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養殖蛋鴨養殖模式分析

時間:2022-07-22 04:06:35

導語:生態養殖蛋鴨養殖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養殖蛋鴨養殖模式分析

1生態養殖蛋鴨優勢

1.1在畜禽養殖業中鴨糞便處理難的問題,一直困擾眾多養殖戶。其實,鴨糞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變廢為寶:一是發酵處理,可以投入池塘以養殖濾食性的鰱魚、小蝦等;二是大量的鴨糞可以作為有機肥料或生物肥料的原料;三是可以培育蠅蛆來飼喂特種水產品或名貴魚類等;四是鴨糞通過墊料中微生物的代謝,轉變成菌體蛋白為鴨提供營養;五是用鴨糞生產沼氣。鴨糞處理的好,可使舍內少臭味,少蚊蠅,環境清新,并且能增加產品附加值。

1.2減少鴨疾病,提高鴨產品品質。目前,鴨病流行嚴重,如何保證鴨健康生長成為養鴨中需要重點對待的問題。通過采取各種生態養鴨模式、利用傳統中草藥防治鴨的各種常見疾病、大大減少抗生素等化學藥物的使用、降低各種化學藥物在鴨產品中的殘留等,提高了鴨產品的品質。

1.3為了在養鴨上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如果采取生態養鴨模式,開始投入的建筑和飼料等成本比傳統飼養鴨費用要多一些,但是從長遠利益來看,實行生態養鴨模式,可節約飼料成本、人工、水電等費用,因此,能產生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

2蛋鴨常見生態養殖模式

2.1稻鴨共育模式,稻鴨共育是把水稻的生長特點、蟲害出現規律及稻田中生物的生長規律和鴨的生理、生活習性結合起來的一種生態養鴨模式。具有投資少、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天然除蟲劑及增加土地肥力等優點。

2.2果園養鴨模式,利用果園進行養鴨,使果樹和鴨互利共生。采用果園養鴨模式,可讓鴨群在果園內自由活動,增加鴨只運動量,增強鴨只體質,促進鴨只生長發育與健康;另一方面,果園中的害蟲和雜草為鴨提供豐富的天然飼料,不僅降低了飼料成本,還提高鴨只的產蛋率和蛋品質。此外,鴨糞可為果園提供優質的肥料,增加土壤肥力,大大降低了滅蟲、除草和施肥所需的農藥、化肥和人工等費用。同時,鴨糞中含磷量較高,果樹的果實正好需要磷,磷元素可提高果實的甜度、給果品增色,提高果品的產量和質量。

2.3林下養鴨模式,充分利用了樹林冬暖夏涼的特點,在樹林間搭的塑料大棚,可起到夏天防暑,冬日保暖的效果。此外,采用林下養鴨模式能有效解決農作物秸軒和鴨糞的處理難題,從而起到凈化環境的作用。通過此養鴨模式,農作物秸軒可以作為養鴨墊料,經過一段時間最后轉化為優質有機肥料,這樣改良了土壤,又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鴨糞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把鴨糞施入林地可促進樹木快速生長。

2.4魚鴨混養模式,魚鴨混養模式是一種魚鴨共養的生態養殖模式,即在魚塘水面及四周養鴨,同時利用鴨糞養魚(放養密度:1000只/hm2水面)。魚塘基本上不用施放飼料,而魚池可為鴨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和豐富的天然飼料,這樣既降低生產成本,又可以保持種養業的生態良性循環。另外,在長江以南的某些地區把稻鴨共育模式和魚鴨混養模式結合成“稻-魚鴨”的生態模式,將稻、魚、鴨三者優點集中于一身。

2.5生態園區模式,生態園內以“鴨-魚-菜”或“豬一鴨一魚-菜”形成一種立體養殖模式。生態園區養殖模式可供人們旅游和觀光,同時也可作為科研實習基地。在生態園區內創建科技園,可為畜牧院校一批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提供場地,他們可以提供畜牧養殖技術服務,這樣更有利于鴨疫病預防和控制,更好的科學飼養管理。生態園區養殖模式可同時經營多個種類的項目,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降低飼料成本,提高產值。

2.6發酵床養鴨模式,在舍內鋪設30~40cm的墊料,作為墊料床,墊料以鋸末和稻殼(或秸稈)為主,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對墊料進行生物發酵,抑制和分解有害菌,對有益的菌落進行培養,然后鴨糞可以直接排放在墊料上,防止鴨糞到處流,實現糞污零排放;糞是良好的培養基,加速了墊料微生物的發酵,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熱量,為鴨舍冬季保暖提供能量,墊料可持續利用3年左右;整個飼養過程達到零排放、無臭味、無污染,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作者:劉宏偉 單位: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街道辦事處主導產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