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與對策
時間:2022-09-13 11:00:34
導語: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旅游業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旅游業發展中的生態文明導向已十分明確,然而各旅游利益相關者在旅游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卻存在多種現實困境,深入推進旅游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對旅游政府管理部門及旅游企業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從環境、經濟、文化、社會和制度等五個方面全方位分析旅游利益相關者在推進旅游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存在著各種現實困境,提出景區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路徑與對策。旨在為有效促進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深入推進旅游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實踐參考和理論指導。
關鍵詞:旅游;生態文明建設;困境;路徑;對策
旅游業是展示“美麗中國”建設成果的重要平臺,也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應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龍頭”作用[1]。旅游生態文明建設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與高級形態,強調旅游利益相關者之間內部和諧、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最終形成全面可持續旅游的文明形態[2]。基于相關文獻的梳理[2-5],本研究將旅游生態文明建設劃分為環境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制度建設等五個方面。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到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6],而且我國旅游業發展中的生態文明導向已十分明確[7]。然而在推進旅游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卻出現各種旅游異化形象。有效促進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深入推進旅游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是推進旅游業優質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活中的焦點、難點和關鍵環節,對旅游政府管理部門及旅游企業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本研究分析旅游景區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各種現實困境及原因,并提出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路徑及對策,為有效促進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深入推進旅游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實踐參考和理論指導。
1旅游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困境
雖然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都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8],但是旅游開發側重于市場行為,生態文明建設則側重于公益行為,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局部沖突[9],需要化解使之得到協調發展。1.1旅游生態環境建設的困境。旅游生態環境建設是指旅游景區在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及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建設。(1)旅游項目盲目開發。我國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矛盾依然較為突出。一些旅游開發商對生態旅游缺乏正確的認知,受單純短期利益的驅使,在景區內肆意開挖土石、大興人造景觀、大面積硬化路面,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過度利用和改造,甚至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開發旅游項目,加之對景區環境最大承載量控制不力,旅游高峰期人滿為患,導致景區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2)游客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破壞。部分游客缺乏生態旅游專業知識教育,旅游生態倫理意識和“負責任旅游”意識缺乏。其出游目的單純是為了“個人享受”,而把景區的相關規定看成是對其旅游活動的限制[6]。游客的不成熟旅游行為致使景區內出現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除了自然生態環境以外,民族村寨、古鎮古村的旅游開發中的人文生態環境破壞現象也不容忽視。例如,云南的麗江古城原住民文化和湖南的鳳凰古城邊城風韻正在消失[2]。1.2旅游生態經濟建設的困境。旅游生態經濟建設是指旅游景區在項目開發、運營管理、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的建設。(1)旅游項目開發無序。目的地政府過于追求政績,企業片面追求利潤,強調旅游的短期經濟效益。景區內人造景觀泛濫,賓館、餐廳、招待所、療養院以及娛樂消費場所等設施大規模建設,“屋滿為患”進而引致人滿為患,造成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退化、破壞。(2)生態旅游產品缺乏。不少景區的旅游產品仍停留在簡單的觀光旅游產品層面,旅游體驗性較差。高品位的生態休閑旅游產品數量少、種類單一。一些景區推出貼有“生態旅游”標簽的旅游產品“醉翁之意不在酒”,靠“掛羊頭賣狗肉”招徠游客,缺乏對游客應有的生態教育意義和專業體驗。(3)公共服務建設滯后。由于相關經費保障不足,游客服務中心、景區道路、停車場、旅游廁所及景區解說系統等公共配套服務建設往往難以滿足游客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游客破壞景區植被、亂丟垃圾等不文明旅游行為的發生。1.3旅游生態文化建設的困境。旅游生態文化建設是指旅游景區在生態理念、價值觀及生態知識教育等方面的建設。(1)游客生態文化教育手段零散化。生態文化教育手段大多以導游口頭提醒和景區戶外環境解說系統為主。一些景區戶外環境解說系統布局不合理,解說內容表達方式不當,有的甚至還出現胡亂吹噓和錯誤表述。(2)游客生態文化教育內容淺表化。生態文化教育內容僅停留在提醒游客不亂丟垃圾等基本要求與淺表層面,缺乏結合景區特點因地制宜場景化設計的、寓教于樂的生態文化教育內容。(3)生態文化教育對象片面化。生態文化教育對象多局限于游客,忽視了景區管理者、旅游從業人員和目的地居民等群體。景區是生態文化教育的實施主體,然而景區對游客環保行為的引導、監控和干預普遍存在“不作為”的現象。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加之一線基層服務人員的流動性較大,對其進行生態文化教育也同樣重要。1.4旅游生態社會建設的困境。旅游生態社會建設是指旅游景區在目的地居民生態文明觀念、目的地居民參與社區共建、旅游者綠色消費、市場環境規范等方面的建設。(1)目的地居民生態文明觀念薄弱。目的地居民往往受制于自身經濟地位較低、權責對等及生態觀念較薄弱等限制,其生態旅游認知程度在我國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中最低[10]。部分目的地居民受經濟利益驅使而盲目參與旅游經營,加之自身素質偏低和旅游社區宣傳教育缺失,出現“以次充好”等急功近利乃至“坑蒙拐騙”“強買強賣”等惡劣行為,甚至對旅游業賴以維持的生態環境漠不關心。(2)目的地居民社區共建程度不高。一些旅游開發商的觀念和專業水平不高,在景區旅游開發和經營中過分顧及自身經濟利益的滿足,而忽視目的地居民的訴求和權利,造成旅游開發商和目的地居民之間關系緊張,使得當地文化異化。有的地方甚至還出現目的地居民故意破壞景區設施等犯罪行為,極大地威脅到當地人文生態環境,挫傷了游客的旅游熱情。1.5旅游生態制度建設的困境。旅游目的地政府政策制度是保障旅游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旅游生態制度建設是指旅游景區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及制度等方面的建設。(1)相關法規制度體系不完善。目前在資源有償使用、旅游規劃、生態補償、責任追究、生態文明績效考核等方面的旅游配套法規制度建設滯后,相互之間銜接性不強。在景區旅游開發環節,一些旅游開發商受短期經濟利益驅動性強,造成在自然保護核心區內出現觀光步道和商業設施等情況,盲目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旅游資源浪費。在景區運營管理環節,由于信息公開機制、公眾參與機制、旅游監管機制、環境破壞責任追究機制等建設不完善,造成目的地居民與景區開發商、運營企業矛盾重重,也導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修復工作效果不理想。(2)相關法規制度實施機制不落實。部分現有旅游相關法規制度缺乏必要的實施細則和監督機制,造成景區最大承載力、帶薪休假等等部分法規條例形同虛設。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門對相關旅游法規制度執行監管不力,以至于景區在旅游法規制度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出現景區購物宰客等旅游不文明行為。
2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與對策
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就是增進游客、目的地居民等旅游利益相關者的福祉,并實現可持續性旅游發展。針對以上各種現實困境,本研究從環境、經濟、文化、社會和制度等五個方面提出景區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路徑與對策(圖1)。2.1旅游生態環境建設的路徑與對策。旅游生態環境建設就是要對旅游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進行保護,對生態環境污染進行治理。(1)強化景區各環節生態保護。在景區項目開發之前,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門要做好景區生態認證和風險評估,適度提高環保門檻,保護旅游生態資源的多樣性和優良的旅游環境。在景區項目開發及運行中,景區要盡量減少大興土木的人造景觀開發,科學計算景區生態環境容量,制訂旅游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及預警體系,完善景區游覽預約制度,建立游客流量預警提醒及限制性措施,保障旅游資源被永續利用。目的地政府要引入生態旅游指標對景區進行常規考核與管理。目的地政府還應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對面臨破壞威脅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對破壞旅游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懲罰,對因保護環境而喪失發展機會的目的地居民進行經濟補償。(2)完善旅游生態文明示范景區評定。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景區應大力倡導和發展“生態旅游”“低碳旅游”,推進“負責任旅游”,以便有效地避免過度旅游、保護旅游目的地自然環境。2007年至今,已有《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管理規程》《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與運營規范(GB/T26362-2010)評分實施細則》《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2016—2025年)》等一系列規劃和實施細則出臺,已有3批共117個景區先后被評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實施和落實旅游生態文明示范景區建設,進一步提高試點工作的示范推廣價值,以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景區為龍頭,帶動其他景區發展,真正讓示范景區成為旅游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展示窗口。2.2旅游生態經濟建設的路徑與對策。旅游生態經濟建設就是要景區實行清潔、綠色的生產方式,進行旅游產品生態化升級,加大環保和科技投入在景區經濟投入中的比重。(1)深度開發生態旅游產品。區域旅游規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11]。在景區旅游開發過程中,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為指導,根據當地資源特色和環境承載能力,將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民族工藝等生態文化融入旅游產品開發中,因地制宜地開發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體驗性強的休閑旅游、研學旅游、康養旅游等旅游產品[12]。德清莫干山民俗正是將浙江本土文化與度假旅游產品進行融合創新的范例。(2)建設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借助旅游信息中心、導游詞、標識系統、宣傳欄及互聯網新媒體(如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工具建設景區信息服務系統設施,引導游客合理行為。積極推進太陽能、水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強景區生態能源供應設施建設,提升景區環保技術運用水平,推動旅游生態效率提升。建設低碳旅游道路、生態停車場,引進電瓶車、電動客車、電動小轎車等清潔能源交通工具,加強景區生態交通設施建設。通過政策引導、資金補助等手段,持續推進“旅游廁所革命”,建設垃圾分類回收、循環污水處理裝置等,加強景區環境衛生設施建設。2.3旅游生態文化建設的路徑與對策。旅游生態文化建設就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核心理念,將旅游生態理念提升為游客、目的地居民等旅游利益相關者的行動自覺。(1)完善游客生態文化教育。完善以綜合性游客教育中心、電子解說牌、生態旅游活動指南、移動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共生的景區旅游環境解說系統,增強游客生態旅游知識認知。在《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的基礎上制訂生態旅游消費公約和旅游生態文明指南,引導游客在體驗自然、愉悅身心的同時提高自身生態意識,自覺參與旅游生態文明建設。(2)完善非游客生態文化教育。將景區開發管理者、目的地居民、導游一并納入生態文化教育的對象體系,使景區管理者有效承擔起對目的地居民及游客的生態文化教育任務,強化導游、領隊、景區講解員等員工的生態旅游知識教育培訓,營造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將目的地居民的利益和責任進行結合,促進其參與旅游生態社區共建的行動自覺,形成文明健康、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3)建立旅游環境行為約束機制。加快推進旅游誠信體系建設,確保建設速度和質量。貫徹落實《旅游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行為誠信體系建設。景區可對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環境行為進行評比,推出獎懲措施。設立必要的景區監控點和監控人員,實施環境行為引導,及時提醒和勸阻非生態文明行為。建立由退休老人、政府及企業員工、學生等組成的導游志愿者行動計劃,彌補導游數量的不足,提高景區服務質量。2.4旅游生態社會建設的路徑與對策。旅游生態社會建設就是要建立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創造生態友好的高素質社會環境和環境友好的生態人居環境,倡導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1)鼓勵目的地居民參與社區共建。引導目的地居民將當地優質生態環境、傳統民俗、特色飲食等要素融入景區相關配套服務中,通過評比獎勵的方式樹立教育示范,使其能真正意識到當地自然生態、特色文化對外地游客的重要吸引力,獲取持續的經濟效益,從而增加其參與生態社區建設的積極性。(2)暢通目的地居民訴求及監督渠道。建立目的地居民表達訴求的平臺,設立生態建設投訴中心和公眾舉報電話,實行有獎舉報制度,擴大目的地居民對景區開發及建設的知情權和參與權,促進旅游景區開發及建設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增加環境信息公開的內容,鼓勵目的地居民參與旅游環境監督,消除目的地居民的疑慮,緩解旅游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社會矛盾。(3)加強旅游市場綜合治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大對無證經營、虛假廣告、以不合理低價組織旅游活動、欺騙或變相強迫消費、商業賄賂、欺行霸市、壟斷市場等行為的打擊力度。還要盡量發揮當地旅游行業協會等組織在行業秩序維護、社區環境治理等方面的職能和作用。2.5旅游生態制度建設的路徑與對策。旅游生態制度建設就是要以規定和準則來引導、規范和約束目的地政府、景區企業等各個旅游利益相關者主體的行為。(1)健全景區生態旅游相關制度。建立健全景區項目環境影響評估信息公開、生態補償、游客生態教育、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修復等制度體系,引導景區企業、游客、目的地居民積極履行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完善旅游相關企業和從業人員誠信記錄,加強旅游行業協會自律規則,規范景區企業誠信經營,建立獎懲和不良信息公示制度,以此約束和規范景區開發及運營管理行為。(2)完善目的地政府相關管理制度。一是完善政府領導干部績效考核制度。摒棄“以GDP論英雄”的考核標準,建立符合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領導班子的規范的、可操作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提高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在目的地政府領導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中權重,使考核體系更具公平性與合理性。將該績效考核結果作為政府領導選拔任用、獎懲的重要依據。二是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實施公眾“舉報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進行旅游項目規劃與建設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領導干部,建立責任倒查機制,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以根治景區旅游開發和管理中政府領導決策的短期功利行為。
3結語
旅游業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旅游業新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優化環境和促進社會文明(包括生態文明)進步。加強旅游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旅游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發展,旨在“用‘深思熟慮的旅游’去替代‘失控的旅游’”[13],促進旅游活動和旅游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構建一個“符合我們夢想的旅游世界”[13]。深入推進旅游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是推進旅游業優質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旅游政府管理部門及旅游企業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對于克服旅游異化和促進旅游健康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只有從旅游生態倫理的視角、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努力才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的、替代性和負責任的旅游形式,實現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等旅游發展的崇高目標。當前應從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和旅游倫理立場來對旅游發展進行再定位,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和推進“負責任旅游”。面對目前各旅游利益相關者在旅游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多種困境,需要從環境、經濟、文化、社會和制度五個方面全方位深入推進景區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以促進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向寶惠.加強旅游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J].旅游學刊,2016(10):5-7.
[2]畢劍.“美麗中國”背景下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以旅游利益相關者為視閾[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8):132-135.
[3]毛顯強,溫源遠,李丹,等.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建立的意義、思路和框架[J].中國統計,2013(5):43-45.
[4]汪秀瓊,彭韻妍,吳小節,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綜合評價與空間分異[J].華東經濟管理,2015(4):52-56.
[5]劉耀彬,柯鵬.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及優化路徑分析[J].生態經濟,2015(4):174-180.
[6].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求是,2019(3):4-19.
[7]汪偉,孫偉,陳佶君.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的困境及路徑[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78-81.
[8]許黎,曹詩圖,柳德才.鄉村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7(6):106-111.
[9]蘇永波.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耦合路徑研究——基于主輔嵌入視角[J].系統科學學報,2019(3):86-91.
[10]張昌貴,方大鳳.旅游利益相關者對生態旅游的認知與態度——以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陜西農業科學,2012(4):174-178.
[11]鄧昭明,王甫園,王開泳,等.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的區域旅游規劃:理念、功能與發展趨向[J].生態經濟,2018(10):125-130.
[12]楊萬娟,柳德才,熊吉峰,等.生態文明建設視角的鄂西圈旅游發展探討[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29-32.
[13][英]約翰•特賴布.旅游哲學——從現象到本質[M].賴坤,張驍鳴,李軍,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作者:孫偉 曹詩圖 單位:1.武漢科技大學 2.湖北省產業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
- 上一篇:農業面源水環境污染治理要點
- 下一篇: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