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建設中產業發展生態文明論文

時間:2022-05-09 08:54:16

導語:鄉村建設中產業發展生態文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建設中產業發展生態文明論文

一、產業發展對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的基礎性作用

(一)產業發展,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的“造血工程”

村莊建設、人居環境改善是現階段很多地方建設生態文明鄉村的重點。在一些基礎較好、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也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納入生態文明鄉村建設考評體系之中,將其作為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的規定動作。村莊建設、人居環境改善以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短期內,可通過上級財政以獎代補形式加以補充,通過政府幫扶機制和企業反哺形式加以解決,但這些終歸不是長久之計。從長期來看,解決生態文明鄉村建設資金投入問題必須構建鄉村財源基礎,而財源建設的根本在產業。實踐證明,那些產業基礎較好的鄉村,推進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步伐較快,建設層次與水平較高。相反,那些缺乏產業基礎的鄉村,推進生態文明鄉村建設速度明顯滯后,建設層次和水平就低。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不是“一陣風”,不能“搞運動”,鄉村環境改善之后,大量的公共設施需要運轉和維護,需要更大的后續資金支持。現階段確保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有足夠的后續資金投入,非大力發展鄉村產業不可。

(二)產業發展,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的持久動力

現階段推動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從微觀和短期看,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是為了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形象,推動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民更好分享改革開放成果。從宏觀和長遠看,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是新時期山東省實現城鄉統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戰略,具有布局城鄉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而完成上述目標的實現,鄉村產業的作用不可替代。第一,產業發展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更好地為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爭取民意支持。農民的支持是確保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持久深入的內在動力。第二,產業發展為鄉村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重要載體和比較優勢。實踐證明,那些具有一定產業基礎和具備產業發展條件的鄉村,更容易在城鄉統籌發展中獲得城市資本的青睞。城市資本的支持是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深入持久的外在動力。

二、煙臺市推動生態文明鄉村產業建設的經驗做法

在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中,煙臺市注重產業的培育與發展,把生態文明鄉村建設與培育和支持農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有機結合起來,初步實現了產業與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的互動發展。煙臺市支持和培育生態文明鄉村產業建設主要做法如下:

(一)通過新型經營主體“集群化”,帶動發展傳統農業

傳統農業(主要指農業種養業)是煙臺農業發展的重要板塊。在煙臺傳統種養業的發展中,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作用功不可沒。因此,持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龍頭企業“集群化”,成為煙臺市推動傳統種養業發展的經驗做法之一。自2007年起,煙臺市級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對龍頭企業進行貸款貼息扶持,連續開展農業產業化“百強企業創建活動”。截至目前,煙臺總共擁有食用油、粉絲、果品、水產、蔬菜、畜產品加工和葡萄酒釀造等七大龍頭企業集群,擁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家,省級73家,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00多家,年實現銷售收入1323億元。在煙臺傳統農業種養業發展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不可或缺。為此,煙臺市積極組織開展“百社百品”創建活動。目前,全市共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7500家,成員總數5.6萬戶,有17家被認定為省級示范社,3家被列為國家級示范社。

(二)通過推廣應用新技術和新模式,帶動發展綠色農業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使化學農業向綠色農業轉變是農業發展的新趨勢,也是煙臺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幾年,煙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展綠色農業,從三個層面推動全市農業綠色轉型。1.推廣實施“沼氣建設———優質沼肥———特色農業生產”的循環農業綜合利用模式。目前,全市共培育循環農業示范園30處,擁有省級生態農業和農村新能源示范縣3家。建成成方連片“畜———沼———果”循環農業示范園基地面積2萬畝,累計建設農業循環示范基地面積達25萬畝。2.推廣使用各種節肥環保新技術。截至目前,煙臺市測土配方技術覆蓋面積達2681萬畝,減少化肥施用量30萬噸;水肥一體化示范項目覆蓋面積達17萬畝;已安裝殺蟲燈1.3萬盞,減少農藥噴灑量20%以上。3.開展綠色農產品認證工作。截至目前,煙臺市已規劃建設了9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綠色農業示范區、13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基地,培植中國名牌農產品12個、中國馳名商標14個,累計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450萬畝,全市“三品一標”認證產品546個、認證面積150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農業示范區。

(三)通過推動鄉村休閑旅游業,帶動發展新業態

鄉村休閑旅游是近幾年新興的農村經濟業態,方興未艾,目前正在走向精品化、特色化、規模化邁進階段。抓住這一發展趨勢,煙臺市注重從空間規劃、特色打造方面做文章,取得顯著成效。2012年,煙臺市旅游局規劃編制《煙臺市城郊游憩帶暨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在全市范圍內規劃了6大鄉村旅游區帶、7大系列鄉村旅游核心產品,進行精心打造。目前,全市已培育發展一批溫泉度假村、葡萄酒莊園、山林生態休閑區等鄉村旅游特色項目,舉辦棲霞蘋果節、萊陽梨花節、牟平杏花節、萊州月季花節、福山大櫻桃采摘節等100多個節慶、采摘活動,構建了采摘游、賞花游、民俗游、農(漁)家樂游、溫泉游等一系列鄉村旅游產品體系。截至2014年7月,煙臺市規模以上休閑觀光農業60多處,年接待游客數量超過100萬人次。

三、煙臺市生態文明鄉村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而言,煙臺市生態文明鄉村建設能夠按照山東省關于“產業生態高效、環境優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基本要求逐步推進。在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中,煙臺市的鄉村產業有較大發展,鄉村產業對提高農民收入、帶動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方面發揮了其應有作用。但是,從實踐層面看,煙臺市對鄉村產業培育和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生態文明鄉村產業發展層次與水平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一)產業發展的頂層規劃缺乏

生態文明鄉村產業發展十分重要,對這一點不僅各級政府有認識,村莊自身也有認識。但如何發展這一問題從頂層設計上至今沒有破題。煙臺市發展鄉村產業有一些經驗做法,如蓬萊以葡萄酒產業帶動葡萄種植業、葡萄種植與葡萄酒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就很好,但這種模式很難復制。對那些地處偏遠產業、基礎較差、缺少龍頭和產業帶動的鄉村來講,百姓有發展經濟的強烈愿望,但普遍陷入沒有項目、沒有思路、沒有資金的“三無”處境。如何在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環境整治中培育和發展好鄉村產業,如何從全市(縣、區)發展一盤棋的角度規劃好生態文明鄉村產業發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大課題。但煙臺市各級政府并沒有將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中鄉村產業發展提到一定高度,更沒有鄉村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與具體規劃,鄉村產業發展整體處于自發、分散狀態。

(二)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夠

主要表現在:一是對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持不足。當前,煙臺市生態文明鄉村建設行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市縣兩級政府將其列入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資金、人力、政策等方面給以前所未有的支持。但從具體實施層面看,“產業生態高效”并未成為各級政府本輪新農村建設投資的重點。以2011年為例,煙臺市財政農林水事務大類支出53億元,但真正用于產業發展方面占比僅僅10%多一點,絕大部分投向村莊環境整治。二是新業態用地尚存在一定的政策制約。鄉村旅游和休閑業等作為近幾年煙臺鄉村發展的新生力量,要實現規模化發展難免要占用大量農業用地。占用農業用地,不符合國家土地政策,村民也不支持。土地問題成為當前煙臺鄉村休閑產業發展的最大制約之一。

(三)鄉村旅游業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作為鄉村產業新的增長點,煙臺市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勢頭很猛,但總體處于數量擴張期,粗放經營,起點不高,遭遇可持續發展瓶頸。一是規劃和建設存在盲目性,小、散、重、亂,特色不特,千篇一律問題較為突出;二是休閑旅游產品單一,缺少層次與品味,競爭力有待提高。如以農事活動為依托的傳統觀光型農業旅游產品,僅停留在游客入園摘果、采茶和賞花上,可供游客參與的農業生產活動和娛樂活動不夠;以民俗風情為依托的鄉村文化游,僅限于住“農家屋”、吃“農家飯”、游“民俗村”,知識性和趣味性不強;三是軟硬環境亟待完善,普遍存在接待能力有限、服務水準不規范、從業人員缺乏必要的崗位知識等問題。

(四)綠色農業難以大規模推進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土壤條件不支持。煙臺是農業大市,水果大市,農藥化肥長期超標使用,土壤板結嚴重、肥力下降,而恢復地力、肥力非短期內能夠奏效。二是農戶難接受。現階段恢復土壤地力、肥力,只能靠撂荒或大規模減少化肥、農藥施用。撂荒、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必將帶來產量的大幅下降,農戶肯定不支持。另外,受生產成本等因素影響,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產品價格偏高。在目前人均收入水平下,市場需求少,農民收入難以保障,農戶難有積極性。三是技術支持不足。“畜———沼———果”式的循環農業是煙臺綠色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但沼氣后期管理成本高、沼氣使用季節性強等的技術難題至今沒有克服。綠色農業本質上是高技術農業。發展綠色農業,必須有足夠的抗病能力強的良種供應,需要足夠的有機肥、生物肥供應,但種子培育和作物種植的生物技術始終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難題。

四、提升煙臺市生態文明鄉村產業發展水平的對策思路

煙臺具有發展生態文明鄉村產業的良好資源條件和經濟基礎,應進一步提高重視程度,積極采取措施,加大對鄉村產業培育力度,不斷提升生態文明鄉村產業發展的層次與水平。

(一)調整工作重心,強化政府對鄉村產業建設的支持與引導

產業發展是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的基礎,應將其擺在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的核心位置,進行重點規劃。一要將其納入市、縣、鄉三級政府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進行部署與安排。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又要因地制宜地做好產業規劃與指導。二應盡快出臺鄉村產業培育與發展專項計劃,成立鄉村產業培育專項基金,制定相應的推進措施和稅收信貸政策,引導資源更多流向鄉村。三是市級層面應加大對縣鄉政府在鄉村產業培育與發展方面的考核力度,調動起基層領導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創新工作思路,把環境整治與鄉村產業培育結合起來

單純的生態文明鄉村環境整治對于治理農村臟亂差環境具有重要作用,但如果能將生態文明鄉村環境整治當作鄉村產業培育的契機,將生態文明鄉村環境整治與鄉村產業培育有機結合起來,將產生“一箭雙雕”的效果。煙臺市利用環境整治進行產業培育的途徑有很多:一是對那些農業不發達、遠離城區、地處偏遠的山村,可以利用其親山近水優勢,通過專業的規劃與設計,突出田園風光及人與自然和諧特性,注重旅游設施建設,打造特色鄉村旅游項目。二是對那些以水果、蔬菜種植為主的村莊,應注重標準化、水肥一體化設施工程和沼液沼渣利用設施工程建設,發展有機農業,提高傳統農業的附加值。三是對那些鄰近城市、農業功能弱化的城郊村,則應按照城鄉一體化思路,在環境整治中將鄉村發展納入城市產業體系中統籌考慮。

(三)重視傳統農業轉型,將綠色農業做成煙臺的品牌

煙臺農業發達,物產豐富,環境潔凈優美,具有發展綠色農業的有利條件。應結合煙臺實際,從經營主體認知、市場培育與保護、土壤條件改善以及技術支撐等方面多方發力,將綠色農業做成煙臺農業的重要品牌。一要通過試點示范,提高農民及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對綠色農業的認知與接受水平。二要通過(運用)價格支持、政府采購、品牌培育等手段,確保綠色農業生產經營者獲得穩定受益,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三要通過媒體宣傳和政府營銷推介,提高煙臺綠色農業品牌效應,培育煙臺綠色農業市場。四要通過加強綠色農業監測,加強綠色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加大市場監管與執法力度,整頓煙臺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的市場競爭秩序,確保煙臺綠色農業“有名有實”。五要通過對農業院校和農業科研部門的人才、資金、政策傾斜,鼓勵產學研對接,強化煙臺綠色農業的技術支撐。

(四)注重發展的長期性、持續性,盡快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提到議事日程

鄉村旅游業正在成為煙臺重要的鄉村產業和煙臺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因此,推動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亟需被提到議事日程。為此,一要注重煙臺的文化、特色。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煙臺市的鄉村旅游主要停留在形形色色的農家樂、采摘游、觀光游、節慶游方面,沒有特色、缺少內涵是其突出的特點。必須推動鄉村旅游轉型發展。向哪里轉?從鄉村旅游業發展國際經驗看,鄉村旅游從觀光游到體驗游再到文化游,是必然的趨勢。提高煙臺市鄉村旅游檔次也應推動鄉村觀光旅、體驗游向體驗游、文化游轉型。煙臺是膠東文化的典型代表,膠東文化在膠東農村具有良好的傳承,在農家樂、漁家樂、各種鄉村采摘游、節慶游的基礎上,加入膠東鄉土文化的學習、體驗,不失為煙臺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有益選擇。二要突出鄉村田園景觀和村落印象。鄉村游不是一般的觀光游,它是以鄉村田園景觀和村落所構成的鄉村意象為核心吸引物。因此,提高鄉村旅游市場競爭力必須做足地域“鄉村”的特色。三要在鄉村旅游的服務與環境上做文章,提高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與一般觀光旅游不同,現代鄉村旅游具有體驗、休閑度假、學習等特點,存在制造“回頭客”較大可能性。應針對鄉村旅游特點,為游客提供既有鄉土特點的,又有城市生活的現代、便捷環境。四要在細分旅游市場上下功夫。適應國際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結合煙臺市鄉村旅游市場的需求,煙臺的鄉村旅游,要在繼續發展傳統農家樂、漁家樂、休閑觀光采摘游、節慶游的同時,順應鄉村旅游新趨勢,適時推出鄉村旅游在第二住宅、分時農業、滑雪、節會、會展等休閑度假和康體娛樂等方面的產品。

作者:王喜紅單位:中共煙臺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