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資源水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04-12 08:28:33

導語:水土資源水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土資源水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

摘要:水庫建設過程中,人們經常忽略水土保持問題,導致水庫地區水土嚴重流失,進一步引發水生態環境惡化,無法達到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诖?,本文以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水土資源優化配置原則進行分析,分別從水土流失防治﹑水適應環境營造以及攔蓄工程建設闡述水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關鍵詞:水土資源;資源開發利用;水生態環境

對于人類來說,水資源是賴以生存的重要依靠,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口上升,水資源已經嚴重缺乏。人類過度使用水資源的時候,對水資源生態系統嚴重破壞,只能通過水庫建設保持該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水庫會占用土地資源,改變土地原有的地質結構,降低土地防腐能力,因此人們在保護水資源的同時也會對土地資源進行保護。

1水土資源優化配置原則

從水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遵循大自然發展規律與社會經濟規律,以保護為主,將生態環境保護同社會經濟建設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通過水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市場經濟的長效進步,分析水土資源優化配置應遵循的原則,具體如下:(1)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原則。實現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保障城市經濟持續發展,優化農業生產布局,使工業生產規劃符合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條件。新建設的項目工程,無論是規模還是布局都應該符合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提高項目經濟效益。(2)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將居民生活用水、居住用地、農業與工業用水等情況統籌考慮,合理應用地表水,安排降水存儲,實現水土資源的高效利用。(3)堅持開源與節流兼顧的原則。將地表水充分利用,合理應用水庫水資源,科學開采地下水,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通過有效的污水處理工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1]。

2通過水土資源開發利用實現水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水庫壩頂與壩坡水土流失的防治。水土資源保護范圍包含項目建設區與直接影響區,需要重點防護水庫壩頂與壩坡地區。水土資源保護項目中,對壩頂硬化處理,硬化后的壩頂可以抵御水蝕與風蝕帶來的水土流失。具體處理方式如下:1)碾壓壩頂處土壤外表,通過鋪設石灰將壩頂土壤基層穩定。2)應用瀝青硬化壩頂。水庫項目施工中,先在水庫地區鋪設石灰,在土基層上覆蓋編織袋,施工后在收回編織袋,防止編織袋后期被埋入土壤中,影響瀝青表面質量。3)使用喬木或者灌木對壩頂綠化處理,從而實現水土保持的作用。4)建設水庫壩坡時,采用機械整形與草坡種植相結合的方式保持水土,改善水庫地區生態環境,實現水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一直以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地區面臨著干旱的困境,政府往水庫中投入9600萬顆黑色塑料球。塑料球進入水庫后,在水表面漂浮時可以降低水分蒸發效率,黑色塑料球覆蓋在水庫表面不僅可以防灰塵,還能夠防止降水影響水庫水質。采用塑料球覆蓋的方式可以達到水土資源維護效果,維持8000名居民一年的用水量。(2)營造水適應性環境。1)河道分流。某村莊的河道可以貫穿全村,屬于人工溝渠,上游水源是山上的泉水,下游是水庫。該河道可以汛期泄洪,為了進一步實現水土資源的合理利用,人們進行河道分流改造,讓山上的泉水、居民生活污水以及雨水分流。底層是處理后的污水,在河道植物的作用下被有機處理,有效提高了河流的整體水質,最終匯入水庫中的水可以達到排放標準。同時,人們對河道駁岸改造施工,將過去的駁岸變為生態型駁岸,污水在駁岸可以實現凈化處理。2)農業生產模式改進。很多山地環境區域面臨著水土資源匱乏的問題。想要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擴大耕地面積,可以沿著匯水線,在兩側種植農作物,提高農作物的成活率,實現自給自足的農業發展模式。某地水資源比較豐富,但是土地資源有限,土壤質量較低。因此,人們在耕地處沿著水渠的方向修建了主明溝,然后從主明溝中分出多個次溝。地勢較高的地區能夠降水自動注入主明溝,水流到兩側農田時可以再分別流入次溝,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水土資源的科學開發與高效利用。3)大力發展旅游業。西藏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不斷加強自然生態保護,優化土地空間布局,推進高海拔生態搬遷。當地政府加強草地、濕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了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開展生態修復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管理,禁止開發礦產資源,全面推動土地綠化。一系列水土資源保護措施頒布后,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不僅推動了西藏旅游業的發展,也營造了公共參與的生態文化氛圍。(3)加大水土保持攔蓄工程建設,增加降雨攔蓄能力。從小流域水土資源治理角度出發,對中小型水庫與淤泥壩進行攔蓄工程建設。發揮水土資源的自調控能力,在多降雨季節時緩洪蓄洪,攔泥蓄水的同時防止水土流失過重,不斷涵養水源,降低土壤侵蝕程度。經過一系列措施,整體上使該流域內的水資源增加,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推動水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勘查周圍環境,觀察當地水土資源利用情況,對水利工程建設給環境帶來的影響進行評估。完善水土資源保持監測體系,了解水土流失現狀,一邊建設水利工程,一邊進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利用網絡技術創建監測系統,為水土資源開發利用與水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提供數據參考與技術支持。

3總結

總而言之,保護水土資源不僅可以維護地球生態平衡,還能夠促進現代化生態文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水環境生態建設是推動美麗中國發展的重要內容,水土資源的保持是水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經濟的發展應該和水生態環境協調統一。因此,水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就是水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降低水土流失給環境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玉軍.淺議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水資源開發與利用[A].水與水技術(第一輯)選編[C].遼寧省水利學會,2016:5.

[2]母吉君,焦建國.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保護生態環境[J].內蒙古水利,2018(03):87-89.

作者:樊軍 單位:四川省都江堰龍泉山灌區管理處三岔水庫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