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產高效生產技術研究
時間:2022-06-22 02:58:02
導語:水稻高產高效生產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又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成功研制并有效推廣了“雜交水稻”的先進技術,通過對雜交水稻栽培系統工程的全面推廣普及,有效地化解了人糧之間的巨大供需矛盾,養活了大半個中國人,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做了巨大貢獻。“雜交水稻”技術就是一種提升水稻產量并實現水稻高產高效的一種轉基因技術,同時,我們應更多的探求如何去實現水稻的優質與高產高效的綜合生產技術。
1我國水稻種植現狀
在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人們囿于“大鍋飯”的困局,廣大群眾難有思變進取、積極創業的熱情,人們干活不出力,做事不用心,再加上錯時誤節、技術落后、投入不足、粗放耕作,因此,無奈的出現了產量低下的窘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包到了土地,人們成了真正的主人,窮則思變、早日致富的心澎湃涌動,積極性和創造性瞬間激發,對糧食作物產量的提升特別渴求,隨著選種、育苗、施肥、管水和病蟲綜合防治等田間管理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水稻產量也逐年增加。根據實踐,真正影響產量提高的是技術,因此綜合配套技術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中之重[1]。
2提高水稻優質高產高效生產技術措施
2.1選用優良品種。為了實現水稻增產,盡管水稻生長過程所采用的技術措施固然重要,但,品種性狀對水稻的高產和高效有根本的影響,因此,要實現水稻的優質、高產和高效,我們首先應注重品種的選擇,具體要把握以下幾點:(1)株型緊湊(2)抗逆性強(3)稻葉挺舉(4)比葉重大(5)豐產性突出并品質優良的品種,我們遵循這五個原則進行水稻的選取,所列舉水稻新品種如:汕優多系一號、宜秀優37、蜀優217、、蓉優1808、花香優1618系列品種等等,這些都是近些年水稻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新品種,不違農時,適時早播[2]。2.2適度密植。水稻栽培一定要合理密植。如果株距過寬會耗費土地,株距過窄就會影響秧苗的發秧,后期容易倒伏影響產量并浪費秧苗。因此,我們要把隨意插棵改為寬窄行條栽,因為寬窄行條栽可以較好地解決水稻合理密植,有利于田間氣候的改善,擴大溫差,對水稻的前期早發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并能增加田間的通透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延遲封行期,提高葉片對光能的吸收,更好的完成光合作用,減少紋枯病等疾病的侵害,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后期預防倒伏,從而增加水稻產量,保證水稻質量。一般情況下,寬窄行條栽規格為:株距13.3cm,寬行距23~26.6cm,窄行距16.7cm,保證667m2栽1.8~2萬窩,每667m28~10萬基本莖蘗苗[3]。2.3科學施肥。科學施肥是水稻生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田間管理措施,優質高產高效水稻新品種的種植不能施用一般化肥代替有機肥,最好選用以餅肥、雞糞為主的有機肥。在插秧之前,進行土地耕翻時,可以每667m2施500~1000kg發酵好的雞糞,作為基肥,增施K肥,保證施用肥料中K2O含量不低于4kg/667m2,控制磷肥施用,一般控制磷肥用量為(P2O5)3~4kg/667m2,因需補施鋅肥,在土壤缺鋅區域,隔年667m2施1kg七水硫酸鋅較為合適。2.4合理管水。水稻一生對水分的需求不同,因此,要根據不同生育期進行適時管水,以保證滿足水稻在生長過程中的需求,合理管水要做到“淺水栽秧、寸水分蘗、中期擱田、濕潤壯籽、落干黃熟”。水稻種植地必須用清潔水灌溉,絕不能用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進行水稻灌溉,以免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2.5利用病蟲天敵,進行生物防治。為了使水稻提質增效,生物防治尤為重要。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鏈中病害蟲的天敵進行進行防治,如:麻雀可以吃毛毛蟲,瓢蟲可以吃蚜蟲。生物防治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環保、綠色安全。由于生物防治往往會局限于某一蟲期,產生的效果和作用較慢,有時效果也不很明顯,因此生物防治必須要與其它防治措施有機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功效。生物防治可分為: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病等[4]。
推廣優質高產水稻技術,同時對水稻生長過程中所采用的技術要點難點進行掌握,這對于提升水稻的優質高產高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確保水稻有一個優質、高產的生長環境并順利生長,才能實現水稻增產增收增效,為有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更有力保證。
參考文獻:
[1]孫淑玲,胡珍才,曾亞平,等.水稻機械化插秧豐產技術[J].南方農業,2016,(15):16-17
[2]趙建昌,陸小成,周建輝.漢中盆地水稻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討[J].新農村(黑龍江),2014,(16):88-90.
[3]任萬軍,周虹,李娟,等.優質稻保優提質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7,(11):8-10.
[4]胡遠富,齊宗元,楊海英.水稻示范園區高產栽培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2,(24):40-41.
作者:羅昭雄 單位:四川省鹽亭縣黃甸鎮農業服務中心
- 上一篇:SCI論文必備兩個條件
- 下一篇:無公害韭菜生產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