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區轉型發展下生態文明論文

時間:2022-05-09 08:49:38

導語:新城區轉型發展下生態文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城區轉型發展下生態文明論文

1生態文明背景下的新城區轉型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表明國家對于生態文明重要性的認識更加深刻。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生態文明制度。至此,生態文明建設以獨立的姿態出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藍圖上。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布局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以人為本的自然、經濟、社會綜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布局,涉及經濟、生態和社會三方面的協調統一,發展講究質效、生態追求和諧、社會實現公平。本文所指的新城區是指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為有效解決城市問題和促進區域發展,有計劃地在距中心城區一定距離的地區,經過重新規劃和建設的具有一定城市規模和密度的相對獨立的具有綜合功能的城市地區。南京市雨花臺區在歷史上先后經歷了南京市農村地區、城市郊區、主城區的身份轉變,現在身份定位為現代化新城區,從城市郊區向主城區轉化的轉型時期。在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其轉型發展道路要立足發展,實現人類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統一,保證新城區發展的可持續性。

2區域生態文明背景下轉型發展道路

當前,雨花臺區作為受南京市輻射的新城區,在其轉型發展中要樹立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態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提高城區空間利用效率,一方面平衡自身經濟結構,加大生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力度,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另一方面建設優良的服務配套設施,提高新城區對中心城區的服務功能和輻射強度,實現以人為本和城市發展的可持續。

1)以生態經濟發展為重點,助推雨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是明確產業特色,謀求產業規劃,促進區域產業提檔升級,做大做強各功能板塊特色生態產業。全力把軟件谷打造成中國軟件名城的核心區、標志區。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加強“三高”行業整治和退出力度,淘汰落后產能。把有限的土地集聚到優勢產業上來,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打造將軍山等六大生態旅游功能區。二是創新驅動,營造生態產業發展環境。產業創新,聚焦產業上下游,集聚研發、生產、配套各環節,打造完整產品鏈。充分利用軟件產業的研發、人才、市場與資本優勢,構建綠色科技產業鏈,真正掌握產業、技術制高點。

2)以城市化改造為契機,提升新城區城市建設水平。一是優化新城區發展規劃,促進新城區發展空間轉型。堅持將城市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布局規劃“三規”整合,強化規劃約束。從“一盤棋”的角度出發,強化各街道與職能部門的互動,高效有序推進規劃執行。二是完善新城區配套設施,大力提升城市建設品位。暢通交通網絡,重點抓好與主城區、郊區的骨干道路建設,實現公共交通的無縫對接;保障民生需求,積極完善區域管網規劃建設,做到片區管網全覆蓋。三是以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營造優良生態人居環境。要積極實施碧水工程、藍天工程、綠色工程和清潔家園工程,還居民清潔、綠色、和諧的人居環境。

3)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著力點,完善雨花政府管理體制。一是建立科學的生態文明考核機制。對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定期考核,把考核結果與干部的管理監督甚至干部任免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考核的導向、激勵、約束作用。二是完善區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政策。完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三是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引入生態“成本———效益”分析,促進政府管理的生態績效評估規范化、長效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全面提高政府生態執政能力奠定良好基礎。

4)創新社會治理手段,建立和諧有序的社會生態。一是發揮基層黨組織優勢,改善社區治理方式。保障房社區困難人員多、利益群體多元化、社會矛盾多的特點,利用黨組織的資源優勢,增強居民社區歸屬感。居民素質較高的各類社區,利用黨組織的平臺優勢,鼓勵居民通過社會組織互助自助。二是大力發展社區組織,為社區治理注入新活力。根據社區發展需要和居民生活需求打造品牌組織、品牌活動,帶動全區社區組織建設,為社區治理創新注入新活力。三是創新新城區管理辦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明確政府部門的服務職能,建立公眾參與的監督、管理機制。引入市場競爭,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把公共服務交給市場。加大對老舊小區、背街小巷整治力度,切實管好工地揚塵、渣土車整治等工作。

5)以生態文化為切入點,擴大生態文明建設的群眾參與度。一是豐富雨花生態文化特色內涵。積極構建具有時代特征、雨花特色的生態文化體系。加強對生態文化資源的挖掘,保持雨花地域文化中的生態特色,編寫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文明讀物,鼓勵創作反映生態文明的文學作品,引導群眾在實踐中培育生態認知。二是加強群眾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生態文明宣傳進機關、學校、社區、農村,健全生態文明宣傳網。創新生態文明宣傳形式,擴大生態文明宣傳陣地。充分發揮各類組織作用,開展生態文明宣傳,進行生態文明評選,調動社會各界生態文明參與熱情。

作者:孫麗莎單位:中共南京市雨花臺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