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北方冬季生態養殖研究
時間:2022-11-12 11:36:22
導語:羅非魚北方冬季生態養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北方冬季羅非魚養殖,一般采取溫室大棚與地熱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由于對養殖密度及生態環境缺乏認知,往往造成羅非魚冬季養殖死亡率高,餌料系數高、產量低、產品品質差、尾水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問題,給養殖帶來巨大損失,也不利于漁業水域資源的保護。為解決上述問題,對各方面原因進行了具體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分別進行了納米微孔曝氣增氧、微生態制劑的合理使用、魚病綜合防治、使用膨化飼料等試驗,實現了北方羅非魚冬季高效生態養殖。該項目技術實現了養殖成本低、收效大、污染小、產品質量有保障,為北方羅非魚冬季養殖提供了一個新的節能、環保、高效等技術模式。
1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
1.1新型納米微孔曝氣增氧技術。冬季大棚空間封閉,傳統所用的葉輪式、水車式等增氧機,因受空氣流通性差的制約,效果不理想,池塘溶氧低、氨氮高,給大棚養殖造成很大困惑。本項目納米微孔曝氣增氧技術采用新型三頁羅茨風機代替傳統的增氧機,安裝納米微孔曝氣盤,可持續不斷地微孔曝氣為水體提供充足的溶氧。納米微孔曝氣增氧裝置安裝示意圖:風機——主管——支管——連接管(軟)——納米微孔曝氣盤主管支管連接管納米微孔曝氣盤池塘風機池塘每臺3kw的羅茨風機拱約1000平方米水體,設置風機房,防風、防雨、通風良好,接入380V三相電。風機出風口安裝排氣閥門,外接6m金屬主管道,在分接UPUV支管道入池,分支管道每池一條,方便管理。池內每10㎡安裝納米微孔曝氣盤一個,用鋼筋制成三圈同心的圓形框架,把納米微孔曝氣盤固定在框架內,進氣管口留在圓框中間,與支管連接,終端口封死,用塑料軟管與支氣管相連,吊在鋼架上,垂于池中,使其與池底相距30cm.本項目采用的納米微孔曝氣盤表面密布超細孔通道,原材料為疏水性材料,與水親和力小,水底曝氣時四周產生的氣泡溢出,隨水流在水中漂移翻滾,氧氣的運輸置換率高,提高了養殖池塘水體的整體溶氧水平,尤其是池塘底部水體的溶氧量,既可快速償還水體氧債,又可促進底層魚類排泄物、殘餌等有機質的分解轉化,有效的減少了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的形成,降低了水質污染程度。與其他增氧技術相比,在溫室冬季水產養殖中,爆氣增氧有以下優勢:(1)噪音小,使用安全。曝氣增氧沒有噪音,不影響魚類的吃食及活動,更不會給魚類造成機械損傷及漏電等危害。(2)、能耗低、增氧均勻。使用曝氣增氧,可使單位水體溶氧快速達到5.0mg/l,特別有利于增加底層水體的溶氧量,能耗僅需要水車式增氧機的1/2.(3)活化水體,細小的氣體微粒,充足的溶氧使水體建立起自然的生態系統讓水活起來,促進底層有機質分解,恢復水體的自身凈化能力。保護了水域環境,提高了經濟效益。1.2微生態制劑水質底質調控技術。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合理使用微生態制劑,增加水體有益菌的存在,抑制水中有害菌藻的產生,水質得到了改善和恢復,減少了藥物對生態系統的破壞,降低了魚類死亡率、降低了餌料系數、提高了魚類免疫力、減少了魚病的發生、提高了生長速度及產品品質,降低了養殖成本,保護了環境。微生態制劑無毒、無害、無藥物殘留,不產生耐藥性,長期使用可大量減少池塘用藥量,減少病害發生,排放尾水量明顯減少,降低了養殖環境污染。通過實驗總結,利用光合細菌修復池塘生態環境,光合細菌可促進殘餌、魚類排泄物、浮游生物殘體等有機質轉化,避免有害物質積累,改善池塘生態環境,保持水質清新,試驗在水溫達到20℃以上時,首次使用光合細菌,使用量5g/m3,為增強使用效果,使用前對池塘進行10小時以上的光照,根據水體情況,每15-20天施用一次,池水惡化時適量增加用量,施用前3天、后5天禁止使用殺菌藥。利用EM菌調節水質,EM活性菌能降解池塘有機物、硫化氫、氨氮等有害物質,凈化水質,減少有害細菌的危害,改善魚類腸道環境,增加免疫力,提高飼料利用率,促進魚類生長。在魚種下塘前3天用2.5公斤/畝原液全池潑灑,活菌數量在1×109以上,魚種下塘后,根據水質情況每月使用一次,每畝活菌數在5×108以上。利用硝化桿菌改善水質,硝化桿菌在繁殖過程中可以合成多種有機酸、酶和活性因子,抑制真菌繁殖,改善池塘水體環境,分解有機氮、硫化物等有機物質,起到除臭、凈化水質、抑制病毒及有害菌的生長作用。水溫25℃以上、晴天、PH值7.0-8.0之間時使用,每畝200g化水全池潑灑,使用時注意預防水體缺氧。根據池水不同情況,選擇使用不同的微生態制劑,水體老化、有機質較多、氨氮亞硝酸鹽偏高時,先用光合細菌調節水質,次日使用硝化桿菌;池塘老化、藻類多,有機物含量該時用EM菌降解有機質;水溫高、池水呈暗綠色、氣味難聞,氨氮、亞硝酸鹽偏高、PH值波動大時用光合細菌或EM菌。
2研究成果
羅非魚北方冬季高產生態養殖技術目前已成熟應用,可使池塘羅非魚產量提高36%,每畝單產達到5萬公斤,養殖節能26%,節水50%以上,尾水處理后重復利用,大量減少了尾水排放,池塘用藥量減少80%,解決了越冬死亡率高,餌料系數高、生長速度慢、產量低、產品品質差、尾水污染嚴重等問題,池魚死亡率低,產品質量好,深受市場喜愛。
3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
3.1經濟效益提高。項目規模化養殖后,提高了合作社生產能力,合作社年產優質羅非魚可達82.5萬公斤,按平均14元/公斤計算,可實現收入1155萬元,總成本782.8萬元,純利潤可達372.2萬元,顯著提高了經濟效益。3.2社會效益顯著。(1)促進農民增收,采用本項目技術從事養殖生產,單位面積效益是一般池塘的百倍以上,把有限的漁業資源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了農民增收。(2)推動了水產養殖業產業化發展。(3)創建了節能、環保、高效型水產養殖模式。“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項目致力于節能、環保、高效,降低了成本,減少了污染,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深受水產養殖業者歡迎,有利于生產推廣。
作者:陳時斌 單位:山東省莘縣農業農村局
- 上一篇:魚菜共生池塘生態養殖技術分析
- 下一篇:漁業養殖穩定發展積極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