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生態文明論文

時間:2022-05-09 09:19:50

導語:城鎮化生態文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鎮化生態文明論文

一、城鎮化生態文明

(一)城鎮化

城鎮化是一個中國特色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之所以沒有沿用西方的城市化概念而另辟新詞主要是由當時的社會生態決定的。當時改革開放尚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城市被計劃經濟體制控制的很嚴密,所以改革從計劃控制的末稍--農村發生,并取得巨大成功。而小城鎮作為城鄉聯系的第一結點,自然是深化改革值得關注、必須關注的對象。在積極、穩妥改革思路的指引下,人們對農村、農民的改革發展前景也同樣持謹慎、保守的態度。希望通過農村改革發展逐步就地發育小城鎮,既要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同時又不給大中城市增添太多負擔成為主流的政治主張。由此可見,城鎮化重在化村為鎮,而又刻意回避對市的追求。上世紀90年代初期辜勝阻使用并拓展了“城鎮化”的概念,并在中國政治、經濟領域都獲得廣泛認同,在2000年后,中國官方文件中統一使用“城鎮化”稱謂。從前面分析可知,城鎮化與城市化二者從內涵上來看幾乎是一樣的,二者在英文中也都對應一個詞Urbanization。但從外延上看,由于對城市與城鎮概念的不同理解,二者有些許區別,主要體現在:第一,人口和產業集聚的程度有別。前者集聚程度高,后者集聚程度低。第二,發展的重點不一樣。城市化重在市,城鎮化重在鎮。第三,所處的階段不一樣。可以說,城鎮化是城市化的初級階段。本文討論的城鎮化側重于內涵界定,把它們歸于同義語。

(二)生態文明

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沉淀下來的,有益于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的物質及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大約經過游牧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三種文明形態。三種文明形態的變遷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被動適應越來越少,對自然環境的主動干預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尤其是近三百年以來的工業文明,使人類肆無忌憚地征服自然的行為達到了極致。毫無節制地向自然環境索取,不計后果地向自然環境排放,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生態危機。人們清楚地看到,這樣下去的必然結果就是走向共同的毀滅!因此,人類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這種背景下,“生態文明”成為全社會有識之士的共同選擇。學界較為認同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一種反映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形態,是與工業“黑色文明”相對應的生態“綠色文明”。中國作為工業化發育程度較低的國家,應該在城鎮化過程中注重生態文明建設,這不僅是關乎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也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貢獻。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鎮化建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切實地發揮后發優勢,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現代化。

二、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為何要強調生態文明特征

(一)脆弱的地球生態環境要求中國走生態文明型城鎮化道路

從世界范圍看,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化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而開始的,曾是工業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迄今為止,城鎮化道路大致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英國和西歐的城市化(前后用時大約200年);第二階段是北美、東歐、澳洲、日本等國家的城市化(用時大約100年時間);第三階段是拉美和東南亞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大約用時50年)。從生態環境角度看,歷次城鎮化浪潮中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先行城鎮化國家已經在有意無意間對地球的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傷害,而且有些生態環境傷害是不可逆的,譬如過度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氣體效應。中國是工業化、城鎮化起步較晚的國家,在我們城鎮化的時候地球早已不堪重負。在大家都已意識到生態危機的情況下,國際組織制訂了非常嚴格的環保要求和低碳排放的要求。但是城鎮化過程是一個必然增加能耗和碳排放的過程,到2014年中國城鎮化率大約在54.77%,剛剛進行到城市化中期。未來還有較長時間的城鎮化進程要走,還有近6億人口要進入城鎮生活,城鎮膨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目前水泥、鋼材的消耗量大約是世界總產量的40%和35%。中國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還沒有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但是如果中國城鎮化措施不當、方法激進,將有可能出現二氧化碳排放的劇增,帶來災難性的影響,中國不愿意看到這種情況,世界更不愿意看到這種情況。另辟一條節能減排的生態文明型城鎮化道路是必要的選擇。

(二)現實的經濟社會背景要求中國走生態文明型城鎮化道路

從經濟社會發展背景看,中國的城鎮化跟歐美及東南來國家相比還有諸多特殊性。首先,從人口規模上來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個國家內部人口轉移最多的城鎮化國家,其涉及的轉移人口高達8億左右。從人口分布與人口構成來看,中國因近代的積貧積弱而呈現出地域分布廣泛、貧富差距較大、貧困人口眾多的狀況。從社會治理角度看,中國長期以來實行城鄉分治二元社會治理體制,影響了城鄉資源的自由流動。這些因素綜合到一起決定了中國城鎮化速度要比同時代其他國家的速度低,目前中國城市化率每年是1%左右。更重要的,是,與西方相比中國幾乎唯一一個是關起門來搞城鎮化大國。早先西歐在搞城市化的時候有許多殖民地可供移民,從而減輕了母國在資源、環境方面的壓力。而美洲一些國家在城鎮化過程中,又作為勞務輸出向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轉移了大量農業人口。中國沒有這個條件,也沒有這個動機去向外輸出農業人口,因此中國只能在本土之內獨立自主地完成城鎮化。在這種條件下,中國更需要走出一條積極穩妥的、有資源支持和保障的、不能環境帶來太大壓力的城鎮化,生態文明型城鎮化成為不二的選擇。

(三)現實的政治背景要求中國走生態文明型城鎮化道路

雖然中國在歷史上曾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多災多難,成為列強瓜分的對象。內憂外患使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艱辛而曲折,中國再經不起折騰了。首選,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目前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雖然我們不愿意挑起意識形態領域的紛爭,但客觀上中國一直是西方一些國家的假想敵,是某些發達國家的打壓對象,中國的和平崛起令西方反華熱力坐臥不安。中國如果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遭受挫折,將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其次,新中國成立的前三十年已經被左的錯誤耽擱了,而今,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給各國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時代潮流,不進則退,放眼周邊,中國如果再走彎路,自身的現實利益將受到嚴重威脅。再次,中國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正面臨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人民的權力意識、民主意識漸濃,社會正處于極易發生動蕩的時期,工業化、城鎮化方式處理不當將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

(四)近年來中國出現的一系列生態問題為城鎮化敲響了警鐘

人口多、文化素質低、人均資源占有量非常低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正因為如此,才使我國前期的工業化、城鎮化走的是粗放增長、數量擴張、重速度、靠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不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這也使得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造成了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和環境的嚴重污染,對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了一定的沖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發展偏重于高能耗、高排放的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停滯不前,第三產業嚴重滯后。這種產業政策雖然極大促進了我國制造業發展,使我國被稱為“世界工廠”,然而,低端制造業是資源的主要消耗者,也是城鎮化過程中環境污染的主要生產者。加之我國正在邁入汽車時代,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使得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總量也在迅速提高,加劇了我國的生態危機。近年來,我國頻發的城市霧霾、水域污染、食品污染、土地重金屬污染、酸雨污染、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近年來,這些問題的產生原因既有觀念的滯后,也有產業發展政策的失誤。以產業結構嚴重失衡為主要特征的城鎮化過程,正在導致城鎮資源日益枯竭、環境質量不斷惡化,極大地削弱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功能。

(五)國外城市化過程中生態文明方面的經驗教訓為中國城鎮化提供了前車之鑒

以英國為代表的老牌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作為工業文明的探路者,其城市化過程往往是充滿血腥的掠奪過程。當資本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與小農生產方式對決時,資本的優勢、資本的貪婪是如此地明顯,而且不加掩飾。在追逐利潤的動機驅使下,資本聯合地主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加速農民破產,并驅逐農民被迫流入城市,成為真正的無產者。資本一方面得到了工業化所需要的原材料資源,同時也得到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這種城市化以工業化為主要推動力,以城市集中、粗放擴張發展為主,在帶給城鎮高水平的物質生活的同時,造成了城市環境惡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工業化使英國從一個充滿浪漫詩意的鄉村田園社會,變成一個機聲轟鳴、工廠林立、煙囪高聳的城市社會。大量人口涌進城市,而相應的資源卻來不及向城市集中,城市公共設施嚴重不足,從街道、住房,到基礎設施都無法滿足大量人口的需要,英國深深地患上了“城市病”。以至于英國經濟史學家哈孟德夫婦用“邁達斯災禍”來形容這段歷史。直到1952年出現了史上最嚴重的“殺人霧”才使英國徹底解決城市空氣、河流等污染問題。上世紀后半葉,經過戰后的恢復和發展,世界市場日趨完善穩定,國際分工由過去的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為主轉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分工為主。過去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裹脅進入工業化浪潮之中。拉美城市化比西方發達國家要晚得多,但速度卻快得多,激進得多。急功近利、自由放任、缺乏規劃是拉美國家城市化的顯著特征。其結果是國內產業結構、基礎設施與其城市化進程的不相適合,城市化遠遠走在了工業化的前面,環境問題、城市貧民窟成為政府難以克服的痼疾。拉美本來是世界上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地方,但現在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享受到潔凈放心的自然水。廢氣排放量逐年上升,使得空氣質量變得十分糟糕,巴西的圣保羅宛如一個世紀前的倫敦。面對城市過程中的生態危機,發達國家為此做過一些有益的探索。譬如控制和減少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會對地球表面環境有相當大的改善。在上個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來減少酸雨對環境的巨大危害。它們開始禁止在工廠中使用炭作為燃料,轉而使用更加清潔的能源例如天然氣和凈化炭來發電。汽車也被改造,所用汽油的標號更高,燃燒后二氧化氮的排量大為減少。酸雨在美國和西歐的危害已經大為減輕。另外,各國也注意到前瞻性的城鎮規劃對城鎮化發展有很大積極意義,還有城鎮群、城市帶可能會兼顧規模經濟、降低規模成本等等。這些都說明城鎮化過程中必要的控制和引導可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存在兼顧的可能性。

三、中國應該如何統籌城鎮化與生態文明

中國城鎮化是在信息文明大發展、生態危機頻繁發生的背景下展開的,統籌好城鎮化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生態文明型城鎮化建設要依靠科學規劃的引領

古語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型城鎮化也是則這樣,必須有科學的規劃引導才能達到少走彎路、事辦功倍的效果。近百年以來,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都有許多創新發展,埃比尼澤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規劃理念,蓋迪斯提出“組合城市”概念,這些理論在西方甚至印度都有成功實踐。我們要在城鎮化發展規劃中充分借鑒國內外城鎮區域規劃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要用生態文明的理念去指導城市規劃,同時又要用城市規劃去建設生態文明。各個層次的城鎮化發展規劃要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從宏觀上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布局;要充分依托包括鐵路、公路、水路等綜合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規劃發展城市帶;要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功能互補、形態各異的原則,發展集約程度高、經濟效益好、輻射作用大、產業結構優、功能互補強的城市群;要通過科學的規劃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合理控制城鎮開發邊界,合理控制土地開發強度,努力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要注意培育中小城市發展,完善小城鎮的公共服務功能。生態文明型城鎮規劃是生態城鎮建設和管理的依據,是對城鎮建設與管理的總體部署。

(二)生態文明型城鎮化要凸現以人為本的特色

在生態城鎮化過程中,要把握好的關鍵問題是以人為本,即人本化的城鎮化。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在未來五到十年間,中國的城鎮化將更注重其以人為本的民生屬性要在城鎮化政策設計中融入讓群眾生活更加舒適與自然的理念,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與農民的實際情況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民向集中居住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堅決杜絕強制驅趕農民“上樓”;生態文明型城鎮化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盡可能地在原有村鎮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保留村鎮原始風貌,做到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農民集中進城要考慮農民的主觀感受,也要考慮城鎮生態和能源的承載力。據統計,一個城市的居民消耗的能源相當于三個農民,因此,城鎮化不是越快越好,我們推進城鎮化的目的,就是要把建設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的宜居城鎮擺在首位,努力建設資源集約的、環境友好的、適宜人生活的新型城鎮,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三)生態文明型城鎮化要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重要抓手

產業結構是影響生態環境和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建設生態文明型城鎮化也要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重要抓手,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布局中實現生態文明型城鎮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沿海城鎮化得到快速發展,其直接推動力是東南沿海地區承接了國外產業轉型升級而轉移到中國的、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低端制造業。以此形成的產業結構其經濟特征表現為第二產業占比突出,大量吸納低端勞動力,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多。目前來看,東南沿海產業結構正在升級改造之中,其城鎮化動力正在由二產驅動向三產驅動轉變,生態環境問題已經開始得到這些地區的重視,這是符合城市化一般規律的。關鍵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內地工業化、城鎮化程度較低的地區是否也一定要經過先污染、再治理的“卡夫丁峽谷”。作者以為,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中央集權程度較高的國家,其地區間的利益平衡是相對容易做到的,也就是說,內地相對落后的地區有充分的理由分享沿海地區發展的經驗與成果。避免因產業梯度轉移而給后發展中地區以生態方面的危害。沿海地區通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減輕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內地也要在同步發展二、三次產業,并且盡力避免生態危機。在這一過程中,沿海要為內地提供足夠的幫助,如同當年內地支持沒海先行一步發展一樣。沿海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中,著重發展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著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方向發展,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心城市和制造業密集的區域集聚。內地要在注重環境評估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先進制造業和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高起點規劃產業布局。要強化城市間的專業化分工協作,切實根據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要增強中小城市產業承接能力,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產業結構調整是生態文明型城鎮化的關鍵抓手。

(四)生態文明型城鎮化要注重發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引導的作用

生態文明型城鎮化發展要特別注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引導的作用,堅持將村鎮道路建設、供排水工程、改善村民居住和衛生條件、改變村容村貌等結合起來,構建合理的生態城鎮體系,完善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建設生態居住社區,完善各類公共設施配套,塑造便捷、舒適、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人居環境。要落實實行自行車和公交優先的交通戰略,堅持緊湊型的城市化發展模式,避免“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的負面影響。中國目前的資源狀況、人口數量,不足以支撐逆城市化的帶來的資源消耗,不可能像美國一樣,低密度、郊區化,嚴重依賴汽車,大量消耗資源。

(五)生態文明型城鎮化要體現綠色低碳的特色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注重凸顯綠色低碳的理念,并將它貫穿到城鎮化進程始終。綠色低碳的城鎮化就是要避免城鎮化過程中追求“高大上”,避免形式主義勞民傷財,要把經濟、綠色、可循環作為評價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指標,以實現節約、集約地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要注重強化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功能修復,減少人為地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要加強政策引導,通過有效的財政政策促進低碳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居民社會消費方式轉變,著力構建低碳型的城市布局、基礎設施;要改革地方各級領導干部的考核、任用、選拔方式,把綠色低碳發展觀和政績觀置于GDP政績觀之上,成為考核地方行政首長的首要指標;要制定并實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排二氧化碳的約束性目標和政策“紅線”,強化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責任制,探索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發展路徑。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綠色低碳的理念,依托自然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城鄉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作者:陳俊梁徐敏陳瑜單位:蘇州科技學院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