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期刊宣傳策略分析

時間:2022-11-22 03:57:48

導語:農業科技期刊宣傳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科技期刊宣傳策略分析

1利用期刊自身進行宣傳

自身宣傳是農業科技期刊提高自身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期刊進行自身宣傳最常見的方法是刊登征訂、征稿啟事,在此基礎上,還應利用期刊自身的特點,刊登期刊特色、突出封面形象、參加各種活動等,以此增強期刊的競爭力,以期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求得自主和發展。1.1展示辦刊業績。無論是給期刊投稿的作者還是訂閱期刊的讀者,自然都青睞于學術水平高、影響因子大的期刊,這類期刊知名度高、影響范圍大、編校質量高,是學科領域的核心期刊。因此,農業科技期刊適時將自身刊物的特色展示給外界,也是對期刊的一種宣傳。期刊可以在封面、封底或版權頁的顯著位置標識期刊的獲獎情況、期刊的辦刊業績,或者逐一列出被國內外各大數據庫收錄情況,或者適時適版報道有關刊物的影響因子以及論文被引情況等。這些期刊特色都是本刊區別于他刊的顯著特征,是作者、讀者了解期刊的一種捷徑。1.2突出期刊封面。封面是期刊的窗口,是編輯工作的延續,是設計者藝術構思的結晶,能形象直觀地體現期刊的辦刊水平和質量。縱觀農業科技期刊封面的形象設計,大都顯得平淡,缺乏藝術創意。因其學術性較強,內文排版格式要求嚴謹、規范、統一。而一個具有藝術氣息的封面對嚴謹規整的農業科技期刊來說,就是點睛之筆,是藝術與學術的完美結合,構成了期刊整體的藝術審美效果。農業科技期刊封面設計主要應體現雅致、大方、簡潔、嚴謹、協調等風格。其封面藝術設計首先應考慮形式美的構圖原則,其次要強調構思立意,運用期刊特有的刊名字體、刊標等要素整體構圖,形成具有期刊自身特色的藝術形象,一些老牌期刊的封面之所以能夠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因為其將期刊“經典性”或識別性極強的要素一脈傳承的緣故,這本身就是對期刊的一個很好的形象宣傳。1.3舉辦各種活動。“好酒也怕巷子深”,為擴大期刊影響,編輯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組稿、編校、印刷和發行等出版活動外,還應積極進行自身的宣傳。如主動策劃主辦全國性或地方性學術交流會議,積極參加各種信息交流活動;針對學科領域或社會共同關心的熱點、重點課題進行專題策劃,展開專題報道[1];與廣告客戶緊密聯系,適時適地舉辦雜志推介會或廣告客戶答謝會等,加強與作者、讀者、廣告客戶之間的聯系,為三者之間創建一個交流溝通的平臺。策劃舉辦各種學術會議、積極參加信息交流活動,這些措施都是辦刊活動的拓展和延伸,以促進期刊社與外界的聯系,提高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1.4參加專業會議及展會。期刊編輯既應該是雜家也應該是領域內的專家。期刊編輯部要積極參加期刊界的學術交流活動,以了解更多編輯、出版的專業知識,同時也應盡可能多地參加相關領域的科研專業會議,兼顧知識的“內”“外”結合,這是一個結識各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和現場宣傳期刊的便捷途徑[2],每年舉辦的大型期刊展覽會以及圖書展覽會等都為期刊提供了展示機會,也為期刊的宣傳發行工作帶來了契機。這對提高期刊的發行量,擴大期刊的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今后期刊的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會議或展會中宣傳期刊時要注意突出期刊自身特有的“經典性”的要素、標志,從而體現期刊的品牌特色[3]。

2利用傳統媒體進行宣傳

在新媒體不斷融合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強大的內容生產力,在報道內容的深度、力度、廣度方面都是新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傳統媒體仍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是傳統媒體的主要組成部分,農業科技期刊應充分利用傳統媒體進行有效的宣傳[4]。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是一種簡便快捷的信息傳播手段,但期刊界鮮有用之宣傳的先例。農業科技期刊可以充分利用電視信息傳播快,覆蓋廣的特點做些嘗試。報紙、期刊都是用平面靜態方式表現的傳播媒體。報紙具有非強制性傳播的特點,且宣傳的形式多樣,可信度高,出版周期短,讀者有較大的主動性和選擇權。因此,農業科技期刊可以有選擇性的做一些宣傳,如報道、廣告、征稿啟事、征訂啟事等。期刊大多具有專業性,有自身相對固定的讀者群,雜志的重復閱讀率及傳閱率最高,利用其宣傳信息保存時間長,且視覺表現力強,有藝術美感,印刷精美。農業科技期刊要選擇一些在行業內影響力大且與自身定位略有不同的同類優秀期刊做宣傳,由于其發行量較大且受眾目標基本一致,會有很好的宣傳作用。

3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

新媒體是互聯網時代利用現代化通信技術發展起來的信息傳播形態,交互性強,傳播信息量豐富、及時,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5]。新媒體具有很多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強大功能,可以個性化的承載所需要的信息,同時具有強大的互動性功能。這些特點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單一、單向的傳播方式。在互聯網、4G手機全面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環節中的今天,利用新媒體傳播信息及時快捷、內容表現形式多樣化、存儲信息量豐富等優勢對期刊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展示。利用電子目錄、網站、網頁、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適時組織開展微策劃、微直播、微調查等活動,實時采集、即時發稿。3.1電子目錄宣傳。電子目錄是農業科技期刊宣傳的新手段[6]。電子目錄以其制作成本低、內容靈活、便于快速瀏覽和傳播,能有效提升農業科技期刊的辨識度和影響力[7]。期刊電子目錄其本質為網頁或HTML文件,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瀏覽,可以按照需要進行靈活調整。電子目錄是以整期目錄的形式呈現,通過郵件群發、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廣泛地推送到特定領域讀者。讀者就能及時地了解期刊的內容,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期刊的顯示度。電子目錄可以借助多種媒體進行傳播,不同的傳播途徑有不同的效果。3.2網站、網頁宣傳。在新媒體時代,利用網絡技術進行宣傳是最經濟、效率最高、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信息網絡傳播已成為最新的傳播方式。農業科技期刊可以依據主辦單位以及各大數據庫的網站建立期刊網頁;也可利用數據庫優先出版平臺,將優秀的論文提前紙刊在網上出版;抑或在網上推出電子版,方便讀者閱讀下載,以及利用網絡互動性的優勢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這些是農業科技期刊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及其優勢,把傳統期刊的平面展現轉變成具有網絡特點的動態的、主體的和全方位的展現[8],以提高期刊知名度和擴大影響力的一個有效的宣傳手段。3.3微博、微信平臺宣傳。近年來,因微博、微信互動性強的特點而被期刊社作為宣傳手段。由于微博用戶眾多及病毒式傳播的特點,期刊每期的內容在紙刊出版之前,就微博上摘要,以引起讀者對期刊的關注與期待[9]。微信是現階段使用最廣的一款移動社交軟件,到目前為止,其覆蓋率已經高達80.76%[10],成為了信息傳播的一個便捷的工具。目前,已有許多農業科技期刊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和推廣,這也為農業科技期刊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宣傳平臺。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的不斷完善,推送功能必會更加成熟,農業科技期刊通過建立自己的“微平臺”,能夠及時同步更新期刊,同讀者實時互動交流,同時還可以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的[11],加上期刊自身權威性、專業性的特點,展示期刊自身特色,提高期刊辦刊水平,以促使期刊長效發展。3.4軟文宣傳。軟文作為一種全新的互聯網站傳媒推廣機構因以傳播為過程,又稱為“新傳播軟文傳媒”。軟文的定義就是它不是很直白的硬廣告,要做技術性的處理,比如趣味性、故事性、權威性等。目的是提高可信度,最終提升轉化率。近年來,很多的農業科技期刊也逐漸開始了軟文宣傳的嘗試,期刊首先要有一個涵蓋期刊價值的廣告語,以盡量詮釋期刊的商品性質;其次配有一定的插圖,以突現期刊的內涵,將期刊的內容放大出來,以利用版面的沖擊效果讓讀者產生興趣。這樣的軟文宣傳首先在傳統媒體上,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深入,充分利用網絡這個平臺在互聯網上有計劃、有目的地對自己的期刊進行廣泛的傳播、推廣,利用新媒體的資源優勢更能突顯軟文宣傳的精髓。

4結束語

農業科技期刊的宣傳是提高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可以為期刊帶來更寬的知名度,是提高期刊質量的關鍵因素[12]。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給農業科技期刊宣傳帶來了更多快捷的宣傳方式,通過自身宣傳、傳統媒體宣傳、新媒體宣傳等多元化的宣傳策略來提升期刊的影響力,有助于農業科技期刊可持續穩定發展。

作者:賀晉瑜 聶磊云 張志玲 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

參考文獻

[1]朱大明.略論科技期刊的自我宣傳[J].編輯之友,2003(S1):55-56.

[2]張靜.科技期刊數字化品牌建設及推廣策略[J].編輯學報,2013(3):287-289.

[3]李建軍,崔建中,高昊.科技期刊編輯辦刊角色的轉變[J].編輯學報,2008,20(4):343-345.

[4]高健,陳新石,游蘇寧.應充分利用大眾媒體宣傳科技期刊[J].編輯學報,2008,20(3):235-237.

[5]李翠哲.新媒體時代傳統期刊可持續發展思考[J].今傳媒,2015(5):69-70.

[6]廖光勇,李春,沈穎,等.電子目錄對科技期刊的宣傳與傳播[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1495-1498.

[7]陳培穎,任艷青,歐彥,等.科技期刊強化宣傳推廣的若干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8):886-891.

[8]黃曉楠,陳雯.“微時代”高校科技期刊的發展思路[J].武夷學院學報,2016(4):107-109.

[9]韓軍艷.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微博助力自身發展[J].中國傳媒科技,2012(16):118-119.

[10]王謙.科技期刊運用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推廣研究[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3(5):33-36.

[11]林明和.手機4G微信公眾平臺在農業科技期刊推廣中的探討[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27(7):133-135.

[12]陳培穎,胡蓉,張哲.科技期刊的多元化宣傳策略[J].編輯學報,2009(5):42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