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時間:2022-12-01 10:45:44

導語: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自然環境現狀

阿塔山水利樞紐工程位于包頭市固陽縣境內,地貌類型屬于大青山北麓低山丘陵區。根據固陽縣氣象站觀測資料,該地區多年平均氣溫4.0℃,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94.2mm,多年平均風速為2.9m/s,年最大凍土深2.10m。工程座落在黃河一級支流昆都侖河上游,該流域為季節性降雨補給型河流,徑流量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壩址以上流域面積838.4km2,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為1448萬m3,多年平均年輸沙總量為81.86萬t。本區土壤地帶性分布劃分為栗鈣土帶和棕鈣土帶,植被主要是以克氏針茅為優勢種的典型草原,其次為人工植被。本區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生態敏感度較高,植被稀疏,草原礫石化明顯。根據現場調查及遙感數據解譯,工程區域植被類型分為典型草原、山地植被和人工植被。主要植被群落組成為克氏針茅、短花針茅群落,克氏針茅群落,小葉錦雞兒、克氏針茅群落和芨草、雜類草群落。人工植被主要是農田,農作物包括谷類作物、薯類作物、油料作物和豆類作物。本區動物地理區劃屬古北界的蒙新區,區域內哺乳動物有蒙古兔、黃鼬、花鼠等,兩棲類有青蛙等,鳥類有喜鵲、麻雀等。但由于人類長期干擾和生態環境改變,區域內大量野生動物消失。昆都侖河為季節性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期形成的徑流夾雜著大量山體沖下的石塊、泥沙,河道內不適宜水生生物生長,也不存在珍稀、瀕危等水生生物,無洄游和半洄游魚類。

2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2.1施工期生態環境影響

2.1.1對陸生植物的影響

施工期主要影響是由于施工占地、施工道路修建、主體工程開挖及料場開采等施工活動對植被的破壞和損失。工程永久占地破壞的植被主要是人工林和草地,臨時占地破壞的植被主要是草地。植被破壞后裸露的地表,在大風及降水的作用下,易引發水土流失。

2.1.2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施工期間由于施工噪聲和人員活動,動物會主動趨避而逐漸離開施工區,周圍的動物密度下降,等施工結束后,這些影響會自然消失。

2.2運行期生態環境影響

2.2.1對植被的影響

水庫建成后蓄水導致庫區水位上升,水域面積增大,周邊土地及植被遭到淹沒,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損失,地區生物量減少。但淹沒的土地和植被占地面積相對較小,通過其他途徑補償后不會對區域生產力造成嚴重影響。

2.2.2對陸生動物的影響

建庫后在尾水區域的低平地段形成新的草甸和沼澤有利于鳥類的發展。隨著水生昆蟲增多,水量變化趨緩,淺水灘地增多,將形成涉禽的棲息地,河谷草甸鳥類群將逐漸增多。嚙齒類動物由于水位上升,棲息地、活動范圍減小,將向別處遷移。而與水聯系密切的獸類數量會有所增多。同樣,隨著庫岸植被向中生和濕生植物群落方向演替,適宜濕生草甸或沼澤的兩棲動物種類和數量將會有所壯大。

2.2.3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水庫建成后,庫區水生生態環境由流水型轉變為靜水型,水深增大,流速變緩,水域面積拓寬,水生微生物有所增殖,魚類棲息活動場所增大、餌料生物變多,適應于靜水生活的魚類種群和數量有一定增長。大壩下游水量減少,浮游生物和魚類數量相應減少。但昆都侖河經常斷流,且壩下游河流較短,魚類極少,水庫的建成總體上改變了原有的不利環境,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

3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3.1施工期保護措施

加強施工管理,嚴格劃定工程活動區域,規定施工車輛路線,避讓野生動物活動區域,對占用的草牧場及耕地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補償。做好水土保持和廢水處理工作,避免污染物影響水體水質,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殖。臨時用地結束后及時恢復植被。嚴禁亂砍濫伐、濫捕濫殺,加強施工期環保教育,禁止破壞生態環境及動物的生境、棲息地。

3.2運行期保護措施

加強水庫運行管理,保障下泄生態流量,做好植被恢復及其日常維護工作。3.3環境管理與監測建立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健全環境管理制度,加強日常環境管理工作,嚴格落實并監督各項生態措施管理制度。制定生態監測計劃,對水庫周邊動植物物種、水庫上下游水生生物定期進行監測。

4結論與建議

阿塔山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為該區域水資源合理利用、減輕過度農牧業對生態的壓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在落實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后,可使工程建設的不利影響得到減免和控制,該工程建設是可行的。同時,建議有關部門制定地區綜合發展的相應規劃,加強昆都侖河流域植被保護、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工作,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的配套建設,加強流域農牧業污染源防治,保證庫區水質達標,水生生態環境穩定發展。

作者:楊萌 靳衛齊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