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中蜂養殖收益比較分析

時間:2022-03-08 10:58:52

導語:地區中蜂養殖收益比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區中蜂養殖收益比較分析

不同年份中蜂收益成本比較

蜂農收益成本對比中蜂以生產單一蜂蜜為主,也生產少量的蜂蠟用于養蜂巢礎、蠟碗。因此在進行收益成本分析時,中蜂產成品僅限為蜂蜜,相比意蜂產成品較多情況而言較為簡單。上饒縣位于江西東北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地處武夷山脈東部,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蜜源植物豐富,中蜂養殖已發展成為當地農業支柱產業,設立了縣級中蜂保護區,且區內正在建設國家級中蜂保種場,中蜂產業發展穩定。銅鼓縣位于江西西北部,具有顯著的山區氣候特征,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86.7%,為中蜂飼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當地居民大多依山飼養中蜂,加上媒體對中蜂蜂蜜的宣傳,近2年來該縣中蜂發展勢頭迅猛。因此,該課題組選取這2個區域各3戶養殖規模較大的典型蜂農,就2009年和2010年中蜂飼養成本收益作一比較。從表1、2可以看出,目前2個區域由于定地飼養和國家綠色通道政策的實施,生產成本中的占地費、檢疫費、過路過橋費已不存在。由于選取的6戶蜂農養殖中蜂時間較長,這2年沒有外購蜂種,蜂種費也不存在。由于大多蜂農在長期養殖實踐過程或者通過參加技術培訓中了解到,以蜂蜜喂食中蜂能延長壽命,減少蜂病發生。因此,蜂飼料成本主要為折價后的自產蜂蜜,極少部分來自白糖的購買成本。養蜂其他成本還用于蜂機具的購買、制作,小轉地的運輸和流蜜期的雇工費。制約蜂農收益的影響因素中蜂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保證和提高蜂農收益是蜂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目的,而影響江西蜂農收益的主要因素有:災害問題2010年,江西省氣候惡劣,飽受“汛期早”、“雨量大”、“氣溫高”、“暴雪廣”等影響,全省平均降水量2150mm,引發多處山洪地質災害。江西上饒縣中蜂飼養主要堆放在山腳下,雨水從山坡上沖下來,堆放在山腳的蜂箱泡在水里,導致很多蜜蜂死亡,蜂產品自然大量減產,有的蜂農的蜂群全部死亡走失,損失慘重。據當地農業局統計,2010年整個上饒縣蜜蜂損失1.2萬群,損失額近600萬元。從表1看出,2010年相比2009年,上饒縣蜂農收益驟降,達到冰點。養殖規模大的蜂農,還能勉強維持收益;養殖規模小的,不僅蜂群損失,且蜂產品絕收,僅有支出成本。平均來看,2009年上饒縣規模養殖中蜂蜂農收益約在410元/群,2010年則在90元/群。而銅鼓縣中蜂主要堆放在山坡上,因此受災情況稍輕于上饒縣,涉及9個鄉鎮,受災蜂農233戶,受災損失蜂群4473,損失134.1萬元。從表2看出,銅鼓縣蜂農2009年和2010年收益也存在較大差距,但總體表現上都還有收成,沒有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平均來看,2009年銅鼓縣規模養殖中蜂蜂農收益約在295元/群,2010年則在45元/群。經過這種惡劣氣候的蜂群容易染病,后續死亡率較高。蜂群少了,流蜜期幾乎都沒有采到蜜,部分蜂農幾近絕收。抵抗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能力較弱,降低了蜂蜜產量和質量,影響了蜂農收入。銷售問題一般而言,中蜂蜂蜜品質較好,但受地域交通便利情況制約,山區內的蜂農往往將蜂蜜低價轉賣給收購商,加之蜂產品單一,蜂農收益較低。盡管銅鼓縣2010年總的受災情況不太嚴重,但其收益不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銅鼓地處贛西北邊陲,地理位置不如上饒縣,當地蜂農很多蜂產品缺乏銷售渠道,出現有產品無銷路尷尬局面。據了解,2010年全縣50%的蜂蜜沒有銷售出去,產品滯銷導致成本收益對比懸殊。銷售問題也折射出該縣缺乏有影響力的蜂業合作社,據了解當地現存的山花蜂業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由于缺乏經費,很多活動無法開展,對蜂農組織力度不夠。加上本地只有一家蜂產品加工生產企業,對蜂蜜需求不強,蜂農有時不得不廉價將堆積在家中的蜂產品賣給中間商。成本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工費用也在逐年上漲,這對一些規模養殖大戶而言,需要支付一筆高額雇工費,加大了養蜂風險。同時,市場上對蜂蜜質量逐步規范,蜂農必須投入一筆經費購買蜂機具和儲藏器皿用于改善生產,減少污染,這也影響了蜂農收入。規模問題從表1、2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受災還是正常年份,蜂業規模效益明顯,抗風險能力和收益隨著規模的增大而增強。而目前,江西現有的24萬群中蜂,約3500戶蜂農,其中養殖規模在30群以上的約2600戶蜂農。從數字上看,江西中蜂養殖規模理想,但實際面臨災害時,養殖規模在30群內的蜂農根本無法抵御風險。據經驗判斷,養殖規模至少達到50群以上的中蜂蜂農才有可能化解風險,具有較好的抗風險能力和盈利能力。重視問題從2003年國家出臺的《蜂蜜衛生標準》,到2005年的國家強制性標準《蜂蜜》,再到2011年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蜂蜜》,這些標準都是為了確保蜂蜜產品的食用安全,保護消費者利益。而針對災害給蜂農造成損失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蜜蜂仍未列入主要畜禽類產品,在全國性、區域性蜂業遭受嚴重損失時,還未將蜜蜂列入專項調查和補償范圍,損失只能由蜂農自己承擔。這種情況下,許多遭受過嚴重損失的蜂農繼而轉向其他行業,加劇了蜂業后繼無人的萎縮狀態。

建議

在相關農業政策指導下,重點做好以下工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適度擴大養殖規模地方政府要認真貫徹畜牧良種補貼政策,加大補貼力度,擴大補貼范圍,推進中蜂保種良種化進程。繼續對蜂機具購置給予補貼,推進蜂業養殖機械化。在氣候、蜜源、經濟條件和技術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地方政府要積極引導蜂農采取多元化方式引進資金,如財政貼息、政府補助、專業合作社擔保等,加大蜂業投入,拓寬蜂業融資渠道,也鼓勵社會民間資金投入到蜂業中來,適度擴大養殖規模,形成規模經濟,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增加標準化養殖扶持政策投入,倡導“企業+合作社+蜂農”模式地方政府要支持蜂農成立蜂業合作組織,增加標準化養殖扶持政策投入,倡導蜂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養蜂合作社聯合起來,構建經濟利益共同體[2],大力推動龍頭企業建設蜜蜂養殖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深入開展蜜蜂發揮產區優勢,搞好產銷銜接,減少生產的盲目性,共同應對市場,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依托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加快技術培訓推廣目前蜂業仍屬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工成本投入較多,是構成蜜蜂養殖的主要費用之一。要緊緊抓住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啟動這個時機,聯系蜜蜂產業體系崗位專家、蜜蜂研究機構、農業高等院校經常深入基層,前往江西重點養蜂縣市,了解蜂農技術需求和養蜂生產中遇到的困難,開展養蜂生產調查、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加大蜂業技術推廣頻率和范圍,提高蜜蜂飼養技術,既能改良蜂蜜質量,減少蜂蟲病害出現,還能簡化勞動過程,降低成本,有助于蜂業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各級學會、協會技術優勢和橋梁紐帶作用,為廣大蜂農開展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特別是流通服務,切實維護蜂農利益。完善蜂業信息監測預警工作,建立風險保障機制養蜂重點縣市明確將蜂業發展列入本地區重點畜牧業主導特色產業和重點扶貧工程,研究出臺一系列扶持蜂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并由上級政府或者當地政府財政部門專項開支用于發展當地蜂業事業。在目前情況下,建議仍由政府開展政策性保險,一旦出現較大范圍的災害時,由政府給予補償,提高蜂業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其穩定有序發展。在今后條件成熟時,考慮由政府獨自承擔災害損失到由政府主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轉變。同時,根據蜜蜂追花逐蜜的特性,建立準確高效的蜜源、蜂群數量和市場信息監測系統,開展蜂業信息監測預警工作,及時掌握生產、生態、價格等信息,引導蜂農合理安排生產,防范市場風險。完善蜂產品內部流通制度,加強蜂業行政執法力度建立和推行產業內部的蜂產品可追溯制度,在養蜂場、收購商、蜂產品加工企業之間建立產品追溯相應的聯動機制。每個環節嚴把質量關,建立健全蜂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對蜂產品的安全性實行有效地監督和檢驗管理,保護消費者和按照標準化生產的蜂農利益,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和造假行為,發揮社會對蜂產品市場監督作用,促進蜂產品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建立和完善以《畜牧法》為基礎的蜂業監管體系,出臺地方配套法規,加強蜂業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完善執法檢測裝備,強化經常性監督,切實提高蜂業監管力度。積極申報保護區、保種場,加強中蜂資源保護根據國家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管理辦法》和《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等有關規定,具備條件的中蜂重點養殖縣市要積極向有關政府、農業部申報中蜂特有品種的資源保護,設立國家級中蜂保護區或國家級中蜂保種場,向社會呼吁中蜂資源保護的重要性。有條件的當地政府也可以劃定地市縣級中蜂保護區,實行中蜂資源保護補貼,以防止中蜂瀕危滅絕[3],保持我國中蜂品種多樣性,提高中蜂生產性能,擴大中蜂群體規模,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繼續完善“綠色通道”政策,利用好退耕還林生態保護政策繼2010年蜜蜂首次被列入“鮮活農產品”,可享受“綠色通道”政策以來,全國大部分蜂農享受了該政策帶來的實惠,但仍有少部分關卡仍強制性收費。因此,要繼續完善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確保綠色通道全國覆蓋,為蜜蜂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同時,充分利用好退耕還林政策,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大力開展當地林業建設,為蜂業發展提供最佳的生存空間。此外,當地政府也要充分利用好當地農林特色資源,在既能擴大蜜源植物品種和范圍,又能推動當地農林產業發展中實現兩者互補[4]。比如,江西贛南地區果業發展勢頭迅猛,當地政府也在考慮將果業發展與中蜂產業發展相連接,以促進果業、蜂業的共同發展[5]。

本文作者:余艷鋒趙芝俊鄧仁根工作單位:江西省農科院農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