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對策
時間:2022-06-22 09:49:26
導語:新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農村經濟在政策以及城市經濟的雙重帶動下獲得了較快發展,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污染問題,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分析了新農村生態環境現狀與可持續發展對策,旨在為工作人員提供建議和幫助。
關鍵詞: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可持續發展
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地區農業經濟建設逐漸朝著工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很多勞動力密集產業入駐農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地區經濟增長,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但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生態環境被破壞,土地、水資源等污染嚴重,給農業經濟提升造成困擾。在新農村建設中,為了更好地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我國農村農業經濟健康、持續增長,需要在確保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上開展農業生產和加工,實現對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提升資源利用率,借助先進工藝技術,降低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最終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增長[1]。
1可持續發展生態理念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新農村建設和發展注重運用生態農業生產模式,在農產品加工和生產中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減少污染,避免資源浪費,從而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新農村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時,一定要確保農業生產與外部自然環境相協調,優化生產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同時發揮地方生態優勢,在良性循環的基礎上開發綠色、無污染的特色農產品,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了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可以對傳統生產模式進行調整,將其與先進的設備、工藝相結合,在擴大產品生產和加工規模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農業生產中,生產者要具備良好的生態意識,在生產過程中避免過度破壞農村生態環境,達到環境承載力的相應標準。此外,在新農村建設中,通過發展生態農業模式,結合技術含量較高的發展方式,能夠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在提升區域經濟水平的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在生態農業經濟建設中,地方政府要加強支持和管理,集中力量治理污染問題,提供資金、技術以及人才等支持,消除環境污染對生態農業經濟建設的影響。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者需要不斷調整農業生產方式,結合高效合理的技術手段,提升產品產量和質量,同時減少廢氣、廢水以及廢料等污染物的排放,例如在農業灌溉中運用滴灌技術可以在減少廢料排放的同時,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對于產生的廢棄物,應經過綜合治理后集中排放,規范相關處理方式[2]。總體而言,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有效提升地區經濟水平,擴大農產品生產規模,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避免人才過度流失。同時,以生態環境治理為基礎,開展農業生產和建設,最終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2新農村生態環境現狀
2.1耕地面積減少,水資源匱乏
生態農業經濟建設中,存在耕地面積減少的趨勢。在新農村建設中,為了帶動經濟增長,農村地區建設了大量工廠、基礎設施以及民用建筑等,導致耕地資源被占用,糧食產量無法得到保障。給生態農業發展造成一定影響。除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外,農村地區水資源匱乏問題十分嚴峻,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灌溉的需求,尤其我國北方一些區域缺乏農業灌溉用水,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經濟的增長。我國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的水資源管控力度薄弱,生產和生活廢水、廢料隨意排放,其中以畜牧養殖中糞便排放所引發的水體污染最為嚴重。由于缺乏專門的污水排放管道,養殖場周圍空氣質量較差,衛生問題嚴重,容易對居民身心健康構成威脅,同時給地下水資源造成了嚴重污染,導致可利用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以此同時,水體凈化技術未在農村地區廣泛推廣和使用,不能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阻礙了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3]。
2.2工業污染問題嚴重
在新農村建設中,為了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地方政府通常采取優惠政策對外吸引大型企業入駐,很多企業考慮到生產成本和費用,選擇在一些偏遠農村地區建設工廠,雖然在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方面有關鍵作用,但是工業生產出現了大量廢料、廢氣和廢水,給周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一些化工類工廠排放的廢物通常難以降解,且毒性極大,如果隨意排放到自然環境中,會改變土壤的成分,直接對農業生產和加工造成影響,降低農產品品質,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隨著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的自動化水平逐漸提升,在生產中會產生大量廢棄物,這些廢棄物長期堆放在耕地附近,一旦出現降水,會與之發生化學反應而對周圍農田造成影響[4]。
2.3生活垃圾處理不科學
當前,一些農村地區在生活垃圾處理中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問題。由于農村沒有專門的垃圾回收站,很多生活垃圾直接被掩埋或焚燒,雖然這種處理方式的成本較低,但是容易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影響大氣、土壤以及水體質量。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地區每年僅固體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就已經超過2億t,其中可回收垃圾占比較低,僅占總體的40%左右,污染性強的有機肥料垃圾占比為36%左右。造成生活垃圾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專門的垃圾回收系統,且農村居民的垃圾處理和生態防護意識不高,破壞了生態環境,給農村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了阻礙。
3新農村生態農業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建立標準的生態管理機制
在新農村建設中,為了避免傳統農業經濟建設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達到促進農村生態農業經濟穩定發展目的,需要建立標準規范的生態管理機制。從地方政府部門角度來說,需要完善生態保護和農業生產監督體系,對破壞自然環境的不法分子進行嚴懲,實施分區監控,將生態環境監督管理責任落實到個人,定期對農村地區工廠經營狀況和排污情況進行調查,對于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的情況進行懲罰,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必要保障。政府部門還需要從社會籌集治理農村生態的資金和培養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方面的高素質人才,拓寬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渠道,同時動員城市服務業以及旅游產業開展高效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為了進一步提升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還可以定期派遣專業團隊參與農業生態系統治理和防范工作,為農民日常生產和管理提供科學合理的技術指導,規范農業生產和加工,最終帶動區域經濟水平進一步提高[5]。
3.2優化和調整農業生產方式
相關政府部門應當號召農村農業生產經營者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自動化設備開展生產工作,提升農產品生產質量和產量。通過對傳統農業生產結構和經營方式進行調整和優化,構建標準規范的生產技術推廣體系,為農村生產經營者提供科學技術指導,例如在農業生產中鼓勵經營者運用無害、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以及污染性相對較低的農藥,不斷加強對農業生產加工環節的控制,在提升生產水平的同時,減少環境破壞。通過調整農業生產方式,鼓勵開發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綠色農產品。政府應加強對農戶生產經營的監督和控制,防止生產中過度利用污染性較強的化肥和農藥,進一步減少農業生產造成的環境破壞[6]。
3.3重視社會宣傳
在新農村建設中,為進一步推動農村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應用,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地方政府要加強與新媒體平臺的合作,借助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等特點,實現對農業生產方式和環境治理模式的宣傳,改變傳統落后的生產和治理理念。在實際開展宣傳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開展工作,提前編制科學合理的宣傳目標和方案,使宣傳工作覆蓋到每一位農業生產經營者,推動生態農業經濟建設。
3.4在政策方面給予支持
地方政府要結合農村實際發展情況和未來經濟發展規劃,采取配套的優惠政策,例如資金援助、稅收優惠政策等,為開展農村生態農業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同時有利于降低農產品銷售市場的風險隱患,提升風險規避能力。除此之外,為了實現農業經濟建設的規范性和可控性,將未來生態農業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外部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需要對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進行合理有效配置,為生態農業經濟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4結束語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保理念對農村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地區經濟水平,應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建設模式是大勢所趨。在推動生態農業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地方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引導和扶持,建立標準的生態管理機制,對傳統生產方式進行優化,同時加強宣傳和政策扶持,使生態農業經濟更好地發展,最終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蔡秀強,陳莉莉.浙江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現狀與治理對策[J].管理觀察,2016(5):23-26.
[2]胡進考.舟山漁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現狀與推進對策[D].舟山:浙江海洋學院,2011.
[3]郝倩.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及其惡化成因分析[J].農業考古,2011(6):288-290.
[4]華啟和,高金龍.試論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及其治理路徑———以江西省撫州市為個案[J].學術交流,2007(6):100-103.
[5]張鐵亮,鄭向群,師榮光,等.農村生態環境現狀與保護對策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8):3772-3774.
[6]徐佳慧.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及對策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7(6):73-76.
作者:李靜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
- 上一篇:農村金融服務發展對策
- 下一篇:林業生態經濟發展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