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毛頂蛾生物防控技術研究

時間:2022-04-21 09:18:21

導語:高山毛頂蛾生物防控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山毛頂蛾生物防控技術研究

摘要:高山毛頂蛾主要在青海省互助縣北山林場、門源縣仙米林場地區發生,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區白樺、紅樺等,自2006年以來,青海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部門不斷探索有效的防控方法,在2014年提出生物防控理念,探索利用天敵———鐮尾姬蜂進行生物防控,連續做好調查監測,不斷實踐生物防控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高山毛頂蛾;生物防控;有效措施

一、高山毛頂蛾

高山毛頂蛾(EriocraniasemipurpurrellaalpinaXu),鱗翅目,毛頂蛾總科,毛頂蛾科,毛頂蛾屬。調查其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縣、門源縣、樂都縣、湟源縣。寄主為白樺、紅樺、糙皮樺。生物學特性:成蟲,雄蛾翅展11~15mm,體黑色。頭頂雜生白、褐兩色長毛。觸角線狀,黑褐色,著白色纖毛。前翅披針形,紫褐色,前緣外角的金色小較明顯;后通淺紫色,半透明,勻伏纖毛。足淺褐色,著白毛;距淺黃色,后足2對,中足1枚。雌翅展9~12mm,觸角略長于前翅長的1/2。卵,淡黃色,長橢圓形。幼蟲,淡黃色,無足,體扁,前寬后窄,長約5mm。繭,灰紫色,方圓形,長約3mm,寬約2mm,頗堅實。高山毛頂蛾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蟲結繭在土層中越冬。越冬老熟幼蟲翌年4月中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化蛹結束,5月上、中旬為成蟲羽化高峰期,5月下旬成蟲羽化結束。成蟲交尾多在樹干上進行,卵產于葉背面葉肉內。5月中旬始見幼蟲,幼蟲在葉肉內潛食,危害的葉片呈斑狀,潛害過程中隨著蟲齡增長,潛害斑也逐漸擴大,斑內排有螺紋狀的黑色糞線。老熟幼蟲6月下旬開始陸續從葉片中鉆出,在葉片正面或邊緣開一脫落孔,直接墜入樹冠周圍腐殖質層。下樹老熟幼蟲在腐殖質層下0~12cm土層結繭化蛹。高山毛頂蛾成蟲白天活動,飛翔力弱,多于13:00~16:00時集群飛翔,常停息于樹干和葉片上,以樹干上較多,易捕捉。成蟲具有假死性,受到干擾后從樹干或葉片上直接墜地,片刻后找合適場所隱蔽。危害特征:該蟲主要以幼蟲潛于葉內取食葉肉危害,嚴重時葉片受害率為50%-60%,且一個葉片內平均有7~8個幼蟲,整個葉片的葉肉被全部食光,僅剩下表皮,7月中下旬整個樺樹林一片枯黃。老熟幼蟲下樹后,樺樹林新葉陸續長大,恢復生機。

二、高山毛頂蛾防控現狀

高山毛頂蛾目前在國內記載僅分布于青海省,寄主為樺樹,主要以幼蟲潛于葉內取食葉肉,危害嚴重時葉片受害率可達50%~60%,整個葉片的葉肉被全部食光,僅剩下表皮,致使葉片枯黃,林分呈現夏樹秋景,影響光合作用和樹木正常生長。在青海門源縣、互助縣、樂都縣、湟源縣均有發生。2007年在互助北山林場、門源仙米林場暴發成災,嚴重影響天然樺樹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發揮和森林景觀。各級林業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對高山毛頂蛾的防治。為減少其發生危害,2007—2013年期間全省針對高山毛頂蛾采取了噴煙防治、飛機防治等減災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效果不盡人意。為解決這一難題,青海省森防總站聘請相關專家及時進行了實地調研。原國家森防總站研究中心專家調查后發現了寄生性天敵,確定為鐮尾姬蜂,在對其寄生率進行了細致觀測和研究的基礎上,省森防總站召開了專家論證會,提出了“以蟲治蟲,綠色防控”的建議。自2014年起,全部禁止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結合天敵防控、自然生態恢復等措施進行生物防控,至2017年蟲口密度和危害程度大幅度下降。通過近年來的監測數據顯示,2018、2019年蟲口密度逐年有所回升,呈有蟲不成災的狀況。互助北山林場2010—2014年間高山毛頂蛾危害嚴重的地塊,最高每百葉上的幼蟲達415條,單株樺樹蟲口密度達10余萬頭,最高單葉上的幼蟲達28條,整個葉片葉肉潛食完,僅剩上下表皮,造成葉片枯黃和早落,嚴重影響到整個林區景觀,威脅到整個北山林區的生態安全。從高山毛頂蛾歷年百葉蟲調查匯總表看,2010年蟲口密度普遍高,2014年蟲口密度達到歷史最低點。北山林場根據上級主管部門的安排,2007—2014年進行了防治,自2015年起開展生物防控。從上表中可以看出,自2014年開始采取天敵———鐮尾姬蜂進行生物防控的措施以來,全省高山毛頂蛾的發生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反彈或大面積擴散蔓延的趨勢。

三、幾個特殊年份對高山毛頂蛾的影響

2011年是高山毛頂蛾寄生蜂,即天敵———鐮尾姬蜂可見最多的一年。2013年6月13日高山毛頂蛾發生地域遭受到極端天氣凍害,高山毛頂蛾同樣受到極端天氣凍害的影響,互助北山林場扎龍溝(藥水溝)、扎龍溝(那龍灘)、甘沖溝高山毛頂蛾平均受凍害死亡率達到84%,就連抗逆強的3齡幼蟲也受到凍害的影響死亡率達到69%。2015年,高山毛頂蛾蟲口密度小幅反彈,主要受冬暖、春旱的影響,蚜蟲爆發,平均每片葉達5頭,標志著春旱天氣。高山毛頂蛾在互助北山林場的發生自2010—2015年呈下降趨勢,由2010年百葉蟲338頭重,下降到2015年百葉蟲53頭輕(青海省地方標準:百葉蟲30~60頭為輕,61~150頭為中,151頭以上為重),2010年蟲口密度最高百葉蟲338頭,2014年最低百葉蟲32頭,2015年小幅反彈,總的發生在輕度內。經過2011年高山毛頂蛾天敵寄生蜂小蜂和2013年6月13日極端天氣凍害的影響,高山毛頂蛾總的發生控制在輕度內。

四、結論

據多年監測數據表明,高山毛頂蛾成蟲羽化與春天氣溫有著密切關系,羽化期氣溫相對穩定不出現倒春寒時,百葉蟲數量較上年上升快;羽化期氣溫回升慢出現倒春寒時,百葉蟲數量較上年上升慢。監測發生區高山毛頂蛾的蟲口密度變化與氣溫和寄生蜂天敵之間存在的動態變化關系,是預防高山毛頂蛾能否再次大發生的最重要措施,也是高山毛頂蛾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天敵數量的數據監測,在天敵活動期減少人為干擾,掌握其發生發展動態。根據高山毛頂蛾生活習性,調查每葉產卵量、百葉蟲數量和四齡幼蟲寄生蜂寄生率。通過寄生率的調查,掌握高山毛頂蛾天敵種群消長變化,保護小蜂、鐮尾姬蜂等天敵,進行天敵防控,分析天敵對高山毛頂蛾危害及發展趨勢的影響程度,為制定下一步高山毛頂蛾防控提供依據。經過幾年的生物防控,青海省東北部地區2萬余畝樺樹林的蟲口密度和危害程度大幅度下降,平均百葉蟲數量從32頭下降至5頭,形成自然平衡的良性循環,是高山毛頂蛾天敵大量出現和自然控制力共同的結果。至2020年青海省在高山毛頂蛾防控工作中減少化學農藥用量約10余噸,實現經濟效益達百萬元以上,充分體現了利用天敵進行生物防控的生態環保價值、治理長效性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建議進一步加強對高山毛頂蛾生物防控的研究和探索,繼續保護天敵,加強監測數據的采集工作,大力推廣天敵防控、自然生態恢復的措施,制定完善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綠色生物防控技術規程,使高山毛頂蛾達到有蟲不成災的防控目標,全面促進森林生態保護修復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濤,孫淑萍,汪榮,盛茂領,曾漢青,陳尚花.高山毛頂蛾(鱗翅目:毛頂蛾科)研究進展.中國森林病蟲,2017

[2]李得明.高山毛頂蛾風險分析報告.參考網,2020

[3]張增來,郭發新,張存兄.互助縣北山林區樺樹食葉害蟲高山毛頂蛾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

作者:孫萬桂