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金融生態環境論文

時間:2022-03-26 08:50:02

導語:縣域金融生態環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域金融生態環境論文

一、2013年黑龍江省縣域金融生態環境評估情況

(一)縣域經濟增長加快,結構逐步優化。2013年,全省縣域GDP總量為7243.6億元,同比增長11.5%,是2007年的3.1倍;縣域人均GDP為30281元,同比增長12.8%,是2007年的2.8倍。已有超過80%的縣(市)擺脫了單一依靠農業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呈現多樣化格局??h域經濟正向特色產業主導型、園區建設牽動型、產業集群引領型、中心城市輻射型、口岸經濟帶動型等為主要類型的工業模式發展。

(二)縣域金融運行態勢良好,金融支持“三農”力度加大。2013年,64個縣(市)人民幣存款余額同比增長11.1%,與全省各項存款同比增速持平;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3%,較全省各項貸款同比增速低1.4個百分點。存貸比的平均水平為64.8%,較全省全口徑存貸比高出2.2個百分點,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縣域涉農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為90.6%,較2012年高出2.6個百分點。超半數的縣(市)該指標數值在80%以上,有16個縣(市)涉農貸款比重超過90%;從涉農貸款增速上看,涉農貸款同比增長14.7%,高于縣域地區各項貸款增速1.4個百分點。縣域金融資源基礎逐步改善,64個縣(市)萬人銀行類機構網點布放為2.1個,較上年增長16.7%;每個行政村POS、ATM、電子終端布放數平均值為14.2個,較上年增長50.8%,是2011年的2.3倍,整體縣域金融服務便利性與前兩年相比有了明顯的改善。

(三)征信知識宣傳力度加大,社會信用環境有所改善。各地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公眾征信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誠實守信的意識,讓信用意識深入人心。社會各界對信用記錄的關注度日益提高,人民銀行建立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查詢量迅猛增長,在貸款審批、拓展信范圍和產品創新、防范信貸風險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調查問卷顯示,近年來,各縣(市)政府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改善地區信用狀況,起到了一定的成效,社會公眾對信用環境滿意度有所提升。

(四)中心城市輻射作用較強,特色縣市綜合排名靠前。在全省縣域金融生態環境評估總體排名(見附件)中,哈爾濱地區和牡丹江地區分別有4個縣(市)排名在前20名,說明中心城市對周邊縣(市)金融生態環境發展具有一定的輻射影響,起到了帶動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整體發展均衡的作用。同時,國家級農村改革實驗區、人民銀行總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克山縣堅持“政府主導、央行推動、多方參與、共贏受益”的工作機制,建立全省首家縣域信用信息中心,信用環境洼地效益凸顯,2013年,位居全省縣域金融生態環境綜合排名第一位,較上年相比較有大幅提升。口岸城市綏芬河市、全國百強縣肇東市金融生態綜合排名均位于全省前20名。

二、黑龍江省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基礎環境相對薄弱,限制其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支撐。近幾年,縣域經濟雖然能夠保持一定比例增長,但經濟總量占比偏小。2013年,64個縣(市)GDP總量僅占全省的48.9%,縣域公共財政收入僅占全省的21.7%。縣域經濟以農為主,二、三產業不發達,工業化程度低于中心城市,主導產業帶動作用不明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比較落后,部分地區水利設施存在利用率低、防災減災能力差的現象。受地理位置、經濟基礎、投資環境等影響,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

(二)金融發展環境欠佳,制約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縣域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組織結構相對單一,難以滿足多層次、多類型的融資需求??h域金融市場不發達,投融資結構單一。大部分縣域企業自有資本金不足,資金來源大量依靠銀行貸款及少量的民間借貸,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農業保險發展相對滯后,存在著保險品種少、風險的覆蓋范圍小、賠付率低、對風險的分擔能力不足等問題。

(三)行政環境建設有待提高,影響金融生態環境發展的作用尚須加強。各縣(市)普遍沒有出臺債權保護方面的法規或行政規章,對逃廢債的打擊力度不夠。金融案件及民商事案件執行標的實際到位率較低,執法效率低下、司法執行難、執行周期長。政府部門、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及司法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不夠充分,影響對金融債權的維護。行政力量介入和干預農村金融的現象依然存在,不利于金融生態環境的穩步定發展。

(四)社會信用服務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對金融生態環境的引導作用不強??h域社會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中介服務不規范,部分現有中介機構服務不規范,手續繁雜,收費偏高,存在指定評估、重復評估、重復登記的現象,增加了中小企業融資的成本和障礙。資信評級機構的資信證明可信度不高,缺乏公信力,使金融機構無法甄別評級報告的合理性。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仍較為突出,制約了農村信用環境的改善。

三、改善黑龍江省縣域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議

(一)加強政府領導作用,助推金融生態環境戰略建設。發揮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態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廣泛開展“金融生態模范縣”建設工作,出臺有利于良好金融生態環境形成的地方法規或行政規章,加大金融訴訟案件的執法力度,依法打擊各類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活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二)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為金融生態環境優化奠定物質基礎。因地制宜,以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契機,發展特色產業,提高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建立以工富縣、以商活縣、以旅游強縣等為特點的適合自身發展的多樣格局,奠定金融生態環境中縣域經濟這一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加大金融服務力度,提升金融生態環境優化質量。逐步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放寬民營經濟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條件,創設和重組一批縣域小型金融機構,逐步提高民間金融活動的規范化程度;創新農村金融業務,在產品、利率、融資便利等方面提供服務。有效發揮央行的窗口指導作用,運用信貸評估促使縣域金融機構將增量存款用于縣域地區,約束農村資金的外流,引導金融機構切實承擔社會責任。

(四)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加強對社會公眾誠實守信意識的宣傳教育力度,推動建立誠信監督管理和失信懲戒機制,形成重諾守信的良好信用文化。借鑒“克山模式”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縣(市)建立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村信用體系,完善政、銀、央行三方協作機制,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共同推進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不斷改善。

作者:縣域金融生態環境評估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