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考古收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4 03:04:00

導語:農業考古收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考古收獲管理論文

至今為止,最早而又最系統、最詳細記載我國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的農學專著是后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在此之前,雖也有些農書,但都很簡略,且大多失傳,傳世的為后人的輯佚。如漢代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歷史階段,有一系列發明創造,但卻只有《氾勝之書》和《四民月令》兩部篇幅不大的農書,且都失傳,目前只有后人的輯本,并非全貌,因而對漢代的農業生產技術一直不甚了解。對先秦農業生產技術記載較為完整的是《呂氏春秋·士容論》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四篇文章。再往前只有諸子百家著作中的只言片語以及《詩經》中的若干章句而已。要了解商周時期的農業生產只靠文獻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更不要說原始社會時期的農業生產了,離開考古完全無能為力。

考古發掘提供給我們大量的實物資料,特別是出土的糧食作物遺存和動物遺骸,讓我們得以了解遠古先民種植哪些作物和馴養哪些畜禽。而要知道這些作物和畜禽是如何種植和馴養的,就必須研究出土的農業工具、農田遺跡和一些形象材料(如農田模型、畫像磚、畫像石、壁畫等),此外還要參考一些民族學的資料來復原古代(特別是原始社會)農業的生產過程,以探求當時的生產技術。下面我們結合文獻簡略地介紹一下解放以來有關大田生產技術情況(重點為新石器時代至南北朝時期)的一些考古資料。

1.整地技術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人們對中國原始農業是不大了解的,往往只是以“刀耕火種”、“砍倒燒光”概括之,具體情況知之甚少,以致1959年出版的《中國農學史》專著,完全避開原始農業,只從《詩經》談起。經過幾十年考古資料的積累,人們對原始農業有了較清楚的認識。從原始農具的種類只有整地、收割、加工三類,推測當時的生產過程只有整地、播種、收獲、加工四個環節。除了播種可以直接用手以外,整地、收獲、加工都要使用工具。從對土地的使用情況看,原始農業可分為火耕(或稱刀耕)農業和耜耕(或稱鋤耕)農業?;鸶r業的特點是生產工具只有石斧、石錛和木棍(耒)或竹竿,用石斧、石錛砍倒樹木,曬干后放火焚燒,然后在火燒地上點播或撒播種子。耜耕農業的特點是除石斧、石錛之外,還創造了石耜、石鋤等翻土工具,與之相適應,生產技術也由砍倒燒光轉到平整土地上來。在一些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還出現了原始石犁,這是新出現的整地農具,可能是用來開溝排灌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是90年代在江蘇省蘇州市草鞋山馬家浜文化遺址和湖南省澧縣城頭山湯家崗文化遺址發現的稻田遺跡,使我們對原始水稻種植情況有了較具體的了解。草鞋山遺址的稻田形狀為橢圓形或圓角長方形的淺坑,面積為3~5平方米,個別小的僅有1平方米,最大的達9平方米。稻田東部及北部邊緣有“水溝”和“水口”相通,“水溝”尾部有“蓄水井”。城頭山遺址的兩丘稻田則是長條形,由人工壘筑田埂,田埂問是平整的厚約30厘米的純凈灰色土,表面呈龜裂紋,剖面稻根顯露。田邊亦有水坑,由水溝連接通向稻田。據原發掘簡報報道:“這二丘田均是在比發掘區西部較低的原生土面往下挖出,同時保留田埂部位,待田里耕作土積高到與原生土田埂等齊時,再用人工在原田埂上加高堆壘成新的田埂。”(圖四八)[138]

這兩處稻田遺址的年代都是距今六千多年,表明原始稻作在6000多年前的長江中下游都已比較成熟,已有固定的田塊長期種植水稻,除了墾辟田面、修筑田埂之外,還要開挖水井、水塘和水溝,遠不是“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了,由此亦可了解當時的整地技術已有一定的水平。

商周時期已出現了許多整地農具,除了耒耜之外,還有金屬農具鍤、钁、鋤、犁等,說明當時對整地已相當重視。不過《詩經》提到整地時只說:“以我覃耜,俶載南畝。”(《小雅·大田》)“畟畟良耜,俶載南畝?!?《周頌·良耜》)即以耒耜翻地,但未說明要翻耕到什么程度,看來當時尚未提出深耕的要求。商代的甲骨文田字寫作圓圈,說明田問已整治得相當規整,溝渠縱橫,以防暴雨洪水沖毀農田。古文獻談到夏禹治水的主要措施時總是說他“浚畎澮”(《書·益稷》)、“盡力乎溝洫”(《論語·泰伯》)。修浚溝洫成為當時農田建設中的首要任務。此外《詩經》經常提到“俶載南畝”、“今適南畝”、“南東其畝”、“衡從其畝”,畝就是壟,可見當時除了在農田周圍開挖溝渠外,還要在田中翻土起壟,并且根據地形和水流走向,將壟修成南北向(南畝)或東西向(“南東其畝”的東畝),這已是壟作的萌芽了。因而商周時期出現一系列掘土的金屬農具絕非偶然。

春秋戰國時期對整地已明確要求做到“深耕熟耰”。《莊子·則陽篇》:“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吧罡遵瘛薄!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即要求深耕之后將土塊打得很細,可以減少蒸發,保持土中水分,以達到抗旱保墑、促使增產的目的。深耕的程度要求做到“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呂氏春秋·任地》)。即要耕到有底墑的地方,以保證作物根部能接受到地下水分。因此戰國時期整地的勞動強度就十分大,需要有更適用的農具,于是鐵農具就應運而生,得到推廣。原來的木耒這時也裝上鐵套刃,提高了翻土的功效。原來的木耜這時也裝上金屬套刃,變成了銅鍤和鐵鍤。鐵钁(特別是多齒钁)的出現更是適應深耕的需要。西周時期的壟作萌芽這時已成為一種較為完備的“甽畝法”。甽就是溝,畝就是壟(司馬彪《莊子注》:“壟上曰畝,壟中曰甽?!?。即將田地耕翻成一條條溝壟。據《呂氏春秋·辯土》要求:“畝欲廣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陰,上得陽,然后咸生?!奔磯琶孑^寬而且平坦,溝要開的小而深,既節約土地又易于排澇。其規格按《呂氏春秋·任地》要求,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即壟寬六尺,甽寬八寸??磥?,戰國時期盛行的鐵鋤就適于平整壟面,而鐵钁則更適于開挖甽溝。實行壟作,可以加深耕土層,提高地溫,便于條播,增加通風透光,利于中耕鋤草,增強抗旱防澇能力,從而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但開溝起壟,勞動量很大,原有的手工農具就較難適應這一客觀要求,人們便開始用牛耕來開溝起壟,所謂“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國語·晉語》),講的就是當年在宗廟作為祭祀犧牲的牛,現在用來拉犁開畎(即甽)作畝(即起壟)??梢姂饑鴷r期牛耕的推廣和壟作的整地技術是有密切關系的。

到了漢代,對整地的要求更加嚴格,除了深耕,還要細鋤。西漢農書《氾勝之書》對耕作已明確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本褪且皶r耕作,改良土壤,重視肥料和保墑灌溉,及早中耕,及時收獲。東漢王充在《論衡·率性》中也提出“深耕細鋤,厚加糞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的基本要求。都是將農業生產過程作為一個整體,而以整地為田問作業的最重要環節?!吧罡氫z”是漢代農業生產對整地的技術要求。山東省滕縣黃家嶺曾出土過一塊東漢耕耱畫像石,畫面左邊有三農夫用鋤鋤地,中間有一農夫驅一牛一馬扶犁耕地,右邊又有一農夫驅一牛耱地,正是“深耕細鋤”的生動寫照(圖四九)。值得注意的是畫像石右邊的耱地畫面。耕牛后面拖帶的是一種新式農具,叫做耱。這是一根圓形粗木棍,中間安一長木轅,用牛拖動,可將已翻耕的土塊耱碎。這道工序在戰國叫作耰,當時是用一種長柄的木榔頭將土塊敲碎。漢代也叫作“摩”?!稓飫僦畷吩谡劦礁貢r總是強調“輒平摩其塊”,“凡麥田常以五月耕……謹摩平以待種時”。如此強調摩碎土塊,是因為黃河流域的雨水較少,黃土疏松,地里的水分易于蒸發,將土塊摩細,可切斷土壤中的毛細管作用,防止水分蒸發過快,又可使土壤有良好的結構,有利于種子的發芽和莊稼的生長。這是華北旱地農業中抗旱保墑的最重要的技術措施,在《齊民要術》中有詳細的記載,所用的農具就叫做“耱”。因耱是木制的,易于腐朽,因而從未有實物出土,后世無從知道它的具體形象。過去多以為漢代摩地也和戰國耰地一樣,是用人力敲碎土塊。70年代,甘肅省嘉峪關市魏晉墓中出土的畫像磚上有耱地圖壁畫(圖五○),耱的形狀才首次出現,它的歷史也比《齊民要術》的記載提早了100多年。而滕縣黃家嶺畫像石的發現,又將耱的歷史再向前推進了100多年。

北方旱地農業以精耕細作為特征的整地技術,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趨于成熟,在漢代的耕耱技術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耕—耙—耱的技術體系。即在耕地之后,要用耙將土塊耙碎,再用耱將土耱細。耙地工具的具體形狀過去不甚清楚,只能根據王禎《農書》的記載推測為人字耙。但從嘉峪關市魏晉墓壁畫上看到的耙卻都是丁字耙,即一根長木轅拖一橫木,在橫木下裝一排鐵齒或者木齒。使用時人要站在耙上以增加重量好將土耙細。

當時南方水田生產中的整地技術缺乏文字記載,一直不太清楚,旱地作業的耙耱工具也不適于水田。但從考占資料觀察,南方水田也已采用耕耙技術,只是耙的結構和北方不同。廣東省連縣西晉永嘉六年墓中出土一件陶水田犁耙模型,上面有農夫扶耙耙田形象。耙的形狀與元明時期的耖類似,上有橫把,下裝六齒,是用繩索套在水牛肩上牽引,人以兩手按之(圖五一)。廣西蒼梧縣倒水鄉南朝墓中出土一件耙田模型。此耙為六齒,看來也是用繩索牽引的(圖五二)。這種耙適于水田耕作,可將田泥耙得更加軟熟平整,以利于水稻的播種和插秧。由此可見南方的水田作業早已脫離“火耕水耨”的原始狀態而走上精耕細作的道路。

唐宋以后,我國北方的旱作農業整地技術一直是繼承耕—耙—耱的傳統,南方則形成耕—耙—耖技術體系,在生產中都發揮了很大作用。

2.播種技術

原始農業的播種技術比較簡單,只有穴播和撒播兩種。穴播一般是先用于種植塊根、塊莖植物,后來才用于播種谷物。撒播則用于播種糧食作物。云南怒江地區的獨龍族直到清朝末年還在采用這兩種方法來播種谷物:“所種之地,惟以刀伐木,縱火焚燒,用竹錐地成眼,點種苞谷。若種蕎麥、稗、黍之類,則只撒種于地,用竹帚掃勻,聽其自生自實,名為刀耕火種,無不成熟?!?夏瑚:《怒俅邊隘詳情》)海南島黎族將這種方法稱為“砍山欄”。即火耕之后,男子手持尖木棍(木耒)在前面“錐地成眼”,婦女緊跟在后面點種谷物。廣西東南部十萬大山中的瑤族在山坡上點播時,也是男子在前邊打洞,女子跟在后邊點種??脊艑W家在華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還發現一種穿孔石器,據宋兆麟、周國興先生研究就是套在點種棒(木耒)上以增加重量的“重石”,用以“錐地成眼”,進行穴播[139]。

撒播是用手直接拋撒,不可能有考古實物遺留下來。難得的是湖南省澧縣城頭山古稻田中有跡象可尋:“在第一期城墻和最早的文化層之下、生土之上,露出青灰色純凈的靜水沉積,有很強的黏性。參與發掘的村民認為這是稻田土。將這層土表面整平,現出清楚的因一干一濕而形成的龜裂紋。挖取部分土樣,從中揀選出稻梗和根須,和現在農田中所拔取的比較,簡直沒有區別。從局部剖面觀察,可以看出一根根往下伸展的根須或留下的痕跡,可辨識出當時采用的是撒播?!盵140]這是到目前為止研究原始農業播種技術惟一的考古材料,實在要感謝發掘者的細心觀察和詳盡記錄。

商周時期的播種方法還是以撒播為主。但《詩經·大雅·生民》已有“禾役穟穟”詩句,役即列,就是行列之意,穟穟是形容行列整齊通達之詞。聯系西周時期田中已有“畝”(壟),推測當時可能已出現條播的萌芽。不過真正推行條播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已認識到撒播的缺點:“既種而無行,莖生而不長,則苗相竊也。”而條播則“莖生有行,故遬(速)長;弱不相害,故遬(速)大”(《呂氏春秋·辯土》)。因而壟作法在戰國得到推廣,在漢代得到普及。漢代在條播方面的突出成就是發明了播種機械耬犁。東漢崔寔《政淪》:“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這是一種將開溝和播種結合在一起的農業機械。這一發明早于西方1400年,18世紀傳到歐洲,對西方農業機械的改革起了推動作用。趙過是漢代推廣“代田法”的主將,史書將耬犁也歸在他的名下不是偶然的。代田法的要求之一就是將土地開溝起壟,種子播在溝里,也就是實行條播。趙過為了實行代田法,大力推廣開溝起壟的整地機械耦犁,提高工效十幾倍,自然就要求改變原來徒手播種的落后技術,采用機械播種。能“日種一頃”的耬犁就是適應當時農業生產的客觀需要而發明的。歷史將這一功績和趙過連在一起,也是事出有因的。

漢代在播種技術方面的另一重大成就是水稻的移栽技術。水稻種植一向是采用撒播方式。但至少在東漢就已發明了育秧移栽技術。東漢月令農書《四民月令》中提到:“五月可別稻及藍。”別稻就是移栽水稻。育秧移栽可以促進稻株分蘗,提高產量,又可節省農田,有利復種,在水稻栽培史上是一重大突破。四川省新津縣出土的陶水田模型,田中有行列整齊的秧孔,反映當時已采用移栽技術(圖五三)。貴州省興義市出土的水田模型也刻畫出整齊的禾苗形象。廣東省佛山市出土的水田附船模型上也有農夫插秧的形象(圖五四)。四川省峨眉縣出土石刻水田和畫像磚上都有農夫耘田的場面,也是采用移栽技術種植水稻以后才能有的景象(圖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