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與日本行政生態環境的比較
時間:2022-11-22 09:56:44
導語:英國與日本行政生態環境的比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英國和日本在地理位置、經濟制度、政治制度上都有很多相似之處。本文將對這兩個具有諸多共同點的國家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角度探析二者行政生態環境方面的不同之處,為我國行政生態環境的完善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英國;日本;行政生態環境;比較
根據一般系統論的觀點,任何組織都不可能是絕對封閉的剛性系統,它們必須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存在、發展和延續。美國著名行政學家弗雷德•W•里格斯在其《行政生態學》為代表的論著中運用生態學理論和方法來分析社會環境因素與公共行政之間的相互影響,建立了較為系統的行政生態學理論體系。
一、行政生態環境理論概述及問題提出
所謂行政生態環境,是指處在特定行政系統邊界之外的,能夠對該系統的存在、運行與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實體、情勢與事件的總和,其內涵包括:(1)行政生態環境是針對特定行政系統而言的;(2)行政生態通過邊界與行政系統相區分;(3)行政生態構成成分的關鍵屬性在于能夠對行政系統的存在、運行和發展產生影響;(4)行政生態因素是有形的實體因素、無形的情勢因素的特定組合。本文中從行政生態環境的經濟生態、政治生態和文化生態三方面來探討國家之間行政生態環境的差異所在。英國和日本有諸多相似之處,地理環境上都是島國,氣候類似;消費水平類似,都具有對外擴張的侵略性,都奉行君主立憲制;經濟發達,一個是歐洲大路上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一個在二戰后奉行“重經濟、輕軍備”路線于20世紀60年代一躍成為遠東第一大經濟強國;一個喜歡跟歐洲大陸劃清界限,一個可以說是亞洲的“異類”。盡管具有諸多相似性,我們也發現,英國偏保守和妥協,期冀循序漸進,而日本則激進好斗,因此,筆者將從經濟生態、政治生態和文化生態這三方面分析對于探討在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具有諸多相似之處的英國和日本為何在國家發展路徑上呈現出如此之大差異的原因。
二、英國、日本政府行政生態環境之具體比較
1.經濟生態環境。經濟生態環境是能夠對特定行政系統的存在、運行和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經濟力量、活動、行為方式以及制度規定的總稱,主要包括經濟力量、社會經濟結構、經濟體制以及科技發展水平等基本經濟因素。英國是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工業化的完成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經濟政治面貌。英國通過開拓海外殖民地和圈地運動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獲得了廣闊的海外市場,成為了世界工廠。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工業革命的開展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隨后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政體,英國走上了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英國屬于里格斯三種基本社會形態中的工業型社會,有明確而細致的社會分工,專業化程度高。英國奉行政府規制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盡量讓市場發揮作用,充分鼓勵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干預,政府主要是對市場進行規范和管制以彌補市場的不足,用財政和貨幣政策來調控市場。英國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的重要研發基地之一,截至2014年8月,英國以世界1%的人口從事世界5%的科研工作,所發表學術論文占9%,引用量達12%,僅次于美國,獲國際大獎人數約占世界的10%,有78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居世界第二,在生物科技、航空和國防方面實力突出。二戰之前,日本明治維新促進了日本經濟快速發展;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日本成為最后一個躋身于帝國主義的國家。二戰后日本的經濟狀況雖然受到重創,但其良好的經濟基礎為其經濟復蘇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美國對日本提供了資金援助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支持;戰后日本對本國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使得日本從戰后創傷中迅速恢復。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生活水平高。日本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占GDP的最大比重,且處于世界領導地位;二戰后日本的工業制造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如大眾耳熟能詳的索尼、本田等企業。目前日本已經成為當代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和世界經濟大國。日本島國特點所引發的危機意識以及戰后日本特定的社會環境客觀上決定其奉行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政府用嚴厲的規制來迫使企業遵守市場規則,用利益機制來誘導企業的行為,用計劃和產業政策來引導企業按指定方向發展,通過行政指導來說服企業服從政府的意圖。日本的科學研發能力居世界第二,應用科學、機械以及醫學領域尤為突出,每年的科研經費達1300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二。2.政治生態環境。政治生態環境指處于行政系統邊界之外,能夠對行政系統的產生、存在、運行和發展過程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社會政治因素的集合,主要包括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及其實際運行狀況、政黨制度、社會團體和社會流通性的發達程度等。英國和日本都是資產階級政權,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最終通過“不流血的革命”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在英國,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由議會選舉產生政府首腦組成內閣來組織政府,并對議會負責。英王只是虛位君主,議會大選結束后,國王任命多數黨領袖為首相并授權由他組閣。政黨制度上,英國實行兩黨制,資產階級兩大政黨采取輪流執政實行統治,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成為執政黨,多數黨領袖是內閣首相并組織責任內閣。執政黨能有效執政,反對黨亦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其實質仍然是以兩大政黨輪流執政的方式維護其資產階級統治。社會團體方面,英國的社會團體發展比較完善,從小型的社區組織到全國甚至是國際的大型民間組織,英國民間組織無孔不入,這些民間組織、團體在勘定權力和權利、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的界限、防止國家濫用權力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日本國憲法》規定,國家實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天皇為日本國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征,無權參與國政,其地位依據國民意志來決定。以法律形式否定了天皇“神”的地位,戰后天皇制成為以主權在民為原則的象征天皇制。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和唯一立法機關;內閣為最高行政機關,由國會選舉產生并對國會負責,首相是日本最高行政首腦;司法權歸最高法院及下屬各級法院行使。政黨制度上,日本雖然存在著多個黨派,但自民黨一黨執政的局面仍將是日本政黨政治的主要特征,但同時自民黨一黨獨大,對國會的控制嚴重影響了日本民主政治的發展。社會團體方面,戰后日本,利益集團通過提供政治資金影響決策過程的方式成為影響決策過程的政治主體一方面能夠促進決策民主化、完善代議制,另一方面其對決策過程施加影響構成的壓力政治也是造成政治不平等的根源,容易帶來“密室交易”和金錢政治等,不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3.文化生態環境。文化生態環境指在特定社會里,社會成員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關于行政系統的成因、結構、運行方式及其與公民間關系的認知、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等心理活動的總和,主要包括行政神話、行政功能文化、行政運行文化、行政公共關系文化。行政神話方面,在現代化民主社會里,社會民眾對行政系統的總體價值認知越來越趨向于民主服務型價值取向模式,其行政政策的制定與執行、行政權力的運用等都旨在促成人民福利的優化。英國強調人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的特殊性,尊重他人的自由選擇,從根本上對政府的權力加以限制,以保護個人的自由。日本由于地理環境、資源狀況以及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信奉集團主義,將集團利益和個人目標相融,強調個體對集團的絕對服從,犧牲個性以獲得集團利益。行政功能文化可以看成是以“全能普化型”與“有限分工型”功能觀為兩端,以系統的功能范圍與內部分工發達程度為基本衡量指標,所共同構成的一個價值取向連續體。英國行政是將政府權力限定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以充分保障公民的權利和私有財產,行政功能文化呈現出有限分工的特征。日本更注重政府在社會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日本政府權力活動的范圍要比英國政府廣得多,例如日本政府通過嚴厲的規制誘導企業生產,而英國則鼓勵自由競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行政運行文化包括自律本位的人治模式和法律本位的法治模式,要求行政系統的運行及其行為走上法治化軌道,實現依法治國,建立法治國家。英國的行政運行文化以法律本位的法治模式為主,兼具人治。英國法律體系相對完善,法治色彩更為濃厚;此外英國是不成文憲法國家,各種法律文書、憲法判例和憲法慣例雖并未冠以憲法之名,但卻發揮著憲法的作用,如英國存在由法官通過判例發展起來的“法官造法”制度。近代日本法律是在學習借鑒西方法律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二戰后,日本吸收了英美法等國的法律精華,巧妙地融合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特點,創造了“混合法”。日本目前現行法律的基礎是1947年實施的《日本國憲法》,并將其作為日本法律體系中的最高典范,依據憲法依法治國。另外,日本法律雖大陸法系為基礎,但判例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日本是亞洲地區民主轉型最為成功的國家,其法治化程度也遠超其他亞洲國家。行政公共關系文化可以劃分為傳統型、服從型和參與型三種。隨著社會各個領域的持續發展,尤其是經濟、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民眾逐漸意識到且日益傾向于通過各種途徑來影響行政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由此最終會形成參與型行政公共關系文化。英國工業革命前夕,人性解放、文藝復興、新教倫理及啟蒙運動等造就了其民主、自由的思想,因此英國行政公共關系文化強調民主參與治理,屬于參與型行政公共關系文化。二戰之前的日本,過分強調對“萬世一系”的天皇的絕對崇拜,強化國人對“國”的感情,這也是驅動著日本國民盲從、協助侵略戰爭的歷史心理方面的深層因素,因此近現代以來直到二戰結束前的日本社會民眾基本上是被動的,屬于服從型行政公共關系文化。二戰以后的日本建立了完善的法制體系,主權在民的原則深入憲法,日本政府是實實在在的民選政府,較能真實的反映出日本人民的意愿,因此二戰以后的日本屬于參與型的行政公共關系。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行政生態環境方面,英國政治文化傳統相對保守,善于妥協,政府行政偏好漸進主義和經驗主義,對待改革的態度較為保守,偏向于和諧變奏。而日本,由于它的島國文化心理和政治上的依賴心理造成了它對集團主義的無原則認同、對門閥的盲目崇拜以及屈從于強者的民族傾向。而所有這一切都反映在兩國的政府行政上,并對政府行政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深入對英、日兩國行政生態環境的比較研究對于社會主義轉軌時期的中國也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這也是本文研究目的之所在。
作者:邊賽賽 單位: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F.W.雷格斯.行政生態學[M].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1985.
[3]丁煌.行政學原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4]徐可,游麗.淺議英國政治文化的形成發展與本質特點—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的融合[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7(3).
[5]黃坤琦.論日本政治文化對其政黨制度的影響[J].世紀橋,2009(1).
[6]徐慧.淺談政治文化對政治制度的影響—以日本、英國、美國為例[J].山東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
[7]方江海,陳朋.英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其政治文化淵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9).
[8]賈琴.日本戰后經濟高速發展原因探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3).
- 上一篇:生態文明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 下一篇:林業生態環境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