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縣鎮特色生態農業發展案例分析
時間:2022-08-02 11:14:54
導語:舊縣鎮特色生態農業發展案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介紹了安徽省太和縣舊縣鎮特色生態農業發展案例,以生態鏈循環發展構建產品圈、企業圈、產業圈,打造區域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為當前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農業;產業發展;食用菌
1舊縣鎮特色農業生態發展背景分析
為應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耕地質量下降,內外源性污染并存等問題,安徽省太和縣舊縣鎮啟動建設了太和縣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從區域突出環境問題入手,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體,因地制宜地配置低碳循環、節水、節肥、節藥和面源污染防治的技術和設施,探索出了百麓公司為代表的“秸稈—食藥用菌—有機肥”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1.1地理條件分析
1.1.1區域位置舊縣鎮位于太和縣城北部,距太和縣城中心6km。下轄10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6.2萬人,耕地5.8萬畝。2013年舊縣鎮被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2019年太和縣雙創園被農業部批準為“國家農村創新創業園區”,2020年舊縣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分別成功打造升級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是太和國家現代農業典型示范縣的核心示范區,又是“國家農村創新創業園區”的示范基地。舊縣鎮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生產大鎮,同時又是生態農業示范強鎮。1.1.2氣候資源舊縣鎮位于亞熱帶和北溫帶的過渡地帶,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寒夏熱,春秋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9℃,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92.7h,平均無霜期220d。全年夏季盛行偏南風,冬季盛行北、東北風,春秋季多偏東風。溫和的氣候、豐沛的降水、充足的日照,孕育了一方良田沃土,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1.1.3水資源全年可供利用水資源總量5.02億m3,其中地表水3.04億m3。多年來全縣加快高效節水體系建設,大力推廣和普及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60。1.1.4土壤資源舊縣鎮總面積為78km2。耕地面積5.87萬畝,其中,基本保護農田3369.42hm2;林地面積2.5萬畝。舊縣鎮地貌類型屬典型的淮北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略為傾斜,地面自然坡降約為萬分之一,南部地區多坡、洼地和湖泊。土壤類型主要為黏壤土,土質肥沃。
1.2產業發展狀況
舊縣鎮位于太和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占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4的面積,是太和縣糧食生產主導產業示范區,全省小麥、夏玉米最高單產都是由舊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保持和刷新的,其中2014年小麥最高單產達760.9kg,2015年夏玉米最高單產達1049.9kg。糧食生產在消費導向、市場導向和特色導向的作用下,小麥、玉米、紅薯等主要農產品,在品種、品質、功能上開始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富硒糧、強筋麥、高蛋白大豆、特色玉米、多功能紅薯、專用粉、特需人群專用食品和多彩多味專用糧,深受市場和消費者的喜愛,傳統的糧食生產受到挑戰,個性化的糧食生產開始發力。農業結構調整正在走向產業化布局,“一麥一豆”的種植業格局被打破,大豆、玉米平分秋色的格局凸顯,綠色糧油、優質藥材、高效果蔬、特種養殖等一批特色產業,在資源配置中的比例逐漸上升,結構調整正在向市場化、特色化靠攏。以舊縣鎮為核心區的農村創業創新園區正在加速建設中,園區內規劃特色種養及加工于一體的高科技示范園區,特色農作物種植1000畝、花卉苗木1500畝、畜禽養殖500畝。小麥良種繁育區、綠色增長模式示范區、高產攻關競賽區,四區面積1500畝;休閑農業區500畝。食藥用菌科技產業園建設為穩步推進產業脫貧,加快“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發展進度,奠定鄉村振興戰略產業先行的基礎,目前園區一期工程基本建設好并已投產運營,二期工程已陸續開工建設。
1.3生態農業實踐探索
按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認真貫徹“兩山理論”,深入實施“綠色增效、品牌建設、科技推廣、主體培育、改革創新”五大專項行動,以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為抓手,圍繞產業強龍頭,壯大龍頭帶產業,通過市場帶動、利益驅動、政策拉動、政府推動,不斷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傳統大田農作物種植一麥一豆(玉米)仍然占較大比例,每年小麥種植面積5.4萬畝,大豆種植面積3.8萬畝,玉米種植面積1.6萬畝,產生農作物秸稈總約4.728萬t。大量農作物秸稈除秸稈還田和用于畜牧業養殖外,往往得不到有效地綜合利用,常常被農民廢棄在村頭、溝河邊等處,對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影響。為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急需尋找問題突破口。立足當地園區和龍頭企業優勢,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探索出了一套“秸稈—食藥用菌—有機肥”農作物生態“中”“小”兩類循環模式。所謂“中”循環,是指舊縣鎮的雙創園、食藥用菌科技產業園、綠色糧食生產基地、孔雀文化產業園、陶藝藝術產業園和30多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產業園區之間通過產品、原料、供應等中間環節,把它們鏈接起來形成生態循環農業。所謂“小”循環,是指園區或基地內部,形成個體生態循環模式。如安徽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食藥用菌生產種植到精深加工,形成單純的一產向二、三產延伸。2020年,公司投資1800萬元興建有機肥廠,實現秸稈—菌棒—食藥用菌—有機肥—還田的生態循環模式。
2舊縣鎮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
2.1強化產業發展意識
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產業是關鍵,既能脫貧,又能致富;并把“產業振興”擺在“五大振興”之首。近年來,舊縣鎮立足自身實際,把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高效農業、設施農業、旅游農業、觀光農業。
2.2千方百計發展產業
一是全員發動。發動干部上網查、出去看、留心聽、注意找,捕捉一切有效信息。二是利用資源。通過阜陽市農業農村局牽頭,當地成功引進安徽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計劃總投資5億元,進行秸稈綜合利用,已建成156座智能溫室大棚和年產4000萬袋的現代化菌包廠,生產蛹蟲草、羊肚菌、紅托竹蓀等高端食藥用菌,并進行系列加工,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評價。
2.3精心呵護產業發展
強化服務意識,一切圍繞企業轉、一切圍繞產業干。每一個園區均成立園區辦,對企業遇到的困難,對園區碰到的問題,不推不拖,立馬就辦。按照“農業項目化、項目企業化、企業產業化、產業園區化”的發展思路,實行“一村一園區”,形成塊狀隆起、連點成線、連線成片的發展格局。
3創建食用菌產業園
食用菌產業園是舊縣鎮為促進特色產業發展而創建的一個園區,目前,隨著園區產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生產有蛹蟲草、紅托竹蓀、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營養價值高,保健效果好,市場開發前景廣闊。
3.1高品質食用菌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3.1.1產品生態圈打造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經營”的原則,打造成食用菌生產種植、技術培訓、精深加工、生物工程提取、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研學文旅、金融服務、產品銷售和出口為一體的農業現代化企業。技術、規模和產能上,單體智能化、周年化種植,技術依托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大、江南大學、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所,主要生產有蛹蟲草、紅托竹蓀、羊肚菌、桑黃、靈芝等珍稀食用菌。工藝流程:秸稈→預濕→混料→建堆→發酵→裝袋→滅菌→接種→發菌管理→覆土管理→催蕾→采收及采收后管理。工廠分開經營,發酵廠、栽培場、有機肥廠互為獨立,避免感染。菌包廠采用荷蘭模式制作培養料,每年向種植基地提供發菌好的培養料。目前企業傾心打造出“鹿千禧”“鹿子曰”“百麓”“然佰草”等多個品牌。3.1.2企業生態圈打造聯農帶農機制:1)帶動村集體經濟。同12個村級合作社合作,其以自有要素土地、資金和資產的方式入股種植基地,根據年度效益及占股比例分紅。2019—2020年連續2年分紅都在100萬元以上,平均每個村分紅不低于8萬元。2)2020年5月園區啟動菇房承包模式。截至2020年底,農戶共承包菇房數36個,周期為3個半月結算利潤,每個承包戶凈收益在2萬元左右。3.1.3產業生態圈構建企業積極構建食藥用菌全產業鏈,為打造食用菌生態循環全產業鏈:1)企業著手擴大秸稈收儲范圍,擴建秸稈發酵堆料場地,培育秸稈收儲社會化服務組織,變廢為寶,增加農民收入;2)由一產向二產延伸,開始籌建功能性食品加工廠等;3)已與安徽華源醫藥合作,功能性固體飲料和袋裝茶已經面世;4)二期有機肥廠已建設完畢,探索秸稈基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的生態循環利用。
作者:劉強 單位:安徽省太和縣舊縣鎮農業綜合服務站
- 上一篇:清潔能源發展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麻醉護理對骨科全身麻醉手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