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民族體育精神研究

時間:2022-03-30 02:47:19

導語: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民族體育精神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民族體育精神研究

摘要: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基于在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功能、技能與思想道德生態化基礎上,對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民族傳統體育與精神文明建設展開了深入地研究。研究認為,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把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中,并發揮其民族體育的民族性與特色性的優勢,能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精神文明建設創設良好的群眾基礎,扎實其創新的動力。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民族傳統體育;精神文明;研究意義

民族傳統體育由于其源發與運用的群體原生態性,決定其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形式與內容統一性。又因民族傳統體育往往是在地區傳統美德、地區群眾身體與工作特點的基礎上,實現體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科學性研發,實現了體育科技與地區思想道德建設的統一,既具有生態根源性,也具有體育科學性和思想道德引導與教化作用。因此,在當前我國提倡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充分地去挖掘民族傳統體育的精神文明建設價值,具有非常切實及深遠的意義。

1生態文明建設下的民族傳統體育的精神內容

1.1生態功能特點

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項目一樣,都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但由于其創造與產生的地區居民的風俗、工作、自然環境與創立之初的科技水平不同,因而,其功能具有顯著的生態特色。如:圖騰信仰下的健身功能。民族傳統體育的歷史與某個特定民族和地區的圖騰信仰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其立足在對某種自然現象的敬畏與規律利用基礎上,根據該地區的各種特點,研發具有祭祀等意義的體育技能。像武術中的各種門派的區分,尤其是以各種動物名字命名的拳種,如猴拳、螳螂拳與鷹爪拳,以及其他的摔跤、太極與打陀螺等,都充滿著信仰指導下的健身追求。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身體極限創造性發現與發揮。在上述信仰和對自己生存和發展環境的敬畏的精神基礎上,各地區會從珍愛自己的物質基礎出發,加強對自然的順應與保護,從研發提高自身機能的技能開始,實現自己能力提高基礎上的對自然的保護與熱愛。如賽龍舟等民族體育項目,其就是立足在地區水鄉特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存技能的體育科學化。

1.2生態技能特點

民族傳統體育的技能,以生態性為基礎,以生態性為標準,以生態性為追求。其技能生態性體現在兩個方面:技能研發以人與自然和諧為追求。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各項技能,其共同點就是強調運動者對自然的適應性,和尊重自然規律下的創造性。例如賽馬強調對草原的自然適應性,賽龍舟對水的適應性,放風箏是對風的適應性等。這些技能的研發和運用,不僅不會破壞生態反而會豐富生態類型。器材與場地研發取材和保護自然為追求。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最大生態性特征,就是其器材研發和場地建設的生態性,不僅不需要對現有的場地進行各種現代化的硬化等改造,反而更加追求自然、綠化與環保,各種草地、鄉間空白地、城市的空地等,無需加以刻意性甚至破壞性的建設,都可以開展此類的運動,如武術、抖空竹、打陀螺等,都具有高度的生態適應性。

2生態文明建設下民族傳統體育的精神文明研究的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的高位戰略時代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與傳承方式,不斷地產生物質層面、制度層面與精神層面的變遷,其民族化與國際化在相互促進與有益補充中得以科學發展,從文化生態結構、生態發展模式及生態修復機制等方面實現了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充實與創新。

2.1傳統美德強化

生態文明下的民族傳統體育,以健身技能為載體,以民族傳統美德為基本文化內涵,以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群眾化、普遍化、地區體育特色化與地區文化特色化的特點,實現了從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切入的生態文明指導下的精神文明建設創新,體現了民族傳統體育的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性。表現兩個層面:強調團結互助。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表現形式而言,多以合作的形式出現,即使有些是可以獨立完成的,但在團隊形式出現的情況下,更具有美觀與震撼力,如太極拳的練習,單人練習與多人一起練習的效果顯然有著較大的區別。在地區范圍的團結互助,更能強化合作中的共同進步,不僅強身健體,也實現了交流與學習中的和諧進步。例如悠悠球項目的日常技藝交流,象棋與圍棋活動消遣性娛樂等,承載了社區居民甚至陌生人之間的友誼建設功能。強化謙虛寬容。即通過民族傳統體育的練習,學會謙虛與寬容,把“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理念,把人外有人的低調態度,相互傳播與影響,實現和諧社會的建設。通過這種美德的發揚,不僅在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為項目技能的創新創設了空間,也讓大家都保持著積極學習做學生的態度,為個人成長和他人的進步作出了技能共享的貢獻。如“中華武術,具有追求人自身、人際間、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不同民族之間的內在和諧價值,具有化解信仰危機、道德危機、人文危機、生態危機以及價值危機的外在價值。”

2.2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創新

生態文明下民族傳統體育的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環境與文化傳統協同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打造民俗體育活動圈、構建生態體育服務體系、開發大眾化民族競技體育、拓展校園民族特色體育等路徑,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創新。表現在兩個層面:創新文化氛圍打造。在人們對所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愈發重視與愛護的時代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無論是場地的生態性、器材制作的生態性與活動形式的生態性,都極大地滿足了人們體育運動與精神提升的需求。其中,人們健身養生理念的不斷創新與推廣,心理健康與精神健康的正視與重視,都從人們的內在需求推動良好體育文化氛圍的形成,讓人們在體育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學習中,在體育精神的提純與發展中,切實地運用民族傳統體育的物質載體,以精神文明建設的活動方式實現自己的身心追求。創新項目推廣。這種項目包括兩個方面:原有項目的原生態性推廣,例如:某種一直被某個少數民族所傳承的體育項目,被發現與整理后向城市與社區推廣;原生態項目創新后的推廣,如針對某體育項目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創新結果推廣,減少其封建迷信元素,強化其對人際關系或疾病治療的功能等,如:五禽戲、易筋經與氣功等。這兩個層面:第一層面,從思想道德與文化方面強化了對精神健身的積極意義;第二層面,從生態文明下民族傳統體育科技知識方面豐富了精神文明的內容,進而實現民族傳統體育功能、文化意義與精神的時代性優化。

3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下民族傳統體育的精神文明建設,要在挖掘與提升民族傳統體育的生態意義基礎上的,從突出民族傳統體育的道德教化功能切入,以民族傳統體育的原生態性技能為載體,把其精神文明建設的群眾基礎性、社會操作性、區域特色性與功能定向性等特點,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生態堅持、發揚與運用中,追求健身、健心、健美、生活調劑與競技娛樂等多樣性的活動需求滿足,讓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體育精神文明健身,隨著民族傳統體育的豐富多彩,而不斷地實現內容充實、形式多樣與功能多元化,最終達成民族傳統體育、生態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統一。

作者:潘勇赫 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海學院

參考文獻:

[1]孫永梅,王全軍.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體育學刊,2012(1):92-95.

[2]陳帥,陳鋼,陳璐.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圈的核心社會結構形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54-57.

[3]馮健.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民族化與國際化辨析[J].體育與科學,2011(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