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時間:2022-11-21 10:10:48
導語:解析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期,市委書記蔡奇在基層調研時指出,淺山區是反映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晴雨表。要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首要位置,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落到實處,讓淺山區建設成為首都城市建設發展的第一道生態屏障。統籌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首都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農村生態文明以城鎮化為背景,是充分考慮城鄉之間互動過程中農業、農村、農民發展實際,謀求生產、生活中人與自然關系和諧、農村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生產力發展潛力與生產關系適時調整相協調的農村文明形態。農村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農村發展、農業升級、農民轉型的行動指南,是引領農村邁向新時代的前進動力,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之義。其既是農村改革的理論武器,又是農村建設的實踐路徑,還是農村發展的奮斗目標,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雙贏、鳥語花香與田園風光協調共生”的農村發展新圖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聚焦農村器物、農村制度、農民行為、農民觀念四大領域,在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各環節與全過程,以整體視角謀求城鎮與鄉村相協調、發展與保護相協調、生態—環境—資源相協調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總協調。
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探究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需要突破農村環境污染的限制,全面考慮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既要考慮農村環境污染,又要考慮農村生態系統破壞,還要考慮農村自然資源約束,以及三者之間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協調關系。當前,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自然資源濫用與浪費問題、人居環境污染與整治問題、生態系統超載與退化問題、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四類問題。由于農村生態系統內部的關聯性使得某一種行為可能同時導致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比如過度放牧行為既導致自然資源領域的水土流失又導致鄉村生態系統承載力的下降。因此,農村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決定四類問題的區分并不是絕對的嚴格界定。辨析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第一,傳統農村生態系統承載能力難以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相伴生的廢棄物,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功能受到沖擊。第二,隨著全社會經濟水平的整體提升,農村消費水平與消費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出現盲目消費和過度消費傾向,導致過度包裝等資源浪費行為大行其道,在消費中重量不重質。第三,受到傳統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農村生態環境資源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企業等經營主體參與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動力不強。第四,工業文明以來城市發展理念深深影響著農村發展路徑,農村地區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往往忽視傳統生態理念的傳承。首都農村建設進程中在制度、器物、行為、觀念方面存在的不匹配、不協調,是導致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回顧改革開放40年首都農村發展歷程,一方面,日漸多元化的農村勞動者和不斷豐富的農業生產資料相結合,形成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強大能力;另一方面,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環節中,農村勞動者的角色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工業文明“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棄置”邏輯驅使下發生深刻變革。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破難解縛的關鍵是變革生產與生活中形成的人與自然關系。以生態文明思想引領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文明思想推進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理論層面,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豐富和發展,凝聚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為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思想引領。在實踐層面,生態文明思想聚焦發展中面臨的資源約束、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等現實難題,致力于破解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突出矛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農村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美麗鄉村建設,致力于構建城鄉之間的互動關系,既不是在城鎮化發展中以城市取代農村,也不是按照城市標準建設農村,而是注重對農村的保護與傳承,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蔡奇書記強調,要守住傳統村落這一不可再生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把傳統村落建成美麗鄉村的亮點和市民休閑的首選之地。以生態文明思想推進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農村建設注入持續發展的新動能。在黨的報告中指出,要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圍繞農村脫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熱點問題,政府相繼出臺有關政策予以支持。為了更好地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需要調動各方資源,就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展開專題研究,出臺完善相關政策,調動多元化主體的參與積極性,積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能,助力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推進,努力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攜手邁向人與自然和諧雙贏的新時代。
以生態文明思想推進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在人居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等領域協調發展中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隨著首都農村各項改革事業的進一步推進,人口、土地紅利逐步得到釋放,農村各項事業取得積極進展。但是,農村與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差距十分明顯。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促進農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而且需要統籌與農村生產、生活相關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水平,提高村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從而帶動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與質量。以農村聚落體為載體推進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農村聚落體的內涵與外延。農村聚落體,由一定數量的村莊組成,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為核心,是“三農”發展的載體。農村聚落體的內部要素,主要包括集鎮、中心村、基層村等地理單元,產業化農村、現代化農村等村莊類型,本土農民、流入農民等農業生產經營者,大農業、小農業等農業生產方式,土地、資本等農業生產資料。農村聚落體的外部要素,主要包括與建制鎮以及城市之間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要素的雙向流動,例如資金、技術、管理等。農村發展由粗放型階段邁向集約型發展階段進程中,在大農業生產模式與流入農民成為生產經營主體雙重作用下,農村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條件均產生新變化。為了應對本土農民向城鎮轉移導致的村莊空心化、減少大農業生產方式對于農村傳統文化的同化與異化、保留農村的鄉土文化氣質、在現代化發展模式中提升農村生態系統承載能力,以區別于建制鎮、城中村等城市化發展模式的村莊集合體—農村聚落體就應運而生了。農村聚落體的發展模式。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隨著城鄉之間各種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農村聚落體內外各種要素相應形成穩定的耦合發展機理。符合一定條件的集鎮或中心村發展成為建制鎮,實現“農村變城市”。這部分就地城鎮化的建制鎮,反過來為農村地區提供公共服務,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不符合建制鎮條件的集鎮、中心村、基層村等農村地區,通過發揮各自地域特色進行集群發展,構建農村聚落體。實踐中,城鎮化進程中處于松散型階段向集約型階段轉型期的農村,除了“撤村并點”升格成為建制鎮這一條路徑之外,還可以通過村莊就近組團發展成為農村聚落體,尋求優勢互補、特色發展之路。深刻理解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要求。城市以其完善的基礎設施與便捷的公共服務,發揮著吸納人口就業的集聚功能,為越來越多的人口提供生產、生活的棲息地。長遠來看,城市與農村發揮的功能各異,兩種土地利用形態還將長期并存。
城鎮化發展需要加快建設具有鄉土特色、非工業化邏輯、農業生產功能完善的農村聚落體,實現農村聚落體內部、農村聚落體之間、農村聚落體與建制城鎮之間的協調發展。統籌城鎮化與農村差異化的農村聚落體發展模式,需要立足農村發展實際,堅持“村落在發展中保留,文化在保留中發展”。這才是對城鎮化發展的全面理解,是對農村未來發展的長遠謀劃。農村聚落體是傳承鄉土特質、鄉土文化、鄉土生態的載體,是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村落新形態。農村聚落體建設不是簡單的“合村并點”,而是不同類型村莊的有機整合,實現村落集群式組團發展。以集鎮、村莊不同組合方式下的生態、環境、資源優勢,激發村落發展內生動能,既挑戰工業文明邏輯下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又以生態文明視野下人與自然和諧雙贏的高站位,引領美麗鄉村建設。以農村聚落體為載體推進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以生態文明思想引領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識,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意識,注重對鄉村傳統生態思想的保留與傳承,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不斷豐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綜合考慮首都農村發展水平、村莊地理位置、鄉村歷史文化等內部因素,統籌城鄉融合、產業布局、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等外部因素,科學編制首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明確具體建設的實施方案、目標要求、責任主體、重點任務、建設周期、資金籌措等,確保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實施的嚴肅性與長效性。農村聚落體的形成與發展是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過程,需要充分考慮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首都農村發展態勢。以農村聚落體為載體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勞永逸,要堅持久久為功,“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根據不同區域的村莊發展實際,充分考慮村莊的自然資源、文化古跡、歷史傳統與產業發展等要素,科學劃分村莊類型,構建獨具特色的農村聚落體,分類施策。依托不同類型農村聚落體構建各具特色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避免出現盲目“一刀切”現象。
作者:劉志博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
- 上一篇: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內涵與時代貢獻
- 下一篇:淺談生態環境保護主動性與探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