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生態農業思想探討

時間:2022-05-03 03:22:19

導語:馬克思生態農業思想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生態農業思想探討

土地作為自然物質循環的基礎,一方面通過土壤各元素的循環承載了農作物生長的根基;另一方面,還是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重要對象。所以,土地的經營狀況影響到農作物的生產效率。然而土地并不是上帝賜給人類的厚禮,而是農業自然生態不斷循環、持續發展的結果。如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泥土的營養循環、碳的循環到植物的開花結果,這都是人類存在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所以,保護與土地有關的資源對農業發展至關重要。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與土地有關的資源包括生活資料的富源和勞動資料的富源。自然生活資料的富源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有助于農業生產的水平。馬克思恩格斯從土地與周圍自然環境的關系入手分析了農業的生長過程,體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內在統一。繼承和發展了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思想。伊壁鳩魯唯物主義哲學突出特點在于認為自然萬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來源于地球不斷進化、不斷更新的產物。這里面包含著深刻的生態思想。但是伊壁鳩魯的生態理念思想畢竟還停留在機械自然觀范圍內。還不能解釋自然界進化的許多復雜現象。馬克思對自然進化和社會發展之間的必然性聯系做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博士論文》里充分肯定了伊壁鳩魯的原子傾斜運動,論證了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決定性和道德哲學自由性的兩重特性,從理論上論證了人的自由只有通過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中才能實現。這是對以往哲學的超越,也是自希臘哲學以來對宗教神學的偉大變革。馬克思恩格斯有關生態思想的論述留下古希臘哲學思想的烙印,特別是深受伊壁鳩魯進化論的自然觀影響。

吸收和創新了李比希的農業化學思想。1840年李比希出版了《農業化學》一書,他在對農業生產進行大量研究基礎上,揭示了農業生產與化學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李比希看來,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資本家為攫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獲得更多的利潤,不顧土地肥力所能承受程度,不惜一切手段對土地肆意利用。這樣一來,帶來嚴重后果就是土地的荒蕪、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大量農民的流離失所。更嚴重的是整個社會出現了城鄉分離,社會階級矛盾的嚴重對立。他認為資本主義不合理的經營制度造成了土地貧瘠的一個根源。人類與動物的排泄物給土地環境的污染,而有機的營養成分又不能得到合理的循環利用,這是農業土地貧瘠的又一根源。最終得出結論,單靠農業化學和土壤并不能解決資本主義農業危機,解決土壤貧瘠的問題只有在原則基礎上合理農業。李比希所說的合理農業更多停留在對資源循環利用的認識層面。在資源循環利用方面,人與動物的排泄物可以通過自然的循環系統,使糞便中的營養成分重新回歸土地,從而使土地得到充分的養分。在制度層面,李比希并沒有提出構建農業發展制度框架,更多是對現實制度的批判,但是把農業土地肥力得不到合理的回歸,歸結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農業掠奪性的耕作,這些思想卻是現代生態農業思想的萌芽。

馬克思深受李比希農業思想的影響,但是在農業發展理論方面又有所超越。這在于馬克思注重批判理論的構建,提出資本主義農業“新陳代謝斷裂理論”。[1]在馬克思看來,“新陳代謝斷裂理論”不僅存在于自然系統中,而且還存在與資本主義社會運行中。自然系統具有獨特性,它是獨立與人類活動自然循環,又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特殊代謝,它實質上受制于人類物質交換的特定機制。如土壤營養元素的補充,氮、磷、鉀等物質相互循環,帶來植物的生長和開花結果,保證了整個農業系統正常運轉,從而支撐人類社會的存在和延續。所以說:“土地本身又是這類一般的勞動資料,因為給勞動者提供了立足之地,給他的勞動過程提供了活動場所。”[2]馬克思還用此理論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農業生產的交往形式。認為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是通過積累來實現的。積累是“整個經濟制度的主觀目標和馬達動力”。[3]資本主義的競爭和擴張是通過競爭和資本的積累、集中后果就是導致了自然生態的退化和環境的污染,從而影響了生態系統再生產的自然循環。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農業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論述中并沒有直接提出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概念,但是在他們對農業思想論述中,有大量關于保護農業自然環境、維持土地肥力、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維護人類身體健康等方面較為豐富的生態農業思想。第一,生態農業技術維度———生態技術。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對提高農作物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作用。這是他們生態農業思想的核心內容。從農業發展史看,科學技術對土壤的改良,農作物的生產,農產品的增收,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充分利用從根本上在于農業化學和機械技術的進步。在談到土壤肥力的時候,馬克思說:“同樣的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決于農業中化學的發展,一方面取決于農業機械的發展。”[4]這些化學和機械的方法,實際是指利用自然循環的原理改造生態農業技術。在當時由于歷史條件和科學認識條件限制,生態農業發展主要體現在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化學、物理學和農藝學等科學的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土壤結構和各種元素認識程度的加深,人們認識利用土地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斷提高,土地的效能和適用耕種的范圍也在擴大。所以土地的好壞標準也是隨著生態技術提高不斷改變。“有的土地所以被看作壞地,……一旦發現克服這些障礙的手段,就變成了好地了。”[5]這里克服障礙的手段主要指生態農業技術,馬克思認為農業生態技術的發展,可以提高人們對土壤的利用率,擴大土壤的基本用途,提高土地的基本效率。第二,生態農業環境維度———持續發展。在19世紀,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對土壤環境破壞導致的生態問題還不是很突出,受破壞的生態環境對人們的消極影響還不是很明顯,所以人們對保護土壤肥力、保持生態平衡的生態意識還很淡薄,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從資本主義農業生產過程中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而且在他們有關農業思想論述中,對不合理農業生產方式危害生態環境的現象作了詳述。土地是農業發展的基本前提。馬克思在談到土地利用的情況時,提醒人們應該注意利用土地和保護土地的關系。作為一個民族,馬克思認為“應當作為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6]在這里,馬克思認為人類作為土地的受益者,要想保持從土地中長久地獲取利益,就必須從長遠的眼光來利用和保護土地。這是站在一位“家長”的角度,認為只有保護土地、珍惜利用土地、改良土地,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才能為整個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提供必要的基礎和前提。

在以后著作中,對資本主義社會一些危害生態環境短視現象做了進一步揭露。在小亞細亞等地,由于森林的大肆砍伐,結果帶來是“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兇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7]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農業生產環境的破壞,馬克思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8]他告誡人們要正確認識和科學對待自然,實現人類與自然發展的一致性。在談到人類進步與自然系統的相互關系時,強調人類社會每進一大步都是與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分不開的。所以馬克思認為要真正理解規律必須“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慣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9]因為只有把握了自然界內部發展規律和人類農業生產活動規律,才能正確處理人與土地自然生態系統的關系,才能實現環境的持續發展。第三,生態農業組織維度———集約化經營。小農經濟是一種比較低級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僅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存在不足,更重要的是生產交往形式方面也存在不足,它是一種自我封閉、自我滿足的生產模式。這種生產方式僅與自然交往的單方面關系,并沒有專業的分工,科學技術得不到發展,導致居民之間、村與村、省與省之間,成為缺乏相互聯系和交往的個體。馬克思以法國作為例子,把法國的農民形容“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10]這深刻地揭示了小農經濟自身的局限性。與小農經濟不同的是,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業大生產在技術和資金方面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在農業技術應用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農業技術手段的創新,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更重要的是大規模農業生產方式促進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人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交往,這有效地整合了農業發展資源,增強了農業發展的后勁。另外,現代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又離不開規模化的農業,它要以農業規模化經營為依托,從而達到農業集約化發展的目的。“我們所擁有的進行耕作的技術手段,如機器等,只有在大規模耕種土地時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11]第四,生態農業消費維度———綠色環保。人類用的所有食品歸根到底還是來自農作物,農作物質量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資本主義制度下不健康的消費制度對工人身體健康帶來了危害。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他們看到工人惡劣的生活條件和居住條件,危害工人身體健康的變質食品,表現出深深的憂慮和同情。

工人喝的各種飲料,原料中充滿了各種摻假、偽劣的東西,有的不僅是變質的,還有的是有毒的,對工人的身體健康會產生巨大的危害。這種假冒偽劣的產品往往具有隱蔽性,但對人身體的傷害卻是長期的,產品的質量從表面上很難辨別真假。如“可可里面常摻有搗得很細的褐色粘土,這種粘土是用羊脂油搓過的,摻在真的可可里簡直看不出是假的。……在市面上行銷的各種各樣的煙草里都摻上了各種令人作嘔的東西。”[12]這種劣質的食品和簡陋的生活條件對工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是巨大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窮人的基本生活需要都不能得到滿足,只能靠吃大量劣質、有毒的食品來維持生命。這些劣質的食品往往很難消化,不僅在工人當中存在,而且在孩子之間也普遍存在,這樣帶來各種各樣的疾病。一旦疾病開始流行起來,就會迅速地在社會上蔓延。所以馬克思說,“引起其他許多疾病的直接原因,與其說是在于工人的居住條件,不如說是在于飲食方面。”[13]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生活飲食方面的批判性分析,深切注意到食品安全對工人身體健康的影響。這些思想呈現出馬克思恩格斯對維護人民身體健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關注,暗含著對健康消費的生態理念。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農業思想的主要特點

我們如果重新審視他們的生態思想,就可以看出思想背后鮮明的個性特征,可以概括為人民性、實踐性、科學性和前瞻性。

第一,人民性。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農業思想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人民性,這是由他們根本觀點和根本立場決定的。馬克思學說從創立自己的學說之日起,就旗幟鮮明的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提出為全人類的幸福謀利益,在如何發展農業方面,深深地體現了對人類利益的關注。關于農業的社會地位,馬克思從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認為農業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人類能夠世世代代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同時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也是為了人民的身體健康和安全幸福。在對農業組織形式上,馬克思認為農業發展的前提必須從所有制方面實現對整個農業的完全占有。“社會主義的職責,甚至它的迫切職責是在于維護自食其力的農民對自己的小塊土地的公有。”[14]馬克思恩格斯把最廣大人民利益作為認識和分析農業發展的出發點,深深地體現了對廣大人民的深厚情感。

第二,批判性。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農業思想的批判性根源于時代特征。在資產階級處于長期統治的形勢下,廣大從事農業勞動者深受農業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還不適合通過正面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觀點和想法。所以,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有關生態農業思想的論述,而且這種論述從反思視角,運用批判的方式和話語來剖析資本主義農業發展模式,揭示了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的剝削和壓迫給農民身體健康帶來了嚴重危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斷地最大限度獲得利潤,這種目的促使農業資本家從土地和農業工人的勞動中榨取盡可能多價值,有時會鋌而走險。這樣不僅會損害農業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身心健康,而且往往是破壞了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生活環境,影響了農業的持續發展。在農業技術方面,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提高和農業技術的發展并沒有促進勞動者本身素質的進步,相反是對勞動力本身的破壞和傷害。“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技術進步,都不合適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15]在農業組織形式方面,馬克思認為土地國有化是有效的農業發展形式,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將消除農民被壓迫被剝削的制度根源,有力的改變農民的地位,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這將會帶來農業發展的制度性變革。“土地國有化將使勞動和資本之間的關系徹底改變,……到那時,階級差別和特權將與他們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一同消失。”[16]

第三,科學性。科學性來源于對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實踐的深刻把握。隨著科學技術手段和科學知識進步,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物理學、達爾文的進化論等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異彩紛呈。自然科學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人們對土壤化學和物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認識到土壤中元素與農作物生長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一些科學家開始思考農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如德國化學家李比希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農業發展模式是土壤貧瘠的重要根源。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吸收重農學派和重商學派的基礎上,揭示了物質變換理論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規律。這種認識不僅為我們從自然生態環境視角來認識農業發展提供了思路,而且為我們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分析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提供了理論分析框架。馬克思恩格斯堅持科學的方法來認識農業問題。從人類社會農業發展階段看,人類自然活動和社會活動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正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導致了“物質能量的相互變換”。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觀、歷史觀、生態觀三方面實現了內在統一,把科學規律和現實人文關懷的融為一體。這為我們從更為廣闊的視角認識和分析人類環境危機和社會內在矛盾等重大的現實問題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

第四,前瞻性。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生態農業的主要特征雖然還沒有呈現,但是當時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逐漸暴露。根據資本主義農業發展面臨問題,分析了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并預測了未來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他們認為未來將被一種合理化的農業取代。在農作物與環境的關系上,要充分考慮農作物生長與周圍環境相協調,農作物的種植不能超過土壤肥沃所能承受的限度。在利用技術方面,充分利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改善土壤內部結構,保證各種化學成分的相互循環。他們還警告任何只注重農業的高產,肆意掠奪自然資源和破壞環境的做法,最終帶來后果都會受到自然界災難性的報復。在農業經營上,馬克思認為雇傭勞動只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社會形式,最終是“以自由聯合勞動條件去代替勞動受奴役的經濟條件中。”[17]所以,未來農業是一種高級的自由人聯合勞動的經營方式,而且這種經營可以在沒有雇主階級參加的條件下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大規模的生產。馬克思恩格斯這些寶貴的生態思想,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較長的歷史發展時期,但是對當今探索農業發展模式和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鄧文錢單位:中央黨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