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
時間:2022-11-05 10:57:34
導語: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西部地區作為我國黃河以及長江經濟帶的關鍵生態屏障,無論從其經濟發展還是生態環境質量,對我國整體的生態經濟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直接的關聯性。因此,應該突顯出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的特殊性,并與其地區生態環境進行結合,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生態產業重構策略,為西部地區經濟以及社會的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生態產業重構
我國西部地區自古以來就擁有廣闊的土地以及豐富的資源,在自然以及錯誤觀點的影響下,其地區的生態環境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導致西部地區出現了區域沙漠化、水土流失、生物資源減少等問題的發生。此外,由于西部地區是多民族居住地,其區域內的基礎建設相對較為滿后,人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現象尤為嚴重,從而讓我國西部地區生態功能已經出現了紊亂的發展態勢。因此,針對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意義
(一)西部農業經濟發展可以緩解其區域內人民生存需求問題
隨著我國各地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西部農業經濟發展與之相比呈現整體發展基礎相對落后的表現。尤其是對于該區域內一些對自然環境依賴性較強的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由于受到生態自然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地區已經不能夠滿足人類居住與發展需求。從目前西部地區干旱以及半干旱地區的人口承載量來分析,已經呈現出嚴重超標的表現。特別是甘肅地區干旱區域面積超載已經超出了其承載量的三倍以上。因此,只有通過大力發展西部農經濟,才能有效解決其區域內人類生存需求,進一步緩解西部地區的干旱問題。從當前我國西部地區所開展的農業產業來進行分析,其區域內的農業發展水平依然保持傳統的低層次發展形勢,只能基本上維持生計問題。加上近年來日益嚴重的生態破壞問題,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存在著非常大的風險。西部農業經濟發展只能單純地滿足自身的生存需求,其區域內的農產品的成品率只能保持在30%左右。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我國西部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融資問題非常困難,對于第二及第三產業發展形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生產企業數量與東部地區相比,相差了近一半,對其區域的市場化發展帶來了阻礙。以此種種所表現出的問題,導致西部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無法進行大規模化發展,同時加上其區域農業生產層次偏低的影響,農業經濟發展整體上表現出了非常緩慢的現象。因此,當前大力發展西部農業經濟與生態產業重構,是解決其區域民眾生存需求的關鍵。
(二)西部農業經濟發展可以對其區域內生態環境形成保護
生態環境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其更是社會經濟以及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只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才適于人類的居住與生活。但當前我國西部地區所開展的工業化發展以為對經濟指標增加的追求,對于其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形成了一定的破壞,甚至有的區域已經受到了災難性毀滅。為了我國基礎建設工作,西部地區一直以來都為其工作提供重要的原材料以及能源,雖然在此期間已經建設了相應的公路設施,但由于我國西部地區土地非常貧瘠,對于其區域內民眾的生活沒有發生過多改變,依然承受著非常大的壓力。過于追求工業發展,對于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忽略,從而導致其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讓其區域內的農業產能表現了不樂觀的問題。所以,在我國西部地區發展農業經濟,不僅可以解決地方民眾的生存壓力,還可以結合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地方民族繁衍以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二、西部地區生態經濟退化機制分析
所謂生態經濟系統所指的是,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所形成的一種相互作用,其經濟系統表現出相關的結構性以及功能性。從另一個層面來進行分析,可以通過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所存在的物流、信息流、能流等方面來進行關聯,并讓其形成相應的有機整,從而可以讓生態系統成為經濟系統的基礎。生態系統負反饋機制對整個區域內的生產力以資源再生能力形成一定的限制。但經濟系統中的正反饋機制,對生態系統要求其提供無限的物質以及能源供應。這兩種正、負機制在一定層面上存在著矛盾性,一旦某個區域內的經濟系統對其生態系統的要求超出了其極限,勢必會對其區域的生態系統結構造成嚴重的破壞。從而導致整個區域內的生態功能喪失,表現出了區域生態平衡嚴重失調的現象,最終會讓整個區域內的生態經濟系統表現出逐步退化的問題。從多個角度來對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經濟系統退化問題進行分析后發現,其主要原因可以劃分為自然以及人為兩個方面。其中的自然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的內營力以及外營力所造成。自然因素的影響,主要是人類對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破壞,讓其自然生態恢復能力受到了嚴重影響,從而造成了西部地區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動植物資源銳減、自然災害嚴重的問題。人為因素對其區域的植被生態環境進行改變后,人們不斷地進行不合理開墾、耕作等農業生產,加速了其區域的生態經濟系統退化。
三、我國西部地區生態重建與恢復的生態經濟學建議
(一)以國家為主導健全生態產業重構管理制度
想要實現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產業重構,必須要以國家為主導制定適合于其區域發展的政策。從而才能夠從根本上來緩解其區域內生態退化的問題,同時也是為我國社會經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所以,國家應該加大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的扶持力度,以發展、稅收以及投資等方面為切入點,制定諸多優惠政策。此外,還需要針對性構建適用于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的管理機制。比如:構建生態治理獎勵基金機制,生態產業重構土地使用管理辦法等,閉幕式通過與生態立法形成關聯,對地方政府以及當在農戶等經濟主體進行規范化管理。地方政府還應該制定相應的獎罰制度,可以更好地激發地方農戶重視生態產業重建熱情,為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奠定基礎。
(二)構建完善的資金保障制度
西部地區農業經濟與生態產業重構工作,是一個系統化、長期化的工作。整個重構工作需要通過大量的資金投入來給予支持,如果只是單純地通過國家補貼來完成此項工作根本無法實現。因此,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需要根據不同地區實際情況,構建多元化投資主體以及多樣化的投資機制。當地政府以及主管部門,必須要對其重構工作制定長期有效的工作,并將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所需投入納入政府財政預算當中。在地方政府主導下,地方商業銀行應該為其區域中開展的相關重構項目提供更多的貸款,結合其重構項目實際情況可以適當延長貸款償還期限。可以考慮將國外資本引入到西部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項目中。此外,還可以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到其重構項目中。尤其是經濟林木建設項目,可以堅持所有權不變的基礎上,將荒山使用權有償出讓給企業以及個人開展荒山經濟林木建設。通過不斷發展綠色產業的形式,加速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的步伐。
(三)發揮各地資源優勢開展分區建設工作
我國西部地區地域非常遼闊,但其地區的生態環境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性。因此,在開展農業經濟與生態產業重構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生態環境優勢以及自然發展規律,制定合理化、分區化的建設工作機制。對于西部地區生態重構工作而方,可以考慮以植被恢復為核心,通過林木發展、草場建設以及荒漠植被種植等方式來開展生態重構。并要結合當地生態環境以及資源優勢,開展分區重建工作,其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區域來進行劃分:
1.黃土高原區域。對于此區域內的生態重構工作,需要以植被恢復為主開展建設工作。通過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水土保持建設,可以對其區域內的土地結構進行合理化利用,并在其區域內開展具有特色的生態農業項目。整個重構過程,需要以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為基礎,制定封山育林(草)的管理機制。加大對地方民眾生態環境重要性的宣傳力度,讓其民眾能夠參與到林山、畜牧山建設當中,有促進其區域內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西北干旱區域。在此區域的農業經濟與生態重構工作中,必須要突出節約用水的重點。通過不斷地提升水資源利用率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為了緩解其區域內沙漠化的問題,應該在其區域內開展固沙、治沙生態重構工作。通過不斷增加沙區林草植被種植來對區域內沙漠化問題進行有效控。
3.青藏高原寒冷區域。在此區域中的建設,可以通過合理利用其區域的天然草場資源以及水資源加大對其區域內原始森林的保護力度。從而可以確保其區域內的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通過完善草地生態保護與建設機制的監督下,合理化利用草地生態資源開展畜牧業。
4.西南喀斯特山地區。此地區的農業經濟與生態重構重點,主要是以退耕還林為主。不僅要對其區域內的水土流失問題進行控制,還需要通過結合當地林業與畜牧業特征來開發更多的生物資源。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當地民眾的生存需求,還可以增加當地民眾的經濟收益,在完成生態產業重構的同時還可以抑制生態經濟系統退化問題。
(四)大力發展綠色農業
1.政府應該加強對西部地區“三農問題”關注,并加大其區域內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掛失力度。通過在西部地區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可以形成大規模的綠色農業經濟體系,最大化地為我國農業安全提供保障,同時也能夠兼顧西部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
2.以科技興農為基礎,加大綠色農業的科技投入。綠色農業經濟效益想要得到提升,需要考慮其發展過程中的成本以及產量問題。通過科技興農的方式,才能夠促進農業生產效益的穩步提升。通過新技術的應用,還可以改變當前西部地區生產水平低下的問題,促進農業經濟以及生態產業邊際效益的持續增長,促進西部綠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加強信息技術建設,為西部地區綠色農發展提供信息化管理支持。農業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但其以第一產業的身份所表現出來的性價相對較低。所以,為了能夠讓農業經濟效益得到進一步提高,可以選擇將信息技術與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方式,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信息管理平臺。通過對相關技術以及市場經濟變化的實時監控,可以讓綠色農業產品獲得更多的銷售渠道。并通過其管理平臺,可以對綠色農業發展的光照度、水分、溫濕度等重要因素進行監測,通過有效的信息技術支持,為綠色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提供強大支持。
四、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產業重構,必須要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的重要性。要加大對西部地區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優勢的分析,并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下,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同時,通過生態產業重構建設工作,為其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最終實現人類與大自然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夏華林,楊敬宇.特色現代農業是我國西部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取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5);513-518.
[2]蔣得江,王答相.合理安排生態用水是搞好西北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J].水土保持研究,2002,(4):12-14.
[3]彭新宇.云陽縣農業生態環境而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西部科技,2011,10(10):49-50.
[4]呂振宇,牛靈安,郝晉眠等.中國農業生態環境而臨的問題與改善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09,(14):218-224.
作者:張亞娜 單位:西安培華學院會計學院
- 上一篇:高中語文辯證思維能力探究
- 下一篇:高中語文教學內容選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