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自信”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時間:2022-02-20 03:09:50

導語:“四個自信”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四個自信”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摘要: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并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貢獻的重要方面,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各領域的實踐探索、理論建構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其中,堅定道路自信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方向,堅定理論自信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指南,堅定制度自信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堅定文化自信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力量。堅定“四個自信”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強大動力支撐。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生態文明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領域,既堅持了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方向,又秉持了中國特色的路徑抉擇,是樹立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抓手,需不斷完善與發展。

一、道路自信: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之踐行方向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當代中國偉大社會變革的重要內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應延續傳統的模板,不能套用經典的模板,不是其他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的翻版。其一,中國傳統生態智慧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萬物與我一體思想,穿透時空界限,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價值,而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隨著時空的延展也必將具有更加具體深入與現實的內容,因此,不能簡單延續傳統生態智慧的母版。其二,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提出的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給予了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堅定的政治信念與深厚的理論來源,但基于中國國情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單純套用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亦無法解決當下的生態難題。其三,諸如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關于環境治理的思考值得借鑒,但社會主義的實踐并非一成不變,反而會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發生變化,可見,不能簡單套用其他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其四,當下,綠色現代化理念在國外受到廣泛推崇,客觀上為中國環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一些參考,但西方資本主義治理方式日益暴露的弊病也無不警告我們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絕不能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因此,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科學社會主義為基本原則,以保障廣大人民的生態權益為目標,“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1]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提出到綠色化內涵的豐富再到新發展理念的日漸深入和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日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路無不體現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以解決生態問題為先并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而形成的獨具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作風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路。這一道路是應對生態問題和建設生態文明的積極探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何以自信和以何自信的力量所在。

二、理論自信: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之思想指南

堅定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自信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堅定中國能夠合理應對生態問題并為全球解決生態問題提供中國智慧的信心。1.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指南的理論方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意旨。在應對生態問題上,秉持什么樣的理論指導、采用什么樣的方針政策,是現實理論紛爭中必須要明確與回答的問題,是是否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及是否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的理論關切。事實上,面對生態問題,中西方理論界提出了不同的對策與路徑,也存在著諸多爭論,諸如是秉持以人類自身價值為出發點的人類中心主義還是以自然為內在價值的生態中心主義。中國生態文明理論正是在直面中國現實生態問題、應對一系列理論紛爭中逐漸形成與發展的具有中國智慧、中國氣派、中國作風的理論解答。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等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新篇章,超越了生態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眼界,打破了生態優先還是環境優先的思維困境,突破了生態文明概念在形態論與成果論之間的激烈爭論,推動了生態文明社會主義屬性的進一步確證,開創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由此,堅信并落實這一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應有之義,是在眾說紛紜中得以思想立足與理論站位的指引和支撐。2.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指南的歷史總結:中國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形成。從歷史發展來看,中國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形成可分為探索時期、發展時期和完善時期三個階段。其一,探索時期,即從改革開放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這一時期,中國積極探索和推進生態文明實踐,先后提出了計劃生育、環境保護等基本國策,大力倡導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工程,推動和引導了生態文明事業的發展。其二,發展時期,即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確立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這一時期,中國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的理論與實踐,深入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同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內容,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其三,完善時期,即從生態文明觀提出至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生態文明理論得到飛躍式發展,中國在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下,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和歷史定位,提出了“綠色化”、綠色發展理念、“生命共同體”等一系列戰略思想,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體系逐步完善,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理論支撐。總之,中國生態文明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提煉的理論精華和進行的系統總結。

三、制度自信: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之制度保障

堅定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自信就是要在生態文明實踐基礎上不斷構建與完善中國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行為規范和發展要求的制度體系,并豐富其內在蘊含。1.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保障的內在主線:中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是中國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而提出和構建的約束、規范社會行為的準則和強制性要求,構成了包含源頭保護、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及生態修復和補償等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邏輯明晰、運行協調的制度體系。這一制度體系的形成和確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其一,制度體系的初步形成。自改革開放至黨的十七大期間,中央明確提出將環境保護納入憲法,并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為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管理和保護提供了制度支持。其二,制度體系的基本確立。黨的十七大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中國開啟了關于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及發展的新階段,推動了生態文明制度的建立,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以及國土空間開發等方面逐步構建和完善其體制機制,打開了推動人與自然形成和諧關系的新局面。其三,制度體系的日臻完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至今,中央建立了系統的制度體系,通過實行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來治理環境保護生態系統。同時,通過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意見及指導方案等,從頂層設計上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在生態文明維度實現現代化。2.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保障的核心內容:中國生態文明制度的蘊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就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的基礎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建設融入生態文明原則、觀念和目標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制度等為目標,進一步建立涉及生態文明基本要素的人口、資源、生態環境制度等具體制度。具體而言,第一,在根本制度層面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實踐證明,“特別是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能動搖的”[2](P133)。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既有利于避免資本主義制度給人類與自然造成的劫難,也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公有制自身的優越性,原因在于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具有內在一致性。第二,在基本制度層面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為指導,真正地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中國沿著社會主義道路穩步前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應在統籌總體布局的框架下,通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制度建設來推動生態文明的發展,以此推動符合生態文明發展要求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體系逐步走向健全。第四,在具體制度層面上,中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要以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等基本要素為劃分依據,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工作制度、自然資源管理制度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

四、文化自信: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之精神力量

堅定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自信就是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作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力量的源泉動力,并在文明構成的角度下不斷豐富其內涵。1.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力量的源泉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是在傳承中國傳統生態智慧、根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引鑒當代中西方生態觀念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而成的符合中國氣派、中國智慧、中國作風的生態文化。其一,傳承中國傳統生態智慧。秉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思想精髓,汲取經歷了時間積淀的寶貴生態思維及理念,指引中國破解現代困境并推動現代生態轉向的生態文化。其二,根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堅持從系統整體中、實踐探索中和制度追求中系統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運動,在結合中國現實的同時,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態文化。其三,引鑒當代中西方生態觀念。揚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地理學歷史唯物主義和有機馬克思主義等理論和流派的生態觀念,從中國視角探索解決生態問題的途徑方法和文化理念的構建,形成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化。2.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力量的豐富內涵:中國生態文化的文明向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作支撐,“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生態文化自信是生態文明維度的文化自信。從文明構成的角度考量生態文化的科學內涵,包括物質向度、政治向度、精神向度、社會向度和綠色向度等方面。其中,生態文化的物質向度是從物質文明的高度探究生態文化,要求其作為發展理念推動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向,進行節約發展、低碳發展與循環發展,實現經濟發展的生態富強。生態文化的政治向度是從政治文明的高度探究生態文化,要求其作為治理觀念推動政治決策與法治保障的綠色選擇,實現政治發展的生態民主。生態文化的精神向度是從精神文明的高度探究生態文化,要求其作為文化追求推動宣傳教育與綠色風尚的形成,增強環保意識、綠色意識、節約意識,實現文化發展的綠色文明。生態文化的社會向度是從社會文明的高度探究生態文化,要求其作為社會要求推動民生發展與權益訴求的生態追尋,實現社會發展的生態和諧。生態文化的綠色向度是從生態文明的高度探究生態文化,要求其作為目標指引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建設的綠色構建,實現生態發展的美麗目標。

綜上,中國生態文明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在建設和探索生態文明過程中的經驗總結,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沿著社會主義方向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得出的中國特色的現實道路,又是將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同中國生態國情相結合總結出的理論成果,還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原則下結合理論與實踐總結得出的制度保障,更是匯聚中國生態智慧、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和當代先進生態觀念形成并積淀的深沉又極具活力的精神指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的有機統一。只有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四個自信”,才能真正實現建設美麗中國和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4日)[N].人民日報,2018-05-05(2).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1).

作者:焦冉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