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生態文明建設思考

時間:2022-09-09 04:21:14

導語:全面深化改革生態文明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面深化改革生態文明建設思考

一、堅持尊重自然與制度設計相統一

在馬克思看來,制度危機是生態危機的根源。他認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生產方式雖然使人類獲得了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同樣也是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元兇。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分析,得出了“異化勞動”的結論。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生產的產品不屬于勞動者本人,而是屬于生產者之外的其他人(資本家),這就造成人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人與人之間相異化,而這就造成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斷裂,造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此外,他還在《資本論》中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對工人剩余價值的剝削性,以及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性,揭示了生態危機是資本家唯利是圖、瘋狂掠奪和征服自然所引起的惡果,并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弊端才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所在。馬克思意識到,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消除這種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生態危機,才能實現自然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他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并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但是不管怎樣,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可見,在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中,社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正確方向崔媛媛會實現自我管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得到了最合理的調節,社會發展與自然發展之間的矛盾得到最有效的解決,在這樣的社會制度下,才能夠實現人與自然最和諧的相處模式。因此,對于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如何把尊重自然同社會制度設計以及具體的環保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有機統一,是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一項重要的議題。中國目前的生態環境問題其實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過去的社會制度可能缺乏生態視角,因此,在今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在制度設計中給予自然更多的關切。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以下幾點:第一,要健全生態法治,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最嚴格、最嚴密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最可靠的保障。第二,是要改革我國生態環保管理工作體制,建立目標責任制、目標管理制以及雙控的市場化機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保障環保機構切實監督監察制度,提高我國生態環保管理工作的實效。第三,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包括環境質量指標、節能減排指標、污染處理指標、群眾滿意指標等等,把這些指標納入到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中去,推動生態環境建設的進程。“環境問題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緊密聯系,地方政府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是建設好生態文明、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第四,是要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綠色行動體系,提高政府在環保方面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明確各級領導干部的責任追究制;治理或改造高污染、高能耗型的企業,支持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發展;強化公民環保意識,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模式,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建生態文明、共建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第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生態問題上積極尋求國際間的合作和交流,建立更公平有效的環境保護機制,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自己的貢獻,實現更高水平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把生態文明真正納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軌道,在制度設計上給予自然最大程度的關切。

二、堅持順應自然與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相統一

自然對于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早就細致地闡述過。他說:“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乎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可見,在馬克思看來,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從本質上來說,人是從屬于自然界的,人的一切生存和發展必須依靠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生產資料,任何人都不能離開自然界而繼續生存下去,因此,馬克思才不斷強調自然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制約作用,強調人類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像對待人自身一樣去善待大自然。但是,人雖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須遵守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只能消極地適應自然,反之,人可以不斷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不斷地將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馬克思主義生態文化觀中,具有著改變世界的實踐性特征。”在這里,馬克思在批判繼承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自然觀的基礎上,科學地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一方面突出強調了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必須堅持自然的優先地位;另一方面,強調了人的主體性和能動創造性,闡述了人的生產勞動對自然的人化過程,突出實踐的中介作用。勞動作為人與自然之間進行物質變換的中介,貫穿于人類活動的整個過程,揭示出人與自然之間的雙向互動過程。所以,通過勞動,人和自然的關系已經發生了本質變化,不再是一種“自在自為”的關系,而是一種基于實踐基礎上的對象性關系。在這里,人運用自己的內在尺度將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而這時的人,就不再僅僅是只具有自然屬性的純粹的“自然人”,而是具備社會屬性的“社會人”,是擁有能動創造性的社會存在物。這樣,馬克思就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又超越了生態中心主義,科學地闡釋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以及辯證關系。如果在現實社會中,因為異化勞動或者其他因素割裂了這種物質變換過程,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那么必然受到自然的報復和懲罰。因此,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要求人類必須要順應自然,并在尊重自然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們的主體性和能動創造性,實現順應自然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有機統一。

三、結語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建設好生態文明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把握好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對于建設好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具有深刻的意義。

作者:崔媛媛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