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思想邏輯探討

時間:2022-07-03 04:17:53

導語:生態文明思想邏輯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思想邏輯探討

黨的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了黨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又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生態文明的主張已成為國家意志的體現,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思想是新時代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是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系統分析生態文明思想,準確把握其思想理論特征,是全面認識這一思想的內在要求和題中應有之義。

一、戰略定位: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國經濟社會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中日益凸顯,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體現了我們黨在實踐和認識上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進一步深化,宣誓了我們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久久為功、持續奮斗的堅強決心和堅定信念。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是一個一脈相承的過程。我們黨一貫重視環境保護工作,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保會議將保護環境確定為基本國策,表明生態環境問題是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具有全局性、長期性和決定性影響的重要問題。多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覆蓋范圍從區域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視野,生態文明建設方式也從財政注資、科技創新向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意識導向發展。時至今日,環境問題仍舊是我們無法回避的重要現實問題,正如習所說,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必須從現在起緊緊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以挽回環境代價、實現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出臺的制度頻率之密,治理力度之大,監督尺度之嚴是前所未有的,生態環境質量發展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人民群眾對身邊生態環境改善的獲得感更加真切。但客觀來講,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并不穩固,生態退化、資源緊張、環境污染仍是我們實際面臨的環境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1]生態文明建設仍需咬緊牙關、攻堅克難,繼續做好打持久戰的充分準備。處于發展的關鍵期,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對現實生態危機的回應和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反思,其準確概括了生態文明社會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同向發展關系,明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還是對美麗中國藍圖的真實描繪,其把環境問題落實到民生視角,將青山綠水、藍天白云與人民的幸福生活共同呈現在美麗中國的理想畫面之中,賞心悅目、令人向往。所以,要想準確把握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氣息,就要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長期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全面理解良好生態對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大意義。

二、理論根基: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的靈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既是其所處時代的精神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因此,馬克思主義能永葆美妙青春,能不斷探索時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2]面向未來,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要學習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團結協作、戮力同心,將美麗中國由藍圖繪成現實。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認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其生存條件需要依附于自然界,而作為社會存在物,人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必須將自然變為自身活動的對象和工具,從而使自然界變成自己“無機的身體”。所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肉體和精神與自然界的聯系所反映的正是自然界與其自身的聯系。“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3]83自然界的解放與人類社會自身的解放是一個同步的過程,人類社會自身內部矛盾解決了,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也就相應解決了。所以要求我們在處理生態問題時要從宏觀上分析問題,從大局著眼,從體制、政策上來協調人地關系。長久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指導環境建設工作,并在實踐中循序漸進、銳意進取,積極探索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努力讓發展更加符合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以真抓實干、久久為功的態度狠抓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作為其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根基。他指出,西方工業文明是人類的陷阱,終將導致人類文明的崩潰,所以要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要求尊重自然規律,利用資源取之以時、取之有度,強調應用宏觀視野、樹立全局意識,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三、基本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系統工程思路

生態文明建設致力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以生態學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發展理念作為價值內核,生態文明思想之所以能展現出全局性魅力,是因為它始終聚焦事物的整體性和廣泛聯系性,所以生態文明建設也必須要樹立“一盤棋”的系統工程思路。將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聯系的生命共同體,將山水林田湖的治理看作一個需要整體把握、重點突破的整體性工程。對于環境各要素的修復和保護工作習也進行了廣泛調研、深入思考,提出了針砭時弊的具體要求。在水資源的保護利用方面,習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和擔憂,他強調,我國水安全已全面亮起紅燈,水源問題危機四伏。縱觀全局,良性治水要求涵養水源、厲行節約、退耕還湖、恢復濕地,用系統思維統籌水資源治理全過程;在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方面他要求協調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同抓并舉;對于森林資源的保護,在福建寧德任地委書記時便研精覃思,認識到了森林生態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國土綠化戰略。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服務功能就要從大的方面統籌謀劃,搞好頂層設計,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生態文明思想的系統工程思路還體現在對城鄉建設規劃的關注上,強調城鄉發展的獨特性和宜居性。城市和農村都是在人類生產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有邊界的社會組織形式,城鄉環境建設直接影響人們的生產效率和生活水平。針對城鄉規劃建設中存在的空間集約化水平低,空間利用效率低,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安排不合理等問題,多次提出城市和農村建設都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突出特色,把城市放到大自然中,給農村留下鄉情美景,“探索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綠化之路。”[3]習對重點區域的生態環境密切關注和追蹤調查也是貫徹系統工程思路的重要體現。五年來,習先后針對海南經濟特區、長江經濟帶、青藏高原、廈門經濟特區等地的建設實際提出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的具體要求并回訪監督,要求各地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增綠護藍,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永葆區域生機和活力。在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上述各地堅持改革創新、持久奮斗,環境污染、資源破壞都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明顯提升,人們逐漸感受到綠色發展模式的持久普惠性。

四、主要任務: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

問題是時代的口號,是表現社會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完善和突出環境問題的解決是當前階段存在的重點問題,是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任務。環境問題的凸顯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體現,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發群眾不滿的往往是嚴重的污染事件。所以,生態文明建設要從影響群眾生活的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堅持標本兼治,常抓不懈,搞好頂層設計,有效開展環境整治行動。目前,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主要集中在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幾個方面,針對這些問題,習要求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他還在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的問題上多次做出指示,即使是有需求的產能如果對環境造成威脅也必須要關停。環境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要切實解決環境問題就要加強源頭治理,努力從根本上扭轉環境治理惡化的趨勢。環境污染突出問題的解決需要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提供可靠保障,對于跨越雷池的行為必須予以嚴厲懲罰。習針對現行環保體制歸納出四個突出問題:“一是難以落實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監督責任,二是難以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對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的干預,三是難以適應統籌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環境問題的新要求,四是難以規范和加強地方環保機構隊伍建設。”[4]針對上述問題,國家修訂了一系列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力度、猛添硬招。為解決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人權益不落實的問題,國家近年來在推進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上狠下功夫,建立了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職責的體制,使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和國家自然資源管理者相互獨立、相互配合、相互監督。準確把握環境承載力是開發建設的前提,要求全國各縣進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檢測預警機制,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為倒逼合理開采、循環利用的綠色發展模式的形成,強調要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健全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事實證明,一些重大生態環境事件背后都存在領導干部環保意識薄弱、不負責任、盲目決策等問題,所以生態責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也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一旦發現需要追責的情形,應該嚴格追責、終身追責、追責到底,以實現制度規定的強制力和威懾力。

五、戰略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發展方式的一面鏡子,工業文明秉承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發展理念,僅兩百多年間便激發了空前的人地矛盾,造成了全球化的生態危機。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就是通過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關注的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價值參照。在長江考察時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糧草就是思想認識。”綠色發展方式的形成是發展觀念的深刻革命,需要全社會充分認識到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另一方面,還需認識到我國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產業發展模式是問題長期積聚形成的,其轉變過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綠色發展并不是放緩發展或不發展,而是要通過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循環發展“大幅度降低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運行進入良性循環”[5]。所以綠色發展是要在創造良好生態環境、實現均衡發展的過程中激發需求、拉動供給,找到新的增長點,以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生活方式是生產方式的衍生品,特定生產方式下形成特定社會關系,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綠色生產方式相對應的是綠色生活方式,它要求人們心系環境、約束行為、簡單生活、理性消費,履行好應盡的可持續發展責任。綠色生活方式的實質是使人們克服享樂主義生活方式,引導人們形成科學合理的適度消費習慣,通過需求結構的改善促進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目標,它需要我們長期、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六、工作路線:捍衛民生福祉,倡導自覺行動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正是對群眾路線的堅決貫徹和創造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和價值目標,其進程的推動最終還需要依靠公民環境意識的提高和生態文明素養的提升。在工作中非常重視自然資源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把環境和民生放在同向發展的位置上。十八大后,習勇敢直面挑戰、虛心聽取民意,多次表達了為捍衛民生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的決心,他在青海考察工作時強調,“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已經成了一個突出的民生問題,必須下大力氣解決好。”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需要從自然界中獲得生產生活資料以維持基本生命活動,所以自然環境的優劣必然強烈影響著人的生存質量和發展條件,“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顯而易見,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獲得權力是履行義務的基礎,履行義務是享有權利的前提,生態權是公民的基本權益,公民也應當履行保護環境的基本義務。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以人民福祉為出發點,也必然要依靠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實現,生態環境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公民都應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踐行者。

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需要人民群眾把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轉化為自覺行動,在全社會廣泛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珍愛我們的生活環境。生態文明意識的樹立首先需要依靠宣傳教育工作的開展,加大宣傳力度、創新活動形式,豐富群眾對節水、綠化、垃圾處理等方面的環境知識,為其提供具體行動指南。還應幫助群眾轉變消費觀念,倡導理性消費和簡單生活方式,杜絕奢侈浪費。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生態文明意識的樹立也一樣需要以生態實踐為支撐,所以全社會應通過積極參加生態文明建設活動,“親近自然、了解自然、保護自然,培養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生態意識。”在人人出力、日積月累的條件下建成我們的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深刻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論學習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20(01).

[2].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02).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作者:范夢 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