原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市,深入研究其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探討提升和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成分分析法是以統計數據為基礎,篩選、簡化指標體系典型的客觀賦權方法,對變量較多、指標間有相關性的問題特別適用,具有權重確定客觀,評價時不受各個評價指標間的相關性影響等特點。為此,本研究采用此方法對商丘9個縣(市)區的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進行評價。在實際計算中應用了SPSS17.0軟件,設定提取5個因子,求得特征值、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見表2。表2中5個主成分的信息攜帶量已達到全部信息的93.82%,基本上能代表原來的指標信息進行評價。變量共同度(即變量信息被解釋的程度)大部分達到90%以上,表明原有變量信息絕大部分可被因子解釋,本次因子提取效果很理想,計算的各個因子得分情況見表3。由表3可知,用5個主成分的貢獻率作為權重,可得評價模型:F=0.34155*F1+0.24605*F2+0.19272*F3+0.09619*F4+0.06173*F5運用以上評價模型,根據標準化數據得各縣區評價分值(見56頁表4)。由于選取的樣本量較少,可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但是分值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反映了商丘市各個縣區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根據評價結果可知,永城市由于其獨具的地理位置及能源優勢,作為中國百強縣(市)和“豫東門戶”,其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遠高于其他縣區;夏邑、梁園區、虞城縣、睢陽區與永城市還有一定差距,發展相對落后;而柘城縣、寧陵縣、睢縣和民權縣得分為負值,可見發展比較落后,與其他縣(市)區有較大差距。評價結果與商丘市農業信息化的實際情況基本相符。
三、結論和討論
本文結合商丘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實際,以科學性、可操作性、數據易于獲得為指導思想,構建了由18個指標組成的農業信息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SPSS軟件對商丘9個縣(市)區的農業信息化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和商丘農業信息化的實際發展情況基本符合,說明該評價方法是有效的,評價結果可以為農業信息化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業已構建的農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當然,農業信息化是集多學科理論和技術發展于一體的動態過程,構建能測度這種動態變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也應該體現不同學科及相關技術的發展性。本文從農業信息化的三個層面所篩選的18個指標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盡管力圖體現這種多學科性和動態發展性,但受專業和學科背景所限,必然存在許多不足和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之處。
本文作者:杜習瑞牛娜工作單位:商丘學院商學院
- 上一篇:農業推廣模式與創新發展
- 下一篇:高校學科課程教學改革探討3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