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13:47: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環境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環境論文

油田生態環境論文

1生態環境特征

從氣象、降水條件看,環渤海地區位于半干旱暖溫帶,年降雨量為500~700mm,地面蒸發量為1500~2000mm,蒸發量是降水量的3~4倍。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常常出現春旱、夏澇和晚秋又旱的自然災害,土壤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積鹽和脫鹽的交替過程。從水文、地質條件看,黃河、海河和遼河等16條河流的入海口均在環渤海地區,因而該區域地勢多以濱海平原三角洲為主,海拔高程-1~10m之間。土壤受海洋侵蝕現象較重,土壤鹽分呈現從內陸向海濱逐漸增強的規律。從土壤、植被類型看,環渤海地區屬于濕潤-半濕潤海水浸漬鹽漬區,鹽漬過程先于成土過程,是在鹽漬淤泥的基礎上逐漸成陸發育而成。此外,土壤鹽分組成也具有地區差異。在黃河三角洲,土壤以鹽土為主,鹽分組成主要以Cl-和Na+為主,鹽含量為6~30g/kg,鹽土占土壤總面積的50%以上;而在遼河下游濱海三角洲的鹽漬土中則出現了少量SO42-[2]。黃河三角洲和遼河三角洲濱海地區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植物種類較少,主要以濕生、水生和鹽生植物為建群種形成的群落在該區占據主要地位[6-8]。常見的植物群落類型主要有蘆葦(Phragmitescommunis)群落、鹽地堿蓬(Suaedasalsa)群落、檉柳(Tamarixchinensis)群落、獐毛(Aeluropuslittoralis)群落等。總體來看,由河流沖積形成的三角洲地區土壤的成土歷程短,熟化程度低,土壤養分少,但土壤含鹽量高,地表蒸發快,極易鹽堿化,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同時,該地區人類活動頻繁,對生態系統的擾動較大,因而,環渤海地區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

2環渤海油田區開發歷史

目前,環渤海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石油生產、加工基地,勝利、遼河和大港油田的開采時間均超過50年,最年輕的冀東油田開采年限也已達20年。以勝利油田為例,自1961年發現以來,目前擁有油井2萬余口,已累計生產原油8億余噸,主要工作面積達4.4萬平方公里。勝利油田在1987年產量突破3000萬噸后一直保持了9年,至今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2500萬噸以上。冀東油田開發最晚,最初原油產量每年僅有18萬噸,而今年產量已達213萬噸,累計探明儲量17662萬噸,該油田目前已步入快速開采期,預計5~10年即可達到千萬噸油田的生產規模。石油的勘探與開發涉及面廣、涉及點多,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在油井建設過程中,主要涉及到鉆井、勘探、管線埋設以及道路建設等地面工程的占地用地問題。每口油井的井臺占用的土地面積約為400m2左右,油井位置一般較為分散,油井間以作業路面相連接,油田長期勘探、開發后的結果就是導致原本脆弱的環境更加破碎化。油田作業區污染物累積量逐年加大,環境自凈能力越來越弱,生態風險越來越高。

3油田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1油田開發對大氣的影響

查看全文

草原生態環境論文

1新巴爾虎右旗草原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全旗人口近4萬,其中牧業人口1.5萬,蒙古族人口占79.8%,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據統計,如今新巴爾虎右旗外來人口近10000人,而且已經在新巴爾虎右旗落戶.脆弱干旱的草原環境加上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草質變劣及植被覆蓋率下降造成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原沙化加劇,草原生產力大幅下降,多數牲畜處在半飽狀態下,遇到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事件牲畜會大批死亡等諸多問題,在利益的驅使下夏秋兩季草原上挖藥材的人遍布,嚴重破壞了土壤表層結構,同時也污染了環境.新右旗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有金、鉛、錳、鐵等十多種金屬和煤、瑪瑙石、石灰石等非金屬礦藏,并引來大慶油田等公司的青睞,但近幾年因為某些礦山企業的盲目開礦和違法開采造成土地的破壞和植被的破壞,這些企業造成的廢棄物不僅過多占用空間,而且對周圍的水域和大氣也造成了污染,破壞了草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發展.2011年春季,新巴爾虎右旗草原發生鼠害面積達1350萬畝,占全旗草原的50%,在鼠害重災區,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遭受破壞的草原慘不忍睹.2012年全旗鬧蝗災危及420多萬畝草場,平均每平方千米害蟲數量達400~500只,最高到達700~1000只.我們的草原正加速向毀滅前進,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2人為因素對草原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原因

2.1草畜雙承包制度是草原生態環境退化的根源

自1983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在全國率先推行了“草場共有、承包經營、牧畜作價、戶有戶養”的草畜雙承包責任制.在人口與草場比例失衡的狀態下,牧民只在自己的牧場上完成日復一日的放牧活動既不科學又不合理.草場承包制限制了四季輪流放牧的可能,這種使草原分片承包,牲畜作價歸戶的“雙包制”使得經營畜牧業和經營草原緊密聯系.牧民承包以后年復一年都在固定的放牧圈里活動,牲畜晝夜啃食同一個牧場,在居民點、臥盤、水井附近出現許多直徑60米至95米的同心圓,平均每個居民點退化105畝至310畝左右的草原“.草畜雙包制”導致草原的不科學使用,牲畜以牧戶為中心每天從定居點至飲水點不斷踐踏和啃食一片草地從而導致了蹄災.同時,這種把草原一片一片圈起來的制度不僅使草原載畜力降低而且加大了牧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最終造成牧民之間的惡性競爭.

2.2新巴爾虎右旗旅游業對草原生態環境的影響

查看全文

大學精神與生態環境論文

一、什么是大學精神

作為知識生產、傳播和教育的主導力量,大學只有在一種特定的精神理念的引領下才能發揮巨大的社會功能。大學精神代表著一種超越性的氣質、高舉遠慕的品格和執著于真理的求索精神。首先,大學精神是科學理性的探索精神。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追求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和解釋體系,明顯地區別于神話式、常識主義和宗教的知識系統。以科學主義和理性邏輯為基石,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提供了可驗證的、可靠的理論學說,并以真理為指向,以實踐為檢驗標準。其次,大學精神是弘揚人的價值的人文主義精神。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大大提升了人的地位,修正了舊有的宇宙觀和宗教觀,把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作為中心。人本身得到了尊重和崇敬。在這種人文主義精神的支配下,知識和教育的方向都發生了重大轉向。現代大學更加注重對人的生活世界的研究、創造,致力于建構生活的意義世界。再次,大學精神是一種批判的超越精神。這種批判精神有兩個維度:第一個是對現實生活世界的理論批判。運用知識和理論的武器,致力于批判反科學主義的迷信觀念、假惡丑的道德墮落。第二個是對大學自身的知識生產和理論學說的學術批判。沒有批判就沒有知識的增長和文明的進步。在學術批判中,對既有的各種理論學說進行理性驗證、批駁,從而推動知識創新能力。“嚴肅的學術批判,也就是對知識增量具有重要意義的從知識角度的批評。正是通過這種有助于知識增量的學術批評,我們能夠進一步洞見到此前我們認識不到、或不意識、或忽視的許多問題。”[科學的理性精神、人文主義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實質,由此,現代大學才能在推進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發揮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異化了的學術生態環境

大學精神的實現,有賴于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特定的時代價值觀念。縱觀人類歷史,在巨大的社會變遷時期,往往能夠帶動文化的重大創新和轉向,促進思想范式的更新。但同時,也會出現異質因素而導致文明發展的遲滯,造成文化精神的衰退。受這種文化變遷內在邏輯的制約,大學精神也始終受到多種有利或不利因素的牽制、影響和挑戰。20世紀初期的德國,處于重大轉折時期的大學里彌漫著抑郁、悲觀的氣息。圍繞著學術與政治、知識與權力、學術管理體制、“去學術”的專業化和純粹學術等問題聚訟紛紜。在這種背景下,馬克斯•韋伯在對青年教師的講演中指出,學術應當成為一種精神上的志業。但是,“今天,學術已經作為一種職業的經營,以學術為志業受到了限制,就是學問已進入一個空前專業化的時代,并且這種局面將一直持續下去”。韋伯所批評的是大學中的墮落現象,即嚴肅的學術活動、以教育為志向的大學,已經被逐漸功利化的職業謀生所取代。認為這是大學精神衰落的征兆,將危及大學獨立自治的理想。概言之,大學生態環境的惡化,會導致大學創造力的衰減,最終造成文化發展失去根本動力。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當代中國的大學教育同樣面對著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學術的生態環境尤為嚴峻。學術研究中普遍存在著功利化、學術失范、學術操守和道德嚴重墮落、浮躁與虛夸的現象。韋伯所批判和警告的危險正在逐步成為現實的寫照,這種現狀“正如我們在敗壞著精神一樣,我們也在敗壞著情感”。學術創造原本尊奉的價值和理想不再神圣,而處于利益和權力的圍城之中。在大學中存在著數量與質量、功利與學術、敬業與浮夸等多種矛盾。大學的學術管理體制嚴重背離了學術的精神實質和發展邏輯。數字化管理已經成為普遍規則,評判大學的等級、學術聲譽以及教師的學術水準皆以此為標準。研究基地和博士碩士點的數量、科研經費的引進數額、的數量和刊物級別以EI、SCI區分等等,不一而足。這種管理體制便于進行直觀的評判,簡化了管理的難度和成本,簡便易行。但是,這恰恰傷害了學術本身的嚴肅與尊嚴。在這種學術管理體制下,嚴肅的學術研究演化成了商業性的數量競賽。“一旦這些商業性的外部標準代替學術的內在尺度,成為評判和衡量所有學者的統一尺度,就使得知識的生產,就像資本主義的物質生產一樣,在不斷追求效率的形式合理性背后,是失去了其本身意義的實質不合理。”于是,在這種環境里,粗制濫造、抄襲、炒作、自我復制等反學術的現象不斷滋生。“對那些一旦進入這一賽跑并決心參與競爭的人來說,這場競賽激勵他們參與了一場每個人要對抗所有人、人人相互利用又相互對抗的斗爭。這一斗爭決不包含帶來學術革命的危險,相反,它以自己的邏輯促進這一包含時間性距離的體制和秩序的延續和繼承。一方面,這是因為參與競爭就意味著承認競爭有著共同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又因為競爭在任何時刻都局限于大約位于同一起跑線的競爭者,還因為仲裁者是那些占有更高位置的人。”缺少了學術敬畏之心的所謂“創新”究竟能有多大的新意和貢獻呢?人類的知識由此而得到了多大增長呢?是否推進了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呢?另一方面,在教育行政化的體制下,與學術卑微相對照的是權力的傲慢。學術自治和學術權利始終依附于權力的支配,學術自由因此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異化的學術生態環境,既無法傳承大學的精神和理想,又使得學術創新能力低下、教育教學質量降低。“學術‘成果’在大量涌現,學術真金卻在不斷萎縮;學術市場熱鬧非凡,學術空氣卻異常浮躁。”在表面光鮮浮華的背后,難以掩蓋的卻是學術精神和大學理想的衰落。

三、健康學術生態環境的重建

作為制度化、組織化的大學,首先是一個秉承共同學術理想的知識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尊奉著特定的理念、共享著一整套價值認同和學術話語。學術思想“只能于產生自己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只有當它發現它自己時,它才存在并且才是真實的”。學術研究活動遵循著自身的特定邏輯,過度的逐利思維必然使得學術創造發生異化。作為相對自治和自主的知識共同體,大學社會功能的實現,是在秉承其自身理想的前提下完成的。如果沒有了學術共同體的相對自治,大學就無法持續地成為思想文化的中心和培育優秀人才的基地。制度正義是首要的正義,矯正異化的學術生態環境,應當從制度建設著手。建立真正的現代大學制度和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是保障大學精神和文化持續發展的根本。學術生態環境的惡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涉及學術研究與學術管理體制的關系。大學的行政化建制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盡管“去行政化”的呼聲在近年頗為響亮,但卻困難重重,行政化的管理仍將是大學制度的主流格局。在這種現狀之下,學術活動缺乏獨立性,嚴重地依附于行政權力。比如,學術資源的行政控制,行政權力支配學術權力,行政權力對評獎、職稱晉升的全面管制等等。由此,學術研究并未遵循自身的邏輯而展開,學術的內在規定性時時處于行政的權力邏輯規訓和支配下。缺乏學術獨立和自由,必然導致學術想象力和創造力被圈定在權力的邏輯中,也就無法真正地推進學術發展。在本真意義上,學術研究工作是人類存在的一種活動,其特質表現為思維活動、觀念更新與知識生產。它構成了人類文明熠熠生輝的精神基礎和必要前提。學術研究和思考的領域“無窮大”,從浩瀚的星空到不可見的微觀世界,從形而上的思維世界到現實具體的生活世界。既包含對可見物理世界的研究,也涵括形而上的純思維活動。作為思維活動的學術,并沒有不可思的領域,但卻有邊界,即受限于人類自身的理性———人的邊界構成了思維的邊界。打開人類知識的演進史,就可知學術本身并不以明確的功利為首要目的,它首先表現為一種單純的思想上的愉悅,之后才被人們運用于現實生活之中。真正的思想者,“他們的活動本質上不是追求實用的目的,而是在藝術、科學或形而上的思索尋求樂趣,簡言之,就是樂于尋求擁有非物質方面的利益”。當然,這并非表明學術活動缺乏現實關注的情懷。在思想本身的“原初狀態”里,它就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思考。行政權力對學術活動的過度壓制和宰制,既違背了學術的邏輯,也背離了大學的獨立自治精神。行政話語主宰、壓制著學術話語和民主話語,學術資源的分配更多地受制于行政權力,造成了學術自由的匱乏和學術自治的虛無,最終必然導致學術創新精神、積極性和能力的衰減。其次,學術的承認和學術榮譽感對社會總體價值觀的臣服。這主要表現為在物欲主義和逐利主義對大學的影響。學術研究不再遵循學術生長的邏輯,反而,學術本身異化成了謀求經濟利益的工具。失去了神圣光環的學術,就必然演化為追求物質利益、謀求課題經費、各種頭銜和名望的手段。按照馬克斯•韋伯的看法,除魅之后的社會神圣結構被打破,逐步演化為一個形而下的“逐利的世界”,侵入到社會的所有領域而成為一個時代性的表征。學術研究同樣無法免于被侵蝕而獨保清純,功利主義成了學術的評判標尺和至上追求。再次,身處行政權力支配和物質利益誘惑雙重擠壓之下的知識分子,其價值的承認與最優化往往不是學術創造本身決定的。所以,也難以認真對待學術、虔信知識即力量、敬畏學術的尊嚴與高貴。學術與權力和功利纏繞一處,學術逐步功利化、趨利性和平庸化,催生出了另一種“時代的喧囂”———有理論而無思想、刊物大于觀點、課題經費至上、普遍的學術墮落、抄襲成風。虛假繁榮的局面,既無法傳承或創造出一種學術傳統,更無法創造出世界性的知識貢獻。

查看全文

縣域金融生態環境論文

一、2013年黑龍江省縣域金融生態環境評估情況

(一)縣域經濟增長加快,結構逐步優化。2013年,全省縣域GDP總量為7243.6億元,同比增長11.5%,是2007年的3.1倍;縣域人均GDP為30281元,同比增長12.8%,是2007年的2.8倍。已有超過80%的縣(市)擺脫了單一依靠農業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呈現多樣化格局。縣域經濟正向特色產業主導型、園區建設牽動型、產業集群引領型、中心城市輻射型、口岸經濟帶動型等為主要類型的工業模式發展。

(二)縣域金融運行態勢良好,金融支持“三農”力度加大。2013年,64個縣(市)人民幣存款余額同比增長11.1%,與全省各項存款同比增速持平;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3%,較全省各項貸款同比增速低1.4個百分點。存貸比的平均水平為64.8%,較全省全口徑存貸比高出2.2個百分點,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縣域涉農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為90.6%,較2012年高出2.6個百分點。超半數的縣(市)該指標數值在80%以上,有16個縣(市)涉農貸款比重超過90%;從涉農貸款增速上看,涉農貸款同比增長14.7%,高于縣域地區各項貸款增速1.4個百分點。縣域金融資源基礎逐步改善,64個縣(市)萬人銀行類機構網點布放為2.1個,較上年增長16.7%;每個行政村POS、ATM、電子終端布放數平均值為14.2個,較上年增長50.8%,是2011年的2.3倍,整體縣域金融服務便利性與前兩年相比有了明顯的改善。

(三)征信知識宣傳力度加大,社會信用環境有所改善。各地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公眾征信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誠實守信的意識,讓信用意識深入人心。社會各界對信用記錄的關注度日益提高,人民銀行建立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查詢量迅猛增長,在貸款審批、拓展信范圍和產品創新、防范信貸風險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調查問卷顯示,近年來,各縣(市)政府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改善地區信用狀況,起到了一定的成效,社會公眾對信用環境滿意度有所提升。

(四)中心城市輻射作用較強,特色縣市綜合排名靠前。在全省縣域金融生態環境評估總體排名(見附件)中,哈爾濱地區和牡丹江地區分別有4個縣(市)排名在前20名,說明中心城市對周邊縣(市)金融生態環境發展具有一定的輻射影響,起到了帶動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整體發展均衡的作用。同時,國家級農村改革實驗區、人民銀行總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克山縣堅持“政府主導、央行推動、多方參與、共贏受益”的工作機制,建立全省首家縣域信用信息中心,信用環境洼地效益凸顯,2013年,位居全省縣域金融生態環境綜合排名第一位,較上年相比較有大幅提升。口岸城市綏芬河市、全國百強縣肇東市金融生態綜合排名均位于全省前20名。

二、黑龍江省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設施農業土壤生態環境論文

1.設施農業土壤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1.1土壤物理性質變差

設施農業土壤在經過種植一段時間后,土壤的團粒結構被破壞,土壤容重變小,熟化程度不斷提高,但同時土壤中的非活性孔隙比例降低,因此土壤容易出現板結現象,透氣性和透水性均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并且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這樣的問題也在不斷加劇。

1.2土壤化學性質變差

設施農業對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化學性質不斷變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土壤酸化嚴重。氮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土壤化肥利用率低下等問題使得大量未被吸收的肥料進入到土壤中,導致土壤中硝酸鹽含量大幅增加,土壤pH值呈現下降趨勢,即土壤的酸性特征越來越明顯,在種植季節由于農作物的吸收使得土壤pH值得以在一定范圍內得到增加,但在輪作間隙土壤pH值又明顯降低,從總體上來說,隨著設施農業種植期限的不斷增加,土壤酸化的程度就越嚴重。第二,土壤養分失衡現象日益明顯。設施農業土壤中的有機質、全氮、磷的含量較高,但中量和微量元素相對缺乏,因此表現為養分極度失衡。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不同弄作為對土壤養分的需求不同,然而由于農民對于土壤科學施肥的認識程度不足,導致氮肥、磷肥的施入量很大,而鉀肥的量卻很小,在一些對鉀肥需求較高的農作物種植過程中就會出現氮肥和磷肥的大量富集,這種養分失衡的現象對農作物的生理產生不利影響。第三,土壤次生鹽漬化嚴重。設施農業土壤由于長期處于覆蓋狀態,土壤與外界環境接觸較少,缺少雨水的淋溶作用,與露天土壤相比,其蒸發程度較高,再加上人工施肥過程中大量肥料未被吸收進入到土壤中,使得土壤中鹽分濃度不斷增高,并且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次生鹽漬化程度越來越高。

1.3土壤中有害微生物數量增加

查看全文

雙語語言生態環境論文

1雙語、雙語現象及其類型

國際學術界對雙語尚未形成定論并有爭議,但基本都認同雙語劃分成狹義與廣義兩種類型。從狹義的層面上來說,雙語就是居民比較熟練地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從廣義的層面上來說,雙語就是國民熟練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同樣可以說,是他們熟練地使用某種地域性語言以及標準的官方語言。雙語現象即同一種語言集體中兩種語言共存的現象。雙語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不同民族的交流與接觸不斷增多,人口流動頻繁,特別是經濟合作和文化交往使講不同語言的人聚集到一起而引起語言的相互滲透。雙語現象或多語現象是大量存在的,因為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由多種民族組成,這些多民族國家中的少數民族不僅使用自己本族的語言,同時也使用國家的標準語(戴慶廈,2013)。本文中的“雙語”是指既使用、發展本民族語言又兼用國家通用語。雙語現象包括眾多類型。社會雙語現象,通常指某一國家或地區使用多種語言的社會現象,而在它的某些地方,居民只使用一種語言;個體雙語現象,指個體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接受性雙語現象,指可以理解第二語言,但并不一定會使用它進行表達的語言現象;產出性雙語現象,指語言的使用者不僅能理解兩種語言,還能使用第二語言。主要雙語現象,指有些語言是自然習得的,未經過學校正規的語言教育;次要雙語現象,指語言是通過系統語言教育獲得的。中國就是一個包含許多民族的國家,從古代開始,這片土地上就使用著很多種各式各樣的語言,有研究者考證,雙語現象從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從雙語制角度來看,我國是典型的地區雙語制國家,因為官方語言和國家通用語是漢語普通話,但漢語卻不是少數民族的母語,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必然就會出現本民族語和漢語共同使用的雙語情況。建立新中國以后,國家憲法提出,所有少數民族都能夠使用自己本族的語言,此外也倡導并推廣國家通用語———漢語普通話,這就使得兼用本民族語和漢語普通話或漢語地方話的雙語現象迅速發展,這對提升民族凝聚力,加強民族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意義重大。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更加迅猛,民族間的聯系也更加緊密,語言文化逐步深入,雙語共同使用情況在社會生活中的廣度、深度以及作用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更為強大。

2推行雙語的必要性、優越性和重要性

2.1推行雙語的必要性

一方面,在我國這樣包含很多民族的國家中,所有少數民族的獨有語言都是客觀現實,是民族歷史長期發展形成的,是構成少數民族特征的重要標志。各少數民族群體十分熱愛自己的母語,都有維護自己母語、捍衛母語使用權利的與生俱來的感情。盡管有的民族人口極少,其母語的功能嚴重受限,語言活力急劇下降,正處于瀕危或走向衰亡的邊緣,但這些少數民族群體依然對自己的母語感情深厚,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語言從此走向衰亡,這是一種固有的內在的語言感情。另一方面,在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里,少數民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語外,還兼用國家通用語———漢語普通話。少數民族如果不兼用通用語,就無法與外族溝通交流,無法參與經濟建設,民族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正因為如此,目前各少數民族群體都有著學習和使用漢語的自覺的普遍要求,而且這種要求的呼聲越來越高。結合以上兩方面的客觀事實可以看出,在我國推行雙語是有著客觀依據的,是有助于民族團結發展,適應民族全體成員共同意愿的,因而也是必要的。

2.2推行雙語的優越性

查看全文

優化金融生態環境論文

內容提要:金融生態環境不僅關系到一個國家或區域的軟環境和文明程度,而且也直接影響到該經濟體的經濟金融發展水平。本文對金融生態環境的內涵、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當前優化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優化途徑

一、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

“金融生態環境”這一全新概念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于2004年首次提出并產生廣泛影響的。將“自然生態”的概念引入金融領域,是對金融理論的一次創新,是對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生存和發展環境的高度概括。什么是金融生態環境呢?概括地說,金融生態環境是指金融業生存發展的外部環境。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在一定意義上就意味著和諧、統一的社會經濟生活。打造和建設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將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降低金融風險,推進社會經濟全面健康持續發展。

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生態環境直接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競爭力。經驗表明,一個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會給當地經濟帶來巨大的商機和融資便利;在全國統一政策指導和調控下,不同地區經濟增長水平和經濟運行質量之所以存在明顯差異,除了自然稟賦因素外,與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差異也有很大關系。而造成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差異的主要原因就是一個地區政策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信用環境和金融服務水平。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金融生態環境論文

一、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風險成因的金融生態環境分析

貸款資產作為銀行的一項主要資產業務,其運動是一種以“兩權分離、按期償還”為本質特征的特殊價值運動。在現實經濟活動中,銀行的信貸活動,會受各種事先無法預料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使銀行貸款資金有遭受損失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主要表現為貸款到期不能按時收回和貸款的貶值等,這樣就產生了貸款風險。從目前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資產質量的現狀看,形勢較為嚴峻。

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除了自身經營管理原因外,從外部環境來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處的金融生態優劣。金融生態是借用生態學上的提法對金融環境的描述,通常指金融運行的一系列環境要素,主要包括宏觀經濟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等方面。

(一)政府行政干預銀行貸款,擴大了銀行貸款風險

按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銀行應該是資金配置的主體,政府職能應只限于宏觀調控。然而實際情況是,政府作為資金配置的主體和中心地位并未淡化,往往造成部份項目投資效益不高,形成貸款沉淀。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也激化了銀行的信貸風險。

(二)微觀經濟不景氣,企業經濟效益下降,直接影響到銀行貸款資產的安全

查看全文

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論文

1研究方法

1.1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對復雜的系統進行評價通常是依靠多種指標進行的,而指標的選取在復雜系統的研究中是一個關鍵問題,更是一個不好解決的問題:指標數量過少會使信息量不足而影響評價結果,指標數量過多則會出現大量的冗余信息,加大了分析計算的難度.所以指標的設計一定要堅持全面性、發展性、特殊性、可操作性和側重性等原則.

1.2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

目前對于指標的篩選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等,其中,層次分析法主觀性較強,由于評價者的不同偏好,對所給出的方案評價不一,導致部分信息失真;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雖然能減少指標間的相關性,但是剩下的指標不能全面地反映評價目標的特性.該文構建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指標體系的大體思路如下:首先根據專家經驗初步擬選出能夠反映該體系脆弱度的相應指標,構建一個初步的指標體系,然后利用spss軟件對該體系中各個子系統中初步選取的指標進行聚類分析,選擇出最能代表該子系統的指標并建立最終評價體系.

1.3脆弱性評價模型的建立

查看全文

莊子與生態環境論文

一、“道”是天地萬物生存的本原

道家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即天人合一,道家認為自然是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是人類的生命和其他一切生命的本原,這本身就是內在的存在,不是任何人力和外力所能打破和替代的,這種“自然之德”構成了人類社會最高的價值本原。在古代社會,人們對“天”充滿著敬畏之情。春秋戰國時期,哲人已經把宗教的“主宰之天”轉變成了具有生命意義的、代表生命本原的“天”。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認為四時運行、萬物生長是自然內在的生命意義,莊子把儒家所敬畏的天提升為一種更本初、更恒久的“道”,莊子認為“道”和“自然”是最恒久的、最崇高和最純粹的,莊子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大宗師》)這里“自本自根”的道是天地萬物存在的依據,也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本原。之所以說是“自本自根”,就是因為它不需要被規定,是生命萬物的終極歸宿,是一種絕對的、自足的“善”,能生成萬物、成就萬物。現在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社會性,而忽視了人的自然性,經常說人是社會的存在,把人的社會屬性凌駕于人的自然屬性之上,把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對立起來。而莊子認為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處的,人類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理智主義是荒謬的、愚蠢的、膚淺的,人類要用無限的觀點看待世界,超越人類的有限性去理解萬物存在的必然性。用“道”的觀點理解宇宙、洞悉人生。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柿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莊子•知北游》)莊子認為“道”承認世界萬物生命的內在性,而人類的理智是狹隘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用自己的獨裁習慣性的用自己的存在方式去代替其他的存在方式,是世界失去多樣性、失去活潑,如果將人的需要和利益作為宇宙的本原,那么將會使人道與天道對立起來,導致嚴重的后果。所以,尊重和敬畏自然,是莊子給我們的重要的一個啟示。

二、“無以人滅天”

近代史以來,“人類中心主義”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認為人類是世界的主宰,自然環境是為人類服務的,只有被人類利用,自然才有存在的價值,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向自然索取,但是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最終導致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工具理性的傲慢,加上人們不合理的生活態度,人們已經離自然越來越遠,遺忘了人與自然的生命整體性。我們只有明白我們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夠認識到“人類自我中心主義”的荒謬和可笑,才能調整我們的錯誤態度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謙恭地確立人與自然共生的生命價值觀。“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縶,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馬蹄》)在莊子看來,萬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如果將人類的意志強加到其他物種身上,只會使多樣的自在世界變成單一的為我世界,所以人類要想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放低自己的姿態,心平氣和的與世界其他物種和平共處。

三、“道通為一”,尊重生命多樣性

莊子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莊子主張“道通為一”的生命整體性的世界觀,尊重生命的多樣性。“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與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齊物論》)莊子主張用平等的觀點看待世間萬物,即“齊物”。莊子特別反對人類用自己的視角來對待千差萬別的生命世界,更反對人類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世界萬物身上。雖然莊子的齊物論被認為具有相對主義傾向,但是在現在看來,里面有非常寶貴的萬物平等的生態思想。在道家“天人合一”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所以我們不能認為我們人類的生存方式和認知水平是最好的、最高的,我們應該將自己合理的納入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多樣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