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雞林下生態養殖論文
時間:2022-11-12 04:44:34
導語:土雞林下生態養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土雞生態養殖發展現狀
土雞生態養殖采取“林(果、茶)—雞”的放養方式,天然草料和人工投料相結合,采食自由,不僅節省飼養成本,而且土雞肉質鮮美細嫩,賣相極好,市場上十分暢銷。農戶利用山坡林地的有利條件放養土雞,生產優質無污染的綠色雞肉和土雞蛋,土雞的養殖效益明顯提高,既滿足昌寧居民對雞肉雞蛋的需求,也增加了農民收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昌寧縣2013年末土雞存欄122.4萬羽,出欄146.2萬羽,雞肉產量4849t,雞蛋產量1734t。分布于全縣珠街、耇街、漭水等13鄉鎮。散養主要為農戶利用自家庭院放養,戶均飼養10~30羽,數量眾多且分散;適度規模養殖有田園鎮四角田村,耇街鄉打平、水爐村和柯街鎮聯合、玉地里和仙藥村發展了8個飼養場,存欄規模為600~3000羽,養殖模式為林(核桃園、桃園、桔子園及雜木林)下種草牧養,飼養品種有武定壯雞、武定烏雞及本地土雞,年內出欄17800羽,年末存欄肉雞16060羽。
2發展土雞生態養殖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優化畜牧業結構
當前畜牧業已進入綠色健康發展階段。在畜產品市場供應豐富和市場大流通的背景下,昌寧縣畜牧業暴露出養殖規模偏小、缺乏自身特色、市場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不明顯的弊端。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積極調整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立足本縣市場,發揮昌寧山地眾多的自然優勢,提高禽產品的自給率和市場競爭力。
2.2有利于促進效益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
加大重點養殖示范戶的扶持力度,提高扶持資金的使用效率,通過對優質土雞養殖場基礎設施的改造、擴建,加強優良品種引進推廣和土雞飼養配套技術開發,達到減少污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最終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
2.3有利于畜牧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
推廣優良土雞生態養殖,是新時期畜牧技術推廣工作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載體,也是畜牧技術推廣工作的著力點和切入點。通過土雞生態養殖的實施,培訓、指導、培養一批土雞養殖示范戶,并通過他們帶動廣大農戶轉變觀念,創新養殖方式,提高昌寧縣畜牧業的科學養殖水平。
3發展優勢
3.1區位優勢
昌寧縣地處滇西保山、臨滄、大理三地州市結合部,東接漾濞、巍山,北鄰永平,南與鳳慶、永德相連,西靠施甸、保山,境內交通發達,距保山86km。云保公路貫穿全境,把昌寧與保山、大理、楚雄、昆明、德宏、思茅、西雙版納等周邊地州乃至中緬邊境城市連成一體,隨著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騰沖至緬甸密支那公路的建設,昌寧的區位優勢越來越明顯,具備發展外向型畜牧業的優勢和條件。
3.2氣候資源優勢
昌寧縣海拔分布608~2875m,立體氣候明顯,屬典型山地亞熱帶季風氣候,包括亞熱帶、溫帶、寒帶等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2.8~21.3℃,年日照1170~1368h,年均無霜期300~358d,年均降雨量1100mm。由于境內海拔相差較大,南高北低,特殊的地形地貌、多種多樣的土壤類型和立體氣候、充足的雨量,雨熱同季,溫光同步,四季分明為動物生長繁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為大力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條件。
3.3豐富的林業資源
全縣林地總面積378萬畝,森林覆蓋率64%,退耕還林(果)面積12.4萬畝,泡核桃種植面積166.2萬畝,油茶0.08萬畝,桉樹2.25萬畝,豐富的林地資源為發展生態養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外,還有25萬畝的茶葉,2.15萬畝的梨和2.3萬畝的柑橘、荔枝等熱帶亞熱帶水果地可以發展林下生態養殖。
3.4飼草飼料資源條件與優勢
全縣家庭承包草原面積176.11萬畝,歷年累計保留草地總面積為8.637萬畝,其中人工草地為5.163萬畝,改良草地為3.474萬畝。為發展生態土雞養殖有堅實的物性飼料資源優勢。
3.5政策導向優勢
畜牧業發展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及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十一五”以來,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把加快畜牧產業發展作為強農惠農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并逐年強化了扶持政策。省委、省政府提出做大做強畜牧業,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畜牧業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的宏偉目標,出臺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把畜牧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若干意見》。市委政府也高度重視畜牧業的發展,出臺了《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畜牧產業發展的決定》。縣委政府也提出了做大做強畜牧產業的決定,并樹立了“加快建設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真正把畜牧產業發展成為農民增收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的產業發展思路。各級領導對畜牧業的高度重視,給畜牧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3.6技術支撐體系的優勢
目前全縣畜牧獸醫系統有縣級二級單位和鄉鎮畜牧獸醫工作站共計16個,有縣鄉鎮級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79人,13個鄉鎮124個村均建有獸醫室,并有擇優布點建立縣鄉鎮牛凍精改良站(網)點20個,初步形成了縣鄉(鎮)畜牧獸醫科技推廣體系和畜牧獸醫執法體系。
3.7實現林畜共生雙贏
利用林果、林蟲、樹葉、草等供土雞采食,雞糞便和吃剩余的草渣混合,快速分解利于植物吸收,起到及時補充土壤養分的作用。林地可以營造出空氣清新、涼爽舒適的環境,適宜土雞生長,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藥物使用量。同時土雞可以吃到林下“活食”和新鮮的野草,減少飼料消耗,降低飼養成本,還能生產出生態環保、健康無公害的畜產品,實現“雞-糞-果”的良性循環,有效減少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實現林畜共生,兩相得益。
4昌寧林下土雞生態養殖存在的問題
4.1認識不夠,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和畜牧部門對林下養殖、林畜結合,開發林下資源生產優質生態畜產品的認識不夠到位,畜牧與林業部門溝通協調不夠,科技人員對林下生態養殖的研究不夠深入,一直只講林畜矛盾,沒有尋求共生雙贏的有效途徑,以至多年來引導性的資金投入較少,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得不到有效拉動。
4.2畜禽良種化程度不高
養殖戶對優良品種不夠了解,長期按習慣進行選擇,良種化程度低,出欄率低,效益不高。
4.3技術欠缺
對不同林地下飼養土雞密度如何定,如何飼養才能發揮好的經濟效益,如何進行疾病預防,如何飼養、飼養多長時間才能達到優質生態等無直接經驗,都有待進一步摸索。
4.4零星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
養殖戶靠自發飼養,產品量少,知名度低,沒有相應的企業或經濟組織幫助開拓市場,飼養出來的優質生態雞,飼養周期長,養殖成本高,優質不能優價,甚至養出來找不到合適的市場。
4.5基礎條件差
林下養殖區域絕大部分都是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的地方,致使一些先進養殖技術無法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林下生態養雞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
5發展林下生態養殖的對策
5.1強化宣傳,營造氛圍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欄、印發宣傳資料開展廣泛宣傳和進行正面引導,對發展林下養殖的意義、技術、模式及成功典型進行全面、深入的宣傳,讓更多農戶了解、認識林下生態養殖發展前景。通過計算收入對比、邀請專家開展技術講座、召開戶主會和參觀考察等方式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激發群眾發展林下生態養雞的熱情和積極性。
5.2統籌安排,科學規劃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政策引導的原則,把發展林下生態養殖與畜牧業內部結構調整結合、與無公害畜產品生產結合、與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結合、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結合,多模式、多角度、深層次挖掘林下養殖的發展潛力。對林地、果園、茶園采取草山改良、果園套種優質人工牧草如鴨茅、海法白三葉等。根據養殖規模,按照畝林地(果園、茶園)飼養60只養殖密度(過小植被未得到充分利用,過大植被受到破壞,且飼養成本增大)分區圍欄、輪牧。
5.3培植龍頭,示范帶動
培植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或養殖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帶動農戶發展林下養殖,建設生態養殖基地,開拓生態畜產品市場,開展生態畜產品加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大力推廣“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和幫助企業積極申辦無公害、綠色畜產品認證和優質畜產品產地認證,注冊商標,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其上檔次、成規模,做大做強昌寧畜產品“生態”品牌。著力發展一批基礎強、潛力大、機制新,規模化、組織化程度高,發展能力強的示范場(戶)。加快提升林下生態養殖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種養平衡,實現清潔生產,全面提高全縣畜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5.4強化服務,合力推進
組織市、縣、鄉畜牧科技推廣技術服務隊,整合技術服務資源,深入實地搞好服務,開展各種養殖培訓,為林下養殖從業者送去實用的畜禽養殖技術,做到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指導,針對性解疑答惑,努力提高養殖戶的科技素質,培育養殖能手和養殖致富帶頭人;不斷總結林下養殖的經驗,如養殖密度、養殖技術、最佳出欄時間、疾病防治等,增加科技含量;加強市場研究建立完善預警分析平臺。通過網絡手機短信等方式市場行業信息,引導養殖戶合理調整結構,實時銷售,及時補欄,增加收入。
5.5多方籌措,確保投入
各級財政應把發展生態養殖,促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減少環境污染,減輕環保壓力納入財政預算,隨著財政的增長而逐年增加投入,引導其它資金的投入。按照“自愿發展,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以農戶自籌為主,銀行貸款和政策扶持為輔,加大對林下生態養殖的扶持力度。積極落實用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項優惠貸款、財政扶持、養殖用地等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林下生態養殖生產、加工、流通企業的貸款規模和額度,創新貸款擔保機制,切實解決養殖業融資難、用地難的問題。通過各種渠道籌措資金,協調各部門對生態養殖的投入。
作者:徐開華王猛王文庶單位:云南省昌寧縣畜牧工作站
- 上一篇:造價預算控制建筑工程論文
- 下一篇:淡水水產養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