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現狀調查分析

時間:2022-06-19 11:36:40

導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現狀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現狀調查分析

摘要:為了解湖南省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現狀,對湖南省內10所高校的729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進一步分析湖南省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數據,從性別、年級及生源地著手探究生態文明素養差異的影響因素,建議湖南省內高校從增加生態文明素養相關課程及建設具有院校特色的生態文明素養資源共享平臺出發,逐步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現狀

生態文明自十七屆三中全會被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其內涵愈加豐富。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和努力。2016年11月,湖南省省委書記杜家毫號召全省人民共建“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湖南省在校大學生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參與者,是美麗中國、美麗新湖南建設成果的共享者。因此,湖南省高校大學生有責任提升自我生態文明素養。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湖南省內10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現狀,分析湖南省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差異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選取湖南省內10所高校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調查對象通過簡單隨機抽樣選取。本研究問卷資料收集前均獲取了被調查對象的知情同意。(二)調查方法。通過自行設計的問卷獲取調查對象性別、年級、生源地等一般人口學資料,及生態文明素養現狀資料(包括生態文明知識、認同、行為等內容)。(三)統計分析。采用Epidata3.1建立問卷數據庫,運用SPSS22.0對整理好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不同率之間的比較采用x2分析。檢驗水準=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調查結果

(一)調查問卷的信效度分析。經可靠性分析,問卷Cronbach'sα>0.7,可認為問卷信度較好。經因子分析,問卷KMO>0.7,可認為問卷效度良好。(二)調查對象基本情況。本次調查共發放800份問卷,收回729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91.13%。調查對象按性別分:男性265人,占36.40%,女性464人,占63.60%;按生源地分:城鎮253人,占34.70%,農村476人,占65.30%;按年級分:大一386人,占52.90%,大二184人,占25.20%,大三104人,占14.30%,大四55人,占7.50%。(三)湖南省內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綜合情況。1.生態文明認知素養。本研究通過14道小題評估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知識現狀。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小題最高知曉率達96.30%,最低知曉率僅47.60%,知曉率超過75%的小題有9道。2.生態文明認同素養。本研究設計了4個小題評判湖南省內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認同現狀。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對家鄉當地(或現居地)的生態環境持比較滿意或滿意態度的占66.40%;認為大氣污染對自身影響最大的占34.20%;認為如果身邊的朋友出現了污染環境的不文明現象應該提醒他改正并告知正確行為的占91.60%;認為近年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建設效果一般仍可以繼續加強的占69.00%。3.生態文明行為素養。本研究設計了8個小題測評湖南省內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現狀。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生活中從未有過“一水多用”的占2.20%,打印(復印)資料時從未選用雙面打印(復印)的占5.20%,從未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占1.90%,從未在就餐中做到“光盤”的占1.80%,從未做到人走燈滅的占0.40%,在公共場合從未隨手亂扔垃圾的占64.10%,從未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的占11.50%,從未選擇綠色出行方式的占0.40%。(四)生態文明素養的差異性分析。本研究主要從被調查大學生性別、年級及生源地三個方面分析其生態文明素養的差異性。1.生態文明知識素養的差異性分析。(1)生態文明知識素養性別差異分析。經卡方檢驗,不同性別大學生對生態環保口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知曉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9.663,p<0.01),可以認為更多的男大學生不知道上述生態環保口號;不同性別大學生對“生態文化建設”的了解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309,p<0.05),可認為更多的男大學生不知道生態文明建設囊括“生態文化建設”。(2)生態文明知識素養年級差異分析。經卡方檢驗,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素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生態文明知識素養生源地差異分析。經卡方檢驗,不同生源地大學生對生態環保知識“生態文明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上正式提出”的知曉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471,p<0.05),可以認為更多的農村大學生不知道生態環保知識“生態文明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上正式提出”;不同生源地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生態環境建設”的知曉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5.739,p<0.01),可以認為更多的農村大學生不知道生態文明建設囊括“生態環境建設”;不同生源地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生態法制建設”的知曉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0.058,p<0.01),可以認為更多的農村大學生不知道生態文明建設囊括“生態法制建設”;不同生源地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生態文化建設”的知曉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892,p<0.01),可以認為更多的農村大學生不知道生態文明建設囊括“生態文化建設”。2.生態文明認知素養的差異性分析。(1)生態文明認同素養性別差異分析。卡方檢驗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大學生對家鄉當地(或現居地)生態環境滿意程度的認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4.399,p<0.01),可以認為男大學生對家鄉當地(或現居地)生態環境很滿意的占比更高;不同性別大學生對所處環境中各類污染對自身影響程度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0.067,p<0.05),女大學生認為食品污染對自身的影響程度較男大學生高。(2)生態文明認同素養年級差異分析。卡方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態文明認同素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生態文明認同素養生源地差異分析。卡方檢驗結果顯示,不同生源地大學生在面對朋友出現了污染環境等不文明現象時的做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444,p<0.05),農村大學生面對朋友出現了污染環境等不文明現象時,選擇提醒他改正并告知正確行為的占比更少。3.生態文明行為素養的差異性分析。(1)生態文明行為素養性別差異分析。卡方檢驗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大學生在使用一次性餐具行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4.043,p<0.01),可認為經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女大學生占比更高;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就餐時做到“光盤”的頻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1.197,p<0.05),可以認為偶爾在就餐時做到“光盤”的女大學生占比更高;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公共場所亂扔垃圾的行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2.181,p<0.01),可以認為從未在公共場所亂扔垃圾的女大學生占比更高。(2)生態文明行為素養年級差異分析。經卡方檢驗,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素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生態文明行為素養生源地差異分析。卡方檢驗結果顯示,不同生源地大學生在就餐時做到“光盤”的頻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3.463,p<0.01),可以認為經常在就餐時做到“光盤”的農村大學生占比更高。

三、討論

(一)湖南省內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有待提升。研究結果顯示:湖南省內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素養一般,大學生生態文明認同及生態文明行為素養較好,這與國內已有研究結果相似[1]。這可能與我國公眾的生態文明素養有明顯的“政府依賴性”,生態文明科普宣傳覆蓋面廣但公眾生態文明知識學習存在功利取向有關[2]。(二)性別是湖南省內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潛在影響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知曉生態環保口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及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生態文化建設”的男大學生更少。這與張雨等人研究結果類似[3],而與李揚等人的調查結果不同[4]。這可能是女性社會地位逐年提升,女性心思更為細膩且書面知識學習能力更強有關。相比女大學生,對家鄉當地(或現居地)生態環境持很滿意態度的男大學生占比更高;而認為食品污染對自身的影響更大的女大學生占比更高。這可能與男大學生較女大學生對于生態環境及食品污染的關注度更低有關。相對于男大學生,女大學生經常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占比、偶爾在就餐時做到“光盤”的占比及從未在公共場所亂扔垃圾的占比更高。這與國內已有研究結果不同[3—4]。可能與女大學生日常就餐行為偏好,飲食量及更注重個人形象有關。(三)生源地是湖南省內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潛在影響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不知曉生態環保知識“生態文明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上正式提出”,“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法制建設”與“生態文化建設”的農村大學生更多。本文結果與孔德靜的研究結果有出入[5]。較城鎮大學生,農村大學生面對朋友出現了污染環境等不文明現象時,選擇提醒他改正并告知正確行為的占比更低。這與2013年環境保護部調查研究結果類似[1]。上述結果可能與城市是生態文明宣教的主要場所且其宣教途徑更多有關。經常在就餐時做到“光盤”的農村大學生占比更高,可能的原因是農村大學生更加勤儉節約。

四、建議

(一)增設生態文明素養相關課程第一,湖南省內大學可增設生態文明素養類選修課,一方面可豐富大學課程設置,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理論素養。第二,將生態文明素養教學內容融入大學思政教育課堂,在大學思政課程中將生態文明教育升華本就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客觀需要[6],更是促進湖南省內各大高校大學生深入認識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關系的必要舉措。(二)建設具有院校特色的生態文明素養資源共享平臺。當今社會,各類信息獲取渠道愈加的多樣化,但信息真實性及有效性愈加難以判斷。國內高校在教育、科研、信息交互等多個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湖南省內各大高校均擁有較好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應充分結合高校自身特色加以打造,多管齊下推動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提升。首先,充分利用高校各類宣傳媒介,如校園新媒體、宣傳欄、廣播等加強生態文明宣傳,讓學生耳濡目染提升生態文明素養。其次,提升生態文明資源整合程度,湖南省內高校可根據不同類型專業特點定制生態文明素養實踐活動,加速生態文明素養教育與生態文明素養實踐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全國公眾生態文明意識調查研究報告2013年[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5:40—53.

[2]趙詩翹.我國公眾生態文明認知研究[D].錦州:遼寧工業大學,2017.

[3]張雨,趙忠,楊士同.農林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調查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01—105,114.

[4]李楊,李雪玉,何桂云.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教育現狀研究———基于吉林省高校樣本的調查與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2):126—129.

[5]孔德靜.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行”現狀———基于上海六所高校樣本的分析[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4,15(6):114—120.

[6]熊玉坤.五課聯動:當前高校思政課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新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3):142—144.

作者:侯妍竹 唐柳荷 單位: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