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蘊
時間:2022-10-18 02:42:56
導語:生態文明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時代要求呼喚下,人民的需求呈現多樣性特征,表現出對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態文明的需求。為此,我國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以人民為中心,從人民的需求出發,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并在實踐中,結合具體實際,為解決生態文明問題,在生態保護、治理和防護方面提出來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深刻地回應了新時代條件下,中國為什么要建設、發展什么樣的以及怎樣更好地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這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科學理論指導下,結合當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具體情況產生的順應時代要求的科學理論。對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進行系統地學習和探究,對于加快新時代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思想;生態保護;生態治理;馬克思主義哲學
經過四十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物質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下,人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在新時代的環境下,人民對于生活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不僅僅滿足于普通的溫飽,表現出了對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態文明的需求。然而,生產力和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使得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出現了諸多問題。而現如今,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關鍵因素,使得各國逐漸開始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積極謀求最優化的治理方案。黨中央對此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體系,形成“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黨的報告再一次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基于此,以馬克思、恩格斯的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來指導新時代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是我國解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于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內涵
(一)立足點是人與自然是統一的自然觀。新時代的生態文明觀指出,人是從自然中脫胎而來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體,人的生活和生存離不開自然,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生存和生活的物質資料以及生產場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人的發展受到自然的制約,但是,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這就決定了人類對于自然有一種主觀支配意愿,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思想。經過我們多年的實踐,我們發現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以人類統治自然,征服自然為主的純粹的對立關系,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一方的存在和發展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人類運用自然、變革自然是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物質流動的前提,要尊重自然規律,按規律辦事,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在借助自然發展生產力的時候達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效果,這幾年,人類對大自然過度的開發利用,這種粗放型的資源開發方式最終成了人類發展的絆腳石,制約了人類的和諧發展,人類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們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首位,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原則,貫徹落實綠色發展,協調推進的政策,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生態新格局。(二)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新時代的生態文明觀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是我國在不斷生態文明治理和防護實踐的基礎上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得出來的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科學理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揭示了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賦予了美好生活新的科學含義,提升關于人和自然關系的理論認識,打破了發展與保護難以統一的思維束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必須全面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協調好發展與治理以及保護的關系,形成綠色的發展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不斷推動科學的生產發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發展,不斷推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三)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新時代的生態文明觀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實惠的福祉,青山綠水就是生態環保,就是良好環境,就是幸福。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滿足,與此同時,人民的需求也不再是單一的物質文明需求,更多地呈現出多方面多層次的特征,對于物質的需要逐漸轉變為對精神文明的需要,期盼更加優良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空間。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和其對人民健康的影響以及生態治理難度的增加已經成為我們當下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問題。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統籌兼顧廣大人民群眾當代和今后的生態文明權益。堅決打好環境污染預防治理攻堅戰,提升生態產品供給的質量,不斷解決人民群眾對于良好生態建設的需求,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四)把握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系統觀。新時代的生態文明觀強調,生態環境是由各個要素組成的統一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對于這個系統的治理和防護,從長遠來考慮,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共同治理,共同發展。生態是許多要素構成的統一的自然系統,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制約、相互依存達到平衡發展的生命共同體。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一個不可分割整體,各要素彼此制約平衡,共同構成了這一整體,同時這個共同體有自己內在的運行規律,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及規律性,在推動各要素發展的同時,要考慮他的整體性,要保持彼此的平衡,不能厚此薄彼,打亂它的系統性,破壞它的規律性,這樣不僅不能促進某一方的發展,相反,會制約各方面的發展,從而影響整個生命共同體的發展。推動山水林田湖草協調發展,要統籌考慮自然生態的各個構成要素,山上、陸地、海洋以及河流湖泊、草地等,都要進行宏觀調控、系統治理、整體保護,全方位治理,增強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達到生態平衡、充分發揮生態功能,構建良好的生態體系。(五)建設美麗世界的共贏全球觀。新時代的生態文明觀強調,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其生存的環境也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系統,各國彼此息息相關,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建設綠色家園、構建綠色生態文明體系是全球人類共同的夢想。但是,當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環境污染、生態系統脆弱已經成為全球挑戰,全球所有國家都被席卷入內,無一幸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不受生態系統惡化的影響。全球各國應該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上,聯合起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謀求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動現代化生態文明體系的發展。
二、生態文明思想的哲學意蘊
當代生態思想不僅是時展的產物,更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的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概括和總結。要想更好地發揮生態文明理念的實踐作用,就要明確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交叉融合的思想核心、思維角度以及結果,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態文明思想,從這些基本要素出發找到其融合的方向,不斷推進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的發展。真正實現二者的融合,促進二者共同的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一)思想核心是主體生態。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并且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的今天,生態思想必須作為一切生產生活的核心擺在首要位置,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認為一切事物都具有客觀實在性,在自然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從這個觀點就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強調的是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而人作為自然界的主體,離開人談生態問題就沒有意義。主體生態是當代生態思想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共同內涵,在當前生態問題逐步增多的情況下,對于當代生態思想建設來說,要確定其“主體生態觀”,只有在“主體生態觀”思想的指導下,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而采取措施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而“主體生態觀”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兩個理念的融合,最終指向人本主義精神,是兩者相互融合的共同基礎,通過融合,使生態觀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實踐觀”相結合,從而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思維角度是辯證生態。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治理的不斷深入,當代生態文明出現的客觀問題越來越多,因此在建設生態文明時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各種生態問題的內在規律,形成系統的理論,更好地指導生態文明的建設。而對于生態問題本質的把握,離不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這就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運用,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過程中,要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從辯證思維出發,既要考慮到出現問題的原因,又要對其進行理論升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進行指導。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是關于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二者相互融合的思維角度是辯證生態,新時代的生態文明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唯物辯證法又是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又進一步推動了當代生態文明的發展。在生態問題的解決中,我們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來解決生態環境面臨的新情況。對我國現在的生態問題根據其具體情況,分析原因,采取不同的解決方式。如生態問題水土流失、污水排放等,處理的過程中水土流失的主要根源是綠色植被遭受破壞,土壤涵養水資源的能力不斷下降,處理時要抓住主要原因,從增加植被覆蓋率入手。而污水排放則是企業的各種生產行為導致,在解決中要從現代企業入手。除此之外,生態問題的解決還需要用辯證思維來解決,注重生態保護的同時,還要考慮生態的經濟效益,不斷推動經濟建設的發展,使得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相互促進。(三)最終結果是和諧生態。無論是當代生態思想,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態理念,其最終目的都是實現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和諧生態,為人類充分發揮自身能力提供良好的環境。當代生態思想注重對生態保護和治理,揭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宗旨,并且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對于生態建設的論述中雖然更加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實現對自然的改造,但是也指出了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人類要按規律辦事。在社會實踐中人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因此,人對自然的改造必須要是有益的改造,所以其最終目的也是實現“和諧生態”。
三、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一)制定并且完善當今現有的生態環境法律體系。我國目前的環境法律的制定難以趕上現今生態環境破壞的速度,因此為了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維護生態可持續發展,政府必須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并且要對公民進行普及,在全社會形成違法必究、深究的氛圍,讓所有人類意識到破壞環境的嚴重性。對于那些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必須要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政府也要加大對于環境破壞的懲罰力度,上行下效,提高違法成本,只有這樣才能夠減緩環境破壞的速度。政府要賦予環境執法部門更高的權力,制定一系列切實有效的管理措施,增強環保部門的積極性,讓他們意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調動執法人員的積極性,普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二)構建多元主體的共治模式。當今中國生態環境的治理,不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也不是一兩家企業的事情,生態文明建設和治理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是每個社會公民共同的事。需要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社會公民等各個主體共同努力,共同發揮作用。因此,過去依靠政府或者企業的單一治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構建多元主體的共治模式就成為當務之急,同時,還應注意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多元主體共治模式中,多元共治的生態治理模式因為其主體的多元以及主體特點的不同而具有多元性、復雜性,但又由于他們共同為一個目標而奮斗,殊途同歸,因而又具有合作性、共贏性、生態共同體性等特點。其次,還要注重充分調動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讓全國各族人民都加入生態文明建設中。統籌兼顧,求同存異,充分利用這些特點,發揮不同主體在治理和保護中的不同作用。積極推動構建綠色生態體系,推動現代化生態治理體系的建立。(三)弘揚生態文明的主流價值觀。理論是行為的指導,價值觀是行動的先導。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是構建良好生態體系的首要任務。價值觀形成以后,更難的是對于價值觀的堅守和貫徹。弘揚生態文明的主流價值觀,堅定地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要通過對社會大眾進行資源、環境、國情以及生態價值觀等方面的普及,培育和增強社會公民的環保意識和生態理念,在全社會形成生態治理和保護雙管齊下的風氣。更要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文明、和諧”等核心價值理念,帶領社會大眾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的科學理念,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為構建生態和諧、社會文明的生態共同體夯實力量。
四、結語
當代生態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在實踐發展的推動下孕育而成的,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活動中要用辯證的觀點去解決實際問題,解決過程中要抓重點,同時兼顧經濟效益,統籌各要素的發展,實現“1+1>2”的效應,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保護和治理雙管齊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馬強強.馬克思哲學的生態內蘊[D].長春:吉林大學,2015.
[2]于爽.有機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對照及啟示[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
[3]劉紅玉.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及當代啟示[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17(10).
[4]鄔齡惠.探析當代生態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融合[J].電大理工,2017(1).
[5]趙志升.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對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7.
[6]吳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生態思想[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6):77-84.
[7]于秀玲.馬克思生態思想的哲學解讀及其當代意義[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作者:萬浩然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 上一篇:功能性針織面料及生產技術趨勢
- 下一篇:淺析城市規劃生態環境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