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意義與對策
時間:2022-07-19 09:44:11
導語: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意義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黨的報告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又再次強調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尤其是目前相對薄弱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更為重要、問題更為突出。本文通過分析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分析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突出問題,提出從提高和普及農業科學技術、提升農村居民生態環保意識、協調推進城鄉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持續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對策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也是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橋梁和紐帶,各個環節的建設均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并取得較為豐碩成果,尤其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更為顯著。相對來說,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難度較大、推進工作更為艱巨。黨的報告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面對當前困擾農村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我們應積極分析挖掘問題根源,探索實踐出一條適應于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道路,為建設美麗富饒、生態宜居的鄉村保駕護航。
一、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
1.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能夠有效推動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事關國之根本,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能夠為農業生產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尤其是在糧食生產的主產區,土地、水資源等生產環境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加大農村生態環境監測和治理,但由于前期污染情況較為嚴重,再加上可耕地仍舊在不斷耕作,相應的治理修復期就會延長。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查證根源,從源頭治理和過程監控中大力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好、治理好耕地、水資源等,為糧食安全提供有效資源保障。2.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能夠有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面對農村發展現實和全面小康目標之間的差距,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發展指引了前進方向。新時代搞活農村經濟,不僅要強化農業基礎,更要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和三者之間的融合發展,形成有效的農業生產產業鏈,做強做大農村產業。而農村產業融合和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必須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生產環境和人居環境,這就要求必須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推進農村環境走向生態宜居的發展道路。
二、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情況
1.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近年來,我國中央財政每年都安排大量資金推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地方政府跟進工作也先后制定系列措施和辦法,整體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進程。但由于歷史欠賬和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部2018年年中的《2017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地下水水質明顯好轉,優良級和良好級分別達到8.8%和23.1%,但較差級仍然達到51.8%。與前幾年相比,優良級地下水資源中明顯增加,但較差級地下水資源未得到明顯改善。同時,雖然通過土地整治、農業結構調整,但耕地面積仍因建設占用、災毀、生態退耕等原因出現減退,但凈減少耕地面積的公頃數下降一半;全國耕地的平均質量等級中低等地仍占到了27.6%。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取得一定進展,但任務仍然十分艱巨。2.當前我國農村生產生活領域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居民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變化既推動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也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了新的壓力和挑戰。其一,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和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不僅用上了機械化操作,同時為了提供土壤肥力和減少人工費用,開始大量施肥、播散農藥和覆蓋地膜,導致過量使用,對耕地土壤和地下水資源造成污染。其二,隨著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其生活用品購買力大幅提高,尤其是家用電器購買量和使用量大幅提升,所使用的水電和產生的垃圾數量呈現幾何倍數遞增,但農村生活配套處理設施不齊全,生活垃圾隨意丟棄或就地掩埋,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入地下或周邊水域,造成污染面積較大,給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帶來巨大壓力。
三、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
1.農業生產方式過于粗放,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污染主要表現為面源性污染,多是由于過度施肥、過度播撒農藥、過度使用地膜等農用物資造成的,不僅浪費了農業資源,也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其一,農藥化肥不僅用量大而且利用率較低。數據顯示,2017年,水稻、玉米和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7.8%,農藥利用率為38.8%,平均每公頃耕地農藥化肥的用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以上的同時,利用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四成。其二,為了追求高產量好高收益,大量使用農用地膜但因不便于回收而造成回收率低、破壞性強的問題,農用地膜短期內不易降解,不及時清理便會影響土壤自身循環修復,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其三,雖然大部分農村地區禁止焚燒秸稈,但秸稈利用率仍有待提高。歸根到底,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路徑在于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2.農村居民生活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我國農村居民生活環境污染主要是由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畜廢棄物等造成的。其一,雖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近年來一直在加大資金扶持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但在一些農村地區尤其是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生活垃圾及廢棄物的處理能力仍然極其有限,滿足不了農村居民飛速提升的消費能力和生活垃圾處理量。其二,農村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薄弱,隨意丟棄廢棄物,尤其是不易氧化的塑料袋、農藥瓶、廢舊電池等隨意丟棄,隨意傾倒生活污水等現象處處可見,長此以往造成垃圾腐敗變質,尤其是在夏季滋生蚊蟲,造成更為嚴重的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乃至大氣污染,增加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本。其三,農村居民常習慣于把家禽飼養與住宅相鄰,家禽排泄物污染隨處可見,不僅破壞環境,更易傳播疾病。加強農村居民生活垃圾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迫在眉睫。3.城鄉生態環境治理不同步,污染存在轉移現象。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推進過程中,一些城市為了追求結果而忽略了長期發展中同步協調發展的要求,把城市污染轉移到農村地區。其一,受消費能力的大幅提升,城市居民使用物品的周轉率明顯提升,城市廢棄物累積速度提升,給城市垃圾處理帶來較大壓力,一些城市將難以就近銷毀或掩埋的大量固體廢棄物轉移到城市周邊的農村地區,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增加了負擔和難度。其二,受城市生態文明紅線的制約,一些加工制造企業開始把目標瞄準農村地區,而部分農村地區為了片面追求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未能以長遠發展眼光來衡量企業的引入機制,致使一些落后產能企業流入農村地區,加大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任務量。
四、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建議的對策建議
1.提高和普及農業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僅浪費了資源、污染了環境,也加大農業投入成本。因此,提高和普及農業科學技術,大力推進綠色農業生產方式,是解決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所在。第一,地方政府要大力推進和提高當地農業科學技術水平,并通過相關部門積極宣傳和普及農業科學技術,引導當地農村居民科學種養殖,走科學的農業發展道路。第二,地方政府要積極推進綠色農業生產理念和措施辦法,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特點發展農業生態園、綠色農業產業園。第三,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采取一定激勵和獎勵措施加大研發、推廣使用有機肥料、可降解地膜等農用生產物資,從源頭上給予農村居民農業綠色生產的保障。2.提升農村居民生態環保意識,齊頭并進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主力軍就是農村居民,提高農村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根本。第一,地方各級政府要通過定期培訓和積極引導,建立一支面向基層農村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宣傳和監督隊伍,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做好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帶頭人和引領者。第二,通過墻體畫報、宣傳欄和新型媒體等方式定期向廣大農村居民宣傳生產、人居環境的重要意義,讓人們意識到什么是正確的環境保護行為、什么是錯誤的行為,并認識到錯誤行為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第三,各個基層農村生態環境小組要廣泛聽取農村居民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建設性意見,采取一定的激勵或獎勵措施引導農村居民養成自覺愛護環境、主動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3.協調推進城鄉生態環境治理,建成生態宜居的農村生態環境。面對生態環境治理滯后的農村地區,各地政府要積極推動城鄉生態環境治理同步協調發展,防止和杜絕城市垃圾等帶來的污染轉移。第一,各地要創新發展城鄉一體的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機制,統一調配城鄉的生態環境治理資金,適當加大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投入和力度。第二,通過獎勵、減免稅等措施和辦法積極引入社會機構投入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積極推動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步伐,實現城鄉生態環境同步發展。第三,各地要逐步完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建設,為大力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保駕護航。只有建立協調推進城鄉生態環境治理機制,才能真正建成生態宜居的農村生態環境,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發展基礎與保障。
參考文獻:
[1]毛平,谷光路,張禧.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探析[J].現代化農業,2018(09):52-55.
[2]羅鵬,韓鵬.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研究——基于法律與經濟的雙重視角[J].中國集體經濟,2017(29):1-2.
[3]于法穩,楊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與路徑[J].重慶社會科學,2017(12):5-12.
[4]王建設.淺析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J].農業經濟,2017(10):36-37.
作者:高子舒 單位:河套學院
- 上一篇:醋酸乙烯生產技術研究
- 下一篇: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四大途徑及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