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思考
時間:2022-05-14 09:16:24
導語: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立體生態農業是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有機聯系,利用各種科技技術,在農林牧副漁多模塊間形成整體生態鏈的良性循環,力求達到既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又能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從而打造多種復合農業模塊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2國內外立體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
目前,從農業發展模式的探索研究和模式應用的發展情況來看,全世界各國的農業發展模式大多都停留在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理論模式、架構以及立體生態農業系統類型上,而對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應用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
3內江發展生態農業的優勢
3.1宏觀政策支持。國家大力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扶貧攻堅、供給側改革、農村產業融合、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宏觀政策,為立體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3.2區位及產業優勢明顯。內江地處川東南中心,位于成渝經濟區中心帶上,有利于農產品流通和農產品集散地建設及精深加工的發展;內江黑豬、塔羅科血橙、七星椒、周蘿卜等傳統產業的美譽已廣為人知,農業多個萬畝產業建設呈厚積薄發之勢。3.3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隨著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開展,惠農支農政策覆蓋面將越來越廣,農村生態綠色產業模式將更受政策重視,為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3.4農業生產基礎條件不斷提高。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比較明顯改善,為全市打造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為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創造了可行性條件。3.5農業生態等大環境明顯改善。隨著“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大規模綠化行動、沱江流域綜合治理、“河長制”工作的深入開展,農業生產環境得到不斷優化,為立體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3.6高壓的環保態勢,明確了農業的發展方向。自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來,農業環境保護呈高壓態勢,為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業生產者,指明了今后農業發展方向,“重產量、輕品質”,“狠抓經濟效益、犧牲生態效益”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4內江發展立體生態農業的幾點思考
4.1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打造村級“龍頭”,主動謀劃全村特色產業發展方向。從我市農村實際看,當前各村都有發展農業產業的意識和需求,如果由村委成立一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把自身打造成產業“龍頭”,充分利用土地確權的成果,動員廣大村民,將土地經營權適度規模集中,統一規劃、整體布局,充分改善投資環境后,通過開展“返鄉創業”等招商活動,引進有實力的業主,與村民形成利益共同體,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這樣既可以充分利用大量閑置耕地,又能防止土地嚴重撂荒。目前,村委申報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還存在一些政策上的障礙,政府必須出臺相關文件,賦予村委申報“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主體資格,工商部門才會予以登記注冊。4.2建立多個示范“園區”,做強“甜城味”公用品牌,帶領立體生態農業在內江遍地開花。結合“一二三四五”農業產業提升行動方案,針對內江各市縣區現有產業特點,可采取以下幾種模式。1)“稻田+養殖+休閑垂釣”模式。目前在隆昌市、市中區、東興區發展“稻田養殖”都有較好的基礎條件,可充分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等項目建設,利用水稻的邊際效應,在基本不減少水稻有效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合理布局稻漁種養區,開展稻田釣魚、捕撈體驗活動。2)“黑豬養殖+特色種植”模式。結合全市打造“百萬頭內江黑豬”產業項目的契機,推行“黑豬-沼氣-果蔬種植”配套技術,在全市多個萬畝特色產業基地配套建設“內江黑豬”養殖基地,打造多個種養循環示范亮點。3)“經果林+林下種養+休閑度假”模式。圍繞大規模綠化、創建省級森林城市、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項目,積極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推進特色經果林建設,發展林下生態種養植業,推廣精品農業,努力打造中高端農產品品牌,充分利用各種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閑、旅游、康養、度假等第三產業。4.3利用區位優勢,建特色農產品“集散地”,主動發揮川東渝西農業經濟紐帶作用。1)依托廣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內江市特色農產品自產自銷區,逐步打造內江農產品區域影響力。全市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2000多家,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目前的銷售方式十分簡單,都是依靠“販子”在市場上進行銷售,利潤低、品牌影響力差,挫傷了生產者追求品牌品質的積極性;目前“甜城味”品牌已經被省政府評為全省“十大區域公共品牌”,全市已經簽約使用“甜城味”品牌的業主達42家,建立特色農產品自產自銷區的條件已基本成熟。2)依托川東渝西區域協作,建立特色優勢農產品集散中心,提高區域核心影響力。在中央“成渝經濟區”和川渝共同推進成渝城市群建設的大背景下,憑借日益完善的交通網絡及得天獨厚區位優勢,建立特色優勢農產品集散中心,把內江打造為成渝城市群的“脊梁”,機不可失。4.4設立農業產業專項基金,設定杠桿,加大金融機構對農業特色。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目前全市的特色農產品發展,很多業主都出現了融資難的問題,政府財政可以對規模特色優質農業產業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支持特色產業的規模化發展。特別是萬畝蠶桑、青花椒、木本油料、柑桔、無花果、巨黃竹等多個萬畝產業基地的建設,以及傳統的塔羅科血橙、七星椒、周蘿卜等產業,分別設立專項基金,同金融機構商定一定的杠桿比例,加大對這些產業的信貸支持,為這些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作者:雷明容 單位:四川省內江市土壤肥料站
- 上一篇:廣播功能價值及傳播效果提升
- 下一篇: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