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雞生態養殖技術研究
時間:2022-04-03 10:04:59
導語:優質雞生態養殖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養殖具有投資小、成本低、效益高的特點,桐城市地貌以丘陵、山區為主,發展生態養雞資源豐富、條件優越,從當前和今后家禽產業發展和禽、蛋消費趨勢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態養雞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1.1高標準建場
1)場地選擇。養殖場應選擇地勢高燥、平坦開闊、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水及排污方便、無污染、電源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設。環境相對封閉,距離居民區、學校等人口集中區域、飲水源地或公路、鐵路等交通干線以及其他動物養殖場、動物屠宰場、動物交易場所500m以上;距離種畜禽場1000m以上;距離動物隔離場所、無害化處理場所、垃圾和污水處理場所及旅游風景區等3000m以上。放牧場地要求寬闊,植被良好,能為雞群提供部分天然飼料。2)完善設施設備。養雞場包括雞舍養殖區和放養區2個部分,其布局應根據有利于防疫和管理、控制場區小氣候、節約用地的原則,要求生產區、生產管理區、生活區、飼料加工區、引進動物或患病動物隔離區、放養區等相對獨立。生產區建在地勢較高,離生產管理區、生活區100m以外的上風處,大門建在生產區下風頭,各棟舍應相距5m以上,周圍建有圍墻,通風良好,與放養區相通連。進出養殖區設出、入口大門,分別設置與門同寬、長4m、深不低于0.3m的消毒池;生產區入口處設置更衣消毒室;各養殖棟舍出入口設置消毒池或消毒墊;生產區內清道、污道分設,雨、污分流;建有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無害化處理設施;建有相對獨立的引入動物隔離舍和患病動物隔離舍等。3)雞舍建設。選擇地勢高燥處搭建雞舍,坐北朝南向,舍寬5~6m、長8~10m、高2.5~2.8m,雞舍出入口處應設置與雞舍等長的遮雨棚(寬2~3m),便于存放喂料設施等。雞舍可用磚、石棉瓦或保溫板、彩鋼板等建造,一般1棟雞舍40~50m2,可以養雞1000只左右。4)放養場圍網建設。在林地、果園及收割后的莊稼地或輪牧草場實施生態養雞時,要在放牧場地周邊設置圍墻或籬笆圍網,也可用尼龍漁網或鐵(鋼)絲建圍欄,網目大小以不讓雞群穿出為宜,網高1.8~2.0m,以限制雞群活動。
1.2選擇適宜品種
放養品種應選擇適合生態放牧飼養的雞種,主要有優質黃羽肉雞、地方雞(當地土雞)及其改良雞,養殖戶可以根據所在地市場消費需求來選擇適宜的飼養品種。
1.3科學飼養與管理
1)飼養管理方式。優質雞生態養殖采用舍飼加放牧的方式,前4周與普通育雛一樣,以后根據氣候情況脫溫進行放牧飼養。從育雛舍飼養過渡到舍外放養,由于環境、飼料、飼養方式的改變,雞群要有一個適應過程。放養前應將雞群關在雞舍飼養1周,讓其熟悉雞舍及周邊環境,建立認同群體和產生“家”的印象,同時可進行信號訓練,即在每次喂料時吹口哨,使雞群逐步建立“吹哨—回舍—采食”的條件反射,以便放養雞群能順利回“家”采食、休息,防止出現部分雞放養后野性增強而夜晚不歸,便于以后管理雞群。2)飼養要求。一是光照。放養雞在12周齡以前早晚要補充光照,早晨6:00開燈、晚上8:00關燈,白天采用自然光照,每天光照時間在14h左右;二是密度。雞舍飼養密度一般為20只/m2左右,放養密度一般為100只/666.67m2左右。密度過大往往會出現部分雞的羽毛不完整,并對放牧場地的生態造成破壞;三是供水。雞群要提供足夠的清潔飲水,一般使用飲水器飲水;放牧場地內如有天然的溪水,可以間隔一段距離用石頭砌成小攔水壩,使水慢流,方便雞群自主飲水;四是合理補料。即給放養雞群補充精料。放養雞僅靠在外覓食滿足不了其生長發育和生產(產蛋)需要,必須補充精料才能保證營養全面,促進生長,提高生產性能。補料的營養可根據放牧場地的天然飼料情況、雞群密度而定,補料量應根據不同季節和放牧場地天然飼料資源情況靈活掌握,一般冬季、早春放牧場地天然飼料資源有限,應提高補料的營養水平,增加補料量,其他季節昆蟲、牧草相對豐富,則適當降低補料的營養水平和補料量。采購或配制的飼料一次不要太多,以1周內用完為宜,防止飼料霉變和鼠害。實行“全進全出”制,“全進全出”制是指飼養雞群同時引進(或孵化)飼養同時出欄的飼養方式,以便于管理,降低養殖風險。養殖規模小的要做到幾群雞同一批次“全進全出”;養殖規模大的,盡可能減少養殖批次。3)防天敵。即防范老鼠、黃鼠狼、野貓等獸害及鷹和鷂等飛禽害。首先要了解該區域常出沒的野生動物類型,以便采取針對性措施。如養1~2條溫馴的犬,每天圍繞放牧場地走動幾次,能有效防止野生動物的靠近;在雞舍門窗上安裝漁網或金屬網可防止獸害夜間危害雞群;如發現飛禽危害,可揮篙大聲吆喝,或指揮牧犬驅趕,或在高樹上懸掛一些彩布條等進行驅趕恐嚇,減少飛禽靠近。4)防中毒。果園放養雞,為防止雞群中毒,果園病蟲害防治宜選用對雞沒有毒性或毒性小的農藥,并在噴灑農藥7d后方可入園放牧。5)關注天氣,防止惡劣天氣帶來的危害。關注天氣變化十分重要,如果突然降溫或有雨雪、大風來臨,必須提早防范,如推遲雞群白天外出活動時間,或提早回舍時間,必要時讓雞群在舍內活動,提前關閉(尤其是夜間)門窗,防止冷風侵襲等。在有積雪和暴雨時,應實行舍飼。
1.4無害化處理廢棄物,與其他行業協調發展
養殖場的廢棄物包括由糞尿、墊料、病害尸體等組成的廢渣、廢水及其代謝產物,是嚴重的污染源,加強對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對于保護環境,促進生態養殖與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廢棄物的處理方式要做到污染物資源化,實現綜合利用。糞便、墊料集中堆積發酵處理,病死雞焚燒、深埋處理。雞糞簡易處理方式為在雞糞中摻入10%鋸末或稻草,堆積好后用10cm厚稻草覆蓋,再覆土10cm厚,封閉1~3個月,其堆肥內部溫度高達50~60℃,可殺滅病源微生物,達到無害化處理目的。經處理后的堆肥可以用于肥田壯林,生產出有機無害的飼料原料,從而形成一種生態式的立體種(養)植(殖)模式,養殖業與種植業、林業等行業的協調發展,不僅解決養殖內部廢棄物的處理,達到對各種資源的最佳利用,還減少養殖過程中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保證養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達到最佳的生態環境效益。
1.5疫病防控技術
為降低養殖風險,生態放養雞的疫病防控要始終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1)事先預防保健康。①防治原則。一是引種原則:首選自繁自養模式,其次補欄引種要從防疫好的規模場引種,并相對固定引種單位,不從疫區、交易市場引種,不購來源、產地不明的種苗;二是制定免疫原則:根據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制定免疫程序,有條件的雞場可進行病原監測,及時淘汰陽性病雞。②及時開展免疫接種。目前桐城市雞的重點免疫病種主要有禽流感、雞新城疫,要及時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同時還要做好雞痘、雞法氏囊病、雞馬立克氏病、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疫病的免疫接種工作,有效保護動物健康。③正確使用疫苗。根據需要選購有生產批號、在有效期內的弱毒苗或活苗或滅活苗;弱毒苗、活苗要在-20℃保存,滅活苗在冷藏室保存;免疫注射用針頭、注射器要煮沸消毒(沸水消毒15min以上),每注射1只雞換1根針頭。2)搞好消毒與衛生管理。按程序做好常規消毒、應急消毒和終末消毒,消毒劑交替使用2~3種產品。①強化常規消毒。根據生產實際制定消毒計劃和程序,選擇適宜的消毒藥和方法,責任到人,做好記錄。每周對雞舍、道路、環境進行消毒2~3次,必要時增加消毒次數;定期向消毒池內投放消毒藥,保持有效濃度;工作人員或因需要來場參觀人員須按規定消毒更衣入出場;做好接運雛雞的工具、運載工具使用前后的消毒,紙質用品用后要焚燒;同時要嚴格診療器械的消毒。平時要保持飼養環境、飼喂器具清潔衛生。②強化應急消毒。發生疫情時,應立即按規定采取應急處理措施,增加消毒次數,每天消毒1次,連續3周。③強化終末消毒。每養一批雞出欄后,應對全場場地、空舍、飼養用具等進行全面清洗和消毒,間隔2周后再入舍飼養動物。加強環境衛生整潔,消滅老鼠、割除雜草,填干水坑,防蚊、防蠅,消滅疫病傳播媒介。控制野生鳥類在雞舍及其周圍棲息,防止攜帶病源傳染家禽。3)果斷處置疫情。養雞場數只或幾十只,甚至更多同時發病,并且癥狀、病程都很相似,有可能發生了某種疫病流行,應及時按規定程序向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報告,快速診斷,并采取隔離、治療、消毒、撲殺、焚燒深埋等防控措施,做到“早、快、嚴、小”撲滅疫情,將損失降到最低。4)減少雞群應激反應。應激反應可降低雞群體質,易誘發疾病、減少產蛋。飼養中應盡量減少對雞群的各種應激反應,如長途運輸、天氣突變、免疫接種、轉群等易引起雞群應激反應,宜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抗應激添加劑和防病添加劑,提高雞群的抗病力。5)定期驅蟲。放牧雞群易感染寄生蟲,在雞群放牧20~30d進行第1次驅蟲,隔15d進行第2次驅蟲。用丙硫咪唑按30mg/kg用量拌料驅蟲1次,或用伊維菌素按300μg/kg用量拌料驅蟲1次,嚴格執行休藥期。
1.6種草生態輪牧技術
實行生態輪牧養雞有利于放牧場地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通過休牧自然凈化作用也可以消除養殖環境中存留的病原微生物,減少疾病危害。實行輪牧,首先要對放牧場地進行規劃,根據地勢、牧場條件劃分輪牧區塊,在每個區塊建棟雞舍,并用圍網等進行隔離。對區塊進行編號,如1、2、3、4、5、6、7、8等多個區塊,輪牧時可1、3、5、7區塊為一個批次飼養,下一批次為2、4、6、8區塊。對于休牧區塊,可實行人工種草,長出的牧草可割后投放到飼養區塊的雞群中。人工種草的品種有黑麥草、白三葉等。
作者:汪國勝 陳登峰 劉 穎 李德風 單位:安徽省桐城市畜牧獸醫局
- 上一篇:水產養殖病害防控技術研究
- 下一篇:太湖漁業發展現狀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